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价值意蕴
2018-02-20王金磊
吕 瑶,王金磊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世界历史进程已经证明:话语权的建构是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正经历深刻的调整,国际环境也面临复杂的变化,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话语权密切相关。2016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要想有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从实际出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进而构建符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话语体系。[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P23)基于此,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为逻辑起点,重点把握如何摆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困境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以推动国际秩序向着公平公正发展,这将成为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具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如果说经济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底气、代表硬实力的话,那么理论基础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底蕴,代表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不包括只讲过去忽略现实的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也不包括只讲抽象忽略具体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更不包括只讲西方忽视东方的文化激进主义,其理论基础应该是基于科学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方面具有一整套科学的思想体系,它为我们把握中国实际问题、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度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某些资产阶级御用学者也趁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鼓噪资本主义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等言论,然而历史并未按照他们的设想行进,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旧无法摆脱经济与社会危机的宿命。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厘清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领导力量、发展方向以及前途命运。[3](P6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肩负起历史使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思想,进而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与“两个凡是”教条主义的较量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方面赢得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消除西方的非议,进而发挥我国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时更新其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权的说服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直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理论依据。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极为重视社会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善于将中国古典名著和地方俗语的语言特色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入中国语言特色、富有中国文化色彩;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易于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使其在关键时刻发出中国声音,进而铸就一整套极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具体体现在:革命时期的话语形态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话语形态,其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初成果,促进了中国话语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关照现实、开拓创新,一方面,它批判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另一方面,它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并从理论层面进行诠释和总结,进而形成了中国主流话语体系。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未散的背景下,中国不仅对内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民主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而且对外还保持着全球减贫贡献率第一、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第一、世界经济体第二的位置。新时代,随着各个国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程度的空前加深,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措施、切实的行动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此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当前,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但只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这艘社会主义航船一定能够行稳致远、砥砺前行。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现实困境
话语权的建构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树立国家权威、维护国家利益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当前,话语权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利益博弈的重要手段。就我国自身而言,话语权的建构是彰显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家成为真正大国的前提。[4](P25)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与整合,使得我国在话语权建构方面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想推进“一带一路”“中国梦”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各项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步伐。
(一)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话语权的遏制
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疲软无力、国力衰弱的境地,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则建构了各种世界性的金融机构,并在建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基础上,主张建立一种奉行霸权和强权理念的国际政治秩序,通过不断干涉他国内政、外交、主权,更有甚者,依靠武力威胁来巩固自己世界霸主地位。在军事方面,以美国牵头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核武器垄断,将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整合起来建立军事组织、军事集团以及军事基地,以此进行军事扩张、建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除了经济、政治、军事之外,西方发达国家还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不断占据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一直垄断国际社会与政治话语权,并将其自身思想理论以及价值观念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作为评判各项国际事务的标准,无端对他国强加干预、过分指责、甚至军事打击,以此彻底达到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阴谋。自此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则作为世界话语内容的主要输出地,不断操控着世界话语的内容和渠道,进而建立了西方话语的霸权地位。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巩固自身霸权地位以及不断满足自身意识形态扩张的阴谋,不允许任何区域性强国的崛起来挑战自身所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如他们通过“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不断遏制、诋毁、扭曲、封堵中国话语权的建构之路,其各种言论中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另一方面,中国虽作为“后起之秀”、东方社会的“领头羊”,但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较弱,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会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威胁与遏制,于是西方发达国家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杂音、噪音不绝于耳。尤其是在冗杂的意识形态领域,误读、误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谬误言论甚嚣尘上,更有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解为“民主社会主义”“威权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为此,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诘难,中国应建构利于自身发展的话语权。
(二)中国自身话语权建构面临的危机
