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2018-02-19谢勤侠魏晓丽
谢勤侠 魏晓丽
【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方法: 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精神科接受的8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以及积极因素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积极因素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将健康教育应用于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提高患者积极因素评分从而有效促进其康复。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科;作用;积极因素评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2-197-01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家庭成员以及患者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不愿接受的心理,给患者心理带来严重的负担进而使得精神疾病加重。鉴于此,本研究对精神障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精神科接受的8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精神病分类第10版精神病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20例。对照组中,男233例,女187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5±19.5)岁。观察组中,男229例,女191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2.0±20.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用药监督、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实施健康教育:①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于讲座课堂上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健康教育微视频,并进行集体讲解,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放松和调节;②课后组织患者进行讨论,解答患者的问题,并鼓励患者之间加强交流,分享自己控制疾病的方法和体会;同时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③从心理学角度对换责任进行心理、健康以及日常料理的等方面的知识宣教,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精神科常用药物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并告知其严格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与患者交谈,根据其发作强度、频率、以及存在的症状等对患者积极因素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与分析两组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以及积极因素评分,采用x2和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对比
由下表分析可见,经过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发生率为%,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积极因素评分对比
经过不同护理后,对照组积极因素评分为(57.18±7.62)分,观察组积极因素评分为(72.45±7.73)分,观察组积极因素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9.509,P=0.000;组间比较结果P<0.05。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指在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早期通常表现为性格突然发生改变(孤僻)、失眠或者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患病时患者可能出現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等一些虚幻的知觉,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赵海英[1]等在研究中对健康教育在精神科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推动精神科科室建设以及医院的整体发展。吴晏英[2]等人在研究中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精神科优质护理中后有效减少了精神科病房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中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通过在不同时间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下降,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积极因素评分。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提高患者积极因素评分。
参考文献:
[1] 赵海英.精神科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7, 14(9):36-37.
[2] 吴晏英.健康教育路径在精神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