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2018-02-19吴阳阳

当代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面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生源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指向性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性,实现由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特征,在综合研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试图构建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联系本地经济发展,实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供给和与社会用人需求的高度匹配。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民办高校专业发展也面临着多元挑战。当今经济结构转变与升级,要求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也进行了调整,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较强的适应性。然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供给与社会的需求匹配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失衡。民办高校由于生源特殊性、专业指向性,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民办高校与社会各界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建立多方位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与社会需求矛盾分析

(一)缺乏创新意识

企业对于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但是目前供给的人才创新意识缺乏,造成了较大的缺口。工商企业管理面临着较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运用综合性的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因而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对于环境的决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能的关键因素,但是社会上大多数企业对招聘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员工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评价较低。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还在于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于创新意识的有意引导。

(二)抗压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企业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而民办高校培养的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自主意识较差等原因,面对扑面而来的工作,往往因无法抗拒压力而退缩。企业的管理面临的工作较系统、较繁杂,当毕业生在工作中面对繁重的工作无法应对时,往往采取离职或更换工作的方式进行处理,难以认识到自身问题,不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三)技能型人才匮乏

我国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出,高等院校应形成知识创新与创业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感召下,必须进行产业革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为增强自身竞争力,企业更需要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智力保障。企业管理涉及范围较大,工商管理人才在不同行业所需的技能差异性较大、种类较多。 而高等教育人才资源结构分配不均衡,并不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理论”与“实践”不相匹配,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及重视程度要高于技能型人才,导致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现象的产生。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达到社会需求

工商管理作为学科门类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分支,其主要运用的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管理技巧与管理艺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的实践性,在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在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体验真实的企业管理过程。但是民办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具有较强管理理论的人才为目标,对应用型和知识型人才没有进行较好区分。企业聘用工商管理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在具备一定的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管理才能与管理技巧,而多数学生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不匹配造成的,过于强调管理理论的学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二)实验实训课程授课教师匮乏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而“双师型”教师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民办学校的教学水平。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中,教授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师数量有限,而“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三分之二的实验课教师缺乏企业的实战经验,很难对工商管理学生步入社会以后的工作具体指导提供帮助。

(2)缺乏对实验课程的深度理解

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需要具备较强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教师队伍。 但是目前,民办高校讲授 ERP电子沙盘实验、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分销与零售沙盘实验等课程的教师多由管理或财会类专业的教师兼任。由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较年轻,缺乏企业工作經验,参加几次有限的课程操作培训后便开始授课,对实验实训课程未达到较深入的理解,在遇到除培训内容之外的细节、技术问题时,还需要联系课程公司的技术顾问加以解决。另外,实验实训课程主讲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技能,不仅掌握有关企业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课程产品的信息和技术有着深入的了解。这要求任课教师具备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并且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准确把握,而民办高校的主讲教师都很难做到。

(三)专业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能够适应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增强课程的先进性。但是在民办高校,仍有部分教材年代较久,内容更新之后,不能与当前的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不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对新方法、新理论的探讨不足,导致学生迈出校门后与社会需求脱轨。除理论课程的设置外,对于民办高校中学生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置时间较短,学生实践锻炼长度不足,实践资源投入短缺,实践教师指导缺位,与当今企业融合度较差,导致工商管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竞争实力不强,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校內实训场地少,校外实践基地不足

民办高校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工商管理学生的授课过于注重理论化教学,在授课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也缺乏一定的实践意识培养。而除理论教学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渠道。从民办高校当前状况来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足,投入较少,缺少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进行转换的平台。另外,即使有着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地规模较小,授课教师也缺少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导致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影响实验实训教学效果。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仍未形成系统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也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将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校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输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及时整合和转变理念后,民办高校应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等,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提高学生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能力本位为导向,通过一系列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与锻炼,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塑造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使学校和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普遍需求。 要打破当前学校封闭教学体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讯息、关注校外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与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 能够明白自身学习的重点,能够找准社会的需求,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融入社会,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建设优质高效“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想实现和社会的“无缝对接”,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工作技能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较少的现状,可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协同并举多方联动的方式加以建设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从内部挑选一批专业理论较强的教师,着重加强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一种方式可以委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另一种方式可以深入企业顶岗锻炼,在管理、生产、供应等环节进行实际操作,积累实践教学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各行各业聘请一线人员做兼职教师,也可聘请成功校友、创业典型人物来校讲学,丰富学生实践体系,形成稳定性较强、专兼职结合的优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推进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1)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锻炼与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基地的建设质量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重要平台。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应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建原则,针对专业特点,与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管理,积极发现与整合校内校外优势资源,立足当地特色,发挥各自专长,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助推本地经济发展。

(2)实行教育实习双导师制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很好地符合社会需求,还取决于教育实习的质量保障机制。 为了增强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适应能力,在校期间应通过增加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强化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建立实习基地联盟,并实施教育实习“双导师制”,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建设和“双导师制”是强化实践环节的关键,以校外实习基地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联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

(四)深化实验实训教学计划改革

(1)增强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比重

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完善,认真领会国家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精神,转变将实验实训教学传统的授课观念,把实验实训上升到学院的质量工程上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与社会需求,民办高校应对教学计划做出相应调整,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优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减轻过度依赖理论教学的现象。通过增加课外学时,减少课内学时,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予必要的空间;在教学学时上,提升实验实训教学比重,缩短理论教学的时数。

(2)积极构建第二课堂

民办高校应构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结合的教育模式。 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民办高校可以采取鼓励指导大学生申报科技创新类项目,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活动和竞赛,如“新道杯”沙盘模拟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工商管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第二课堂带给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创新意识来启发第一课堂教学。

(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第三方监控与评价体系

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学校自身不断强化校内教学质量监管,形成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于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还需建立第三方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系统,使企业、家长等多方相关利益体一起参与到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使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更加合理。第三方监控能够不断地发现高校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并不断改进,确保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通过收集学生的就业率、企业满意程度、创业成果等重要指标数据,并对今后的发展路径进行持续追踪,建立教学活动与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中艳,罗琼,王欢芳.行业需求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94-96.

[2]翁玲玲.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8(19):149.

[3]朱影影.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6):31-32.

项目研究:

本文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17年度教改研究课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实验实训体系建设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吴阳阳(1989-),女,河南省安阳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专任教师、助教,主要从事工商管理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