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携手向前
2018-02-19李俊
李俊
摘 要:合力共创家校共育,营造家校共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把家庭和学校比喻为两个“教育者”,而这两者不仅要行动一致,而且目标和方向相同,秉持互相合作的信念。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如何提升家校共育的成效,从而让教育途径得以畅通,让教育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家校共育;专家讲座;“双向”反馈;家长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其中揭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培养教育人,家庭和学校同等重要,不要只偏重一方。家校合作共育不是在原有学校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叠床架屋,它可以无声无息地融入绝大多数的日常教学环节中,并不需要额外占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家校共育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才能激发家长无穷无尽的智慧。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挖掘现有的家长资源,从而为学校活动服务,也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一种促进。学校和家庭精诚合作,互助共育,相互携手,朝着发现人、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目标迈进,就一定能够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成果。
一、聆听专家讲座,引领家长成长
孩子遇见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受教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整个教育生涯中是多么重要,与此同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快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科学教育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提高,我校曾组织了多次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如:“发现生命成长中的沟通契机”“如何科学有效地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每次讲座结束后,家长们的热情依然高涨,人群久久未能散去。为此,学校特意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的后期交流活动,让专家及时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家长在学习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后,回到他们各自的家庭,就可以有效帮助改进家教方法,并且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长、智力、体力等主观因素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说理、分析、批评、表扬、示范、鼓励等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增强家长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在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为子女做出表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二、建立“双向”反馈,促使家校之间真正的对话
以前在学校开展家长教育进校园活动时,比较偏重于学校单向宣传,虽然也有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自从将家校活动转变为双向沟通后,一方面向家长宣传了科学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而这些宝贵的反馈数据,进一步分析和整理、归纳和总结,在加强家校共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我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家校互访、班级QQ群是年级、班级面对面互动平台,教师应征求家长对学校活动的建议,取得家长的积极响应。一些家长建议可以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一些家长建议以学生年龄层次来划分,还有一些家长建议采用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等。不管方式方法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家长的热忱之心。建立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不仅能使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活动合为一体,也更便于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家校双方的合作共赢创造了稳定的共育环境。
三、合理开发家长资源,丰富家校共育文化
家长资源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如何充分合理利用,也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例如,举办育儿经验介绍、家教有奖论文征集展示,召开家长心得总结报告会等。让每个家长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把一些他们的新观念、新见解和新看法,与在座的其他家长,或者学校领导、教师分享和交流,反过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家长进课堂活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理解了他们父母的日常工作内容,增进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与此同时,也让家长有机会亲临教学第一线,走入课室和班级,更好地推动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
家校共育工作,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其着力点体现在“共”和“育”。所谓共育,就是把家庭和学校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好比用左右两只船桨划船,一边用力不当或者不均衡,船的方向就会把握不好或者走偏。充分合理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搭建好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平台,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简便、高效的家校共育向前发展,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更好地达成了家校教育共识。
参考文献:
[1]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12.
[2]陈亚林.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家校共管增强实效:信息化背景下,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几点尝试[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
[3]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