由于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等各种因素,中国还面临自身话语权建构的危机。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比较重视掌握中国话语的主导权,并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之后40年的历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未能有效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使其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因此,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未能得到有效的总结和提炼进而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那么中国道路、中国话语就会在国际国内面临失声失语的危机。新时代,认真梳理我国话语权建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除了口号性、说教性严重,吸引力不够,对中国问题解读的说服力不强外,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话语权发展状况的不同步性。话语权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文化实力为基础。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应有的优势,使得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存在明显的错位,进而难免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排挤和打压。其二,中国话语内容的传播力度不够,缺乏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争夺话语权已成为各个国家谋求公平、正义,捍卫自身利益的强烈诉求。[5](P4)为此,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美国的话语权之所以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大,与其媒体的广泛发展密不可分,美国几乎控制着全球大部分的新闻和电视节目的生产、制造,其媒体产业抢占各国市场,影响力几乎渗透到全球各个国家。[6](P11)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吸收、借鉴、引进西方话语体系的同时,未能对其进行二次创新,使得我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不能与他国同频共振,各种传播媒介也不能与国际社会充分接轨,进而直接导致话语权的缺位、话语内容的逻辑论证不足、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够、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明显。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战略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今天,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P15)然而,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越不能懈怠。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然面临着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加、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困难以及国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所衍生的“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福利社会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如果中国无法成功跨越发展陷阱、规避转型风险,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为此,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遏制,中国应学会在解构“西方话语权”中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逻辑以及话语范式,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话语体系道路,破解中国自身话语权建构面临的困境。
(一) 寻求联合发声,扩大中国话语权的国际影响
全球化浪潮下,单个主权国家所发出的声音不一定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让中国的声音被世界人民所关注,扩大中国话语权的影响力,就必须谋求联合发声。其一,与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联合发声。2014年7月15日,在金砖国家首脑峰会期间,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俄应携手共进、合作发展,提升话语权的影响力,完善全球治理”。[7]2014年11月15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寻求联合发声,争夺国际话语权,并提出,“金砖国家要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提升国家话语权”。[8]2017年9月5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指出,“要切实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就需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9]除此之外,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方面,中国已与巴西、印度、南非组成“基础四国”,并通过联合发声来影响全球气候谈判的进程。如2009年,四国就联合批驳、反对“丹麦文本”,并强烈反对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问题上所提出的不公条款,以此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自此之后,每年的气候大会,“基础四国”都会形成一致意见、达成协议,以上这些成功的案例,足够说明我国通过联合发声的形式来提升国家话语权影响力是可行的。其二,与发达国家联合发声。中国寻求联合发声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还要将广大发达国家考虑在内。只要双方有共同的价值需求,能够达成一定的利益共识,即便对方将我们视为竞争对手,仍可以作为联合发声的对象,在与他们联合发声的过程中,更能彰显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话语权的影响力。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作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规则的制定和议题的设置方面起到主导作用,若能寻求联合发声,会使全球各国节能减排的信心倍增。新时代,随着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其蓬勃发展势必会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带来新的曙光,也势必会为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供新的模式。
(二) 加强平等交流,打造中国话语权的国际形象
话语输出者形象与地位的认可度取决于其话语内容的认同度,作为话语内容的传播者,中国应学会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念以及认知特点调整和创新自身话语体系,进而加强自身与世界他国之间的话语对接,不断打造中国话语权的国际形象。当前,有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将会出现一个以“G2”结构为核心的新格局,那时中美将成为主导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两个超级大国。[10](P286)为此,面对这种情况,其一,中国需要理解和接纳别国文化,拒绝一国文化的单向输出,加强彼此间对话交流。[11](P9~12)历史已经证明,文化交流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越密切,越有利于集结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各个国家而言,与他国共同的利益需求是接受其话语体系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从大局着眼,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造更多与别国交流合作的机会。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已有的话语平台,促进各国文明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发展,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丝绸之路遗址的基础上,横贯欧亚大陆,不断向西拓展,使其文化功能日益凸显;“21世海上丝绸之路”则向南向西行进,连接中非,携伴多样文化而行,展现各国文化风采,进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因此,我们可以怀着包容的心态,充分发挥文化的交流功能,虚心学习、吸收借鉴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人类社会走向进步,这既是打造中国话语权国际形象的关键,又是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桥梁。其二,创新国际话语体系,注重话语的国际化表达。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需要坚定立场,输出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积极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增强中国主流话语的国际表达力,促进中国与世界话语的对接,还要注重自身内在品质的表达,如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表达可以从器物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价值层面。以中国为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不断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国际社会以及周边国家却习惯采用“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西方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以此抹黑中国,遏制中国的发展。这种日渐失衡的国家话语体系,一方面使我国一度失去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使我们长期陷入被误解的尴尬境地。面对国际社会丑化中国的言论,面对阐述真实中国的话语难题,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对话活动来加强各国的交流,积极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平台,重新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构建国际社会认同的话语体系。
(三)倡导合作共赢,构建开放多样的话语平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构的根本目标和根本追求就是要将其经济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使其彻底摆脱话语贫困的帽子,进而把自己成功打造成经济与理论双“巨人”的形象。[12]话语平台是话语传播者与话语接收对象之间传递、反馈话语内容的载体,中国话语权的构建,就需要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多样的话语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搭建多重话语平台,广泛传递话语信息。由于话语传播的对象不同,使得话语内容需要在多个话语平台上传播。如“金砖国家会谈”、“一带一路”倡议、“G20峰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等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多重话语平台的推广和传播,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话语对象国对这些战略内容的理解,同时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中国理念,进而形成积极的话语反馈和广泛的话语认同。其次,大力发挥“主场外交”的优势,促进中国话语权的提升。“主场外交”是中国话语权提升的重要场所,以2014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为例,在这两个峰会中,中国都主动发挥其“主场优势”,不管是在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是部长级、高管级会议上,我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经济格局”以及“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都引起相关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自国际金融危机西方话语所占据的主导格局被打破之后,中国有力发挥了自身话语优势,使“主场外交”日益常态化,可以用的话语资源越来越多。最后,主动搭建“非排他性”话语平台,避免使其受到话语压制。当前,已有的话语平台往往存在占据优势地位的推送者和传播者,这就使得主动搭建平等交流的话语平台成为有效提升我国话语权的手段。如亚投行、金砖国家、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等等就是现有的话语平台,一定程度上,它们为提升我国话语权的吸引力“保驾护航”。一方面,在这样的“非排他性”话语平台中,我国可以自主设置议题,提交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方案,而不再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百般刁难,不再陷入无法发声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平等交流的话语平台还能够使我国的话语内容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进而增强中国话语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新时代,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努力为全球发展注入文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