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检查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价值

2018-02-20张卓颖朱家樑赵晶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肉瘤肌层宫腔

张卓颖 朱家樑 付 玏 赵晶晶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的恶性肿瘤,仅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0.2%,占子宫肉瘤的10%~15%,术前诊断率非常低,常被误诊为子宫肌瘤[1]。通过对本院8例ESS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分析和总结,完善对ESS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率,减少患者二次手术。

方 法

1.研究对象

收集2015~2017年病理诊断为ESS的8例患者,年龄为42~55岁,术前均接受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整理分析患者的MRI图像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灶大小、部位及信号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得出ESS的MRI图像特征,帮助临床诊断。

2.方法

使用GE Optima MR360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常规平扫包括矢状面T2WI+T2 fs,层厚为5mm、层间距1mm、视野(FOV) 280×280mm;横断面T1WI、T2WI+T2 fs、弥散加权成像(DWI),层厚 6mm、层 间 距 2mm、FOV 350×350mm;冠状面T2WI+T2 fs,层厚4mm、层间距1mm、FOV 350×350mm。增强扫描包括横断位、矢状位LAVA序列、冠状位,参数同平扫。对比剂采用钆特酸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2mmol/kg,注射速度为 2 ~ 3ml/s。

3.图像分析

对8例患者病灶的MRI图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的内容包括:①病变的部位;②病灶大小;③形态、边界;④常规平扫MRI的信号强度(参照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⑤病灶的DWI信号(参照正常子宫肌层的信号);⑥增强扫描后病灶的强化程度(与正常子宫肌层强化程度相比);⑦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结 果

总结分析8例ESS患者的MRI见表1。其中病灶位于子宫肌壁间的有4例,位于子宫腔内的有3例,宫体、宫腔同时受累的有1例。病灶最大径均>5cm。位于宫体的病灶多呈类圆形,边界尚清,似有包膜;宫腔内的病灶形态欠规则,与正常子宫肌层界限欠清,未见明显包膜。常规平扫MRI上病灶多呈T1W等信号、T2W等高混杂信号(与正常子宫肌层相比)。增强扫描可见多数病灶强化程度低于正常子宫肌层,少数病灶强化程度与正常子宫肌层相仿,均呈不均匀强化。DWI上这些病灶均呈明显高信号。其ADC值在(0.798~1.03)×10-3mm2/s范围内。

图1 45岁,因月经量多就诊,超声提示子宫肌壁间肌瘤且血流丰富。A、B.可见子宫体后壁肌壁间较大类圆形病灶,呈T2W高、低混杂信号,C.病灶呈T1W等信号,D.病灶在弥散上呈高信号,E~G.可见病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稍弱于正常子宫肌层强化水平。

图2 43岁,月经淋漓不尽伴经量较多就诊,超声提示宫腔内高回声,考虑子宫内膜病变可能。A、B.可见病灶位于宫腔内,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呈T2W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C.病灶T1W呈等信号,D.可见DWI上为高信号,E~G.可见病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子宫肌层相仿。

表1 ESS患者的MRI

ESS可发生于宫体、宫腔,多同时受累;也可以在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中发生[2]。图1为宫体肌壁间ESS,图2为宫腔内ESS,图3为宫体、宫腔同时受累ESS。

图3 49岁,月经紊乱伴经量多就诊,超声提示子宫后壁肌壁间肌瘤并压迫宫腔(血流丰富)。A、B.示病灶主要位于子宫后壁肌壁间,部分凸向宫腔,T2W呈高低混杂信号,C.病灶呈T1W等信号,D.可见病灶在DWI上呈高信号,E~G.病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稍弱于正常子宫肌层。

讨 论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减少ESS的漏诊率,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下ESS的组织学分型:①良性: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②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③高级别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ES)[3]。本院的8例患者病理均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根据本院患者的MRI,可见低级别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MRI的基本特征为:①病变可位于宫体肌壁间、宫腔,也可以宫腔、宫体同时受累;②一般最大径线>5cm;③形态一般呈类圆形,边界部分模糊,宫腔受累的一般形态不规则、无明显边界;④T1W一般呈等信号,T2W呈高、低混在信号;这些ESS的特征性表现为DWI上呈明显高信号,ADC值明显降低,增强后可见病灶大多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一般稍弱于周围正常子宫肌层。而且高级别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灶内部常合并坏死、出血、钙化和黏液变性等改变,低级别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一般不伴明显囊变、坏死及出血[4]。

与此同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需与子宫肌腺症、子宫肌瘤变性相鉴别。子宫肌腺症在MRI上可见结合带增厚,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T1WI上可见病灶内点样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子宫肌层相仿[5];子宫肌瘤变性时的MRI表现与ESS相仿,但是ADC值可以帮助鉴别,ESS病灶的ADC值明显较子宫肌瘤变性时降低[6]。

以上总结的MRI上ESS的图像特征,可以提高ESS的诊断率,减少二次手术的概率,提高患者的预后。ESS的标准治疗方法一般是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7]。

猜你喜欢

肉瘤肌层宫腔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