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视角下中央银行制度的国际比较
2018-02-19王思纯
王思纯
摘 要:中央银行制度就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必然产物。从世界角度来看,中央银行的产生和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自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以来,其对币值的稳定,信息以及经济的调节还有金融监管与服务的金融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金融已然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内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逐渐增强,中央银行制度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它是社会发展以来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制度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风险管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制度;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
一、前言
在中央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中央银行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期的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中央银行制度的差异反映着各个国家经济以及政治和文化的差异。中央银行制度是国家经济框架的重要组成,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稳定和一国的发展。中央银行的类型包括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复合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和准中央银行制度,不同的中央银行制度作用也有很大差异,这里主要讲述不同国家中央银行制度之间的比较。
当一国通过法律对一家银行或者新建立的银行给予了特殊的权利,并且国家要求其余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服从这家银行的规定,此时便产生了中央银行制度,我们把拥有特定授权并且承担着特定的责任的银行就叫做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呼吁重新建立国际货币体系,这时是中央银行和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瑞典银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了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这原本是个人创立的商业银行,它在1661年在欧洲开始发行银行券,两年后,政府将这家银行改为国家银行,认为这是中央银行先驱,但是它虽然成为了国家的银行,可它的大部分早期业务却还是商业性质的,瑞典直到1897年才将货币发行权收回给国家银行独自占有,而英格兰银行早在1694年便真正成立了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是现代中央银行的先例,然而早期的中央银行都是由商业银行逐渐演变过来的,之所以可以逐渐演变为中央银行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以及较好的银行信誉而且和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阶段之后他们才脱离了商业银行的职能,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早期中央银行在金融业的管理与控制上是不完全的,对货币信用的调节也存在很大的局限,仅仅随着经济的法规来完善和授权,它的控制能力才渐渐形成。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增加对风险的预防意识,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采用合理且科学的分析办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并对基层央行实施风险防范。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中央银行制度的国际比较
1.中国中央银行制度
我国的中央银行20世纪才开始出现,并且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中央银行拥有发行钞票,代理国库和金融管理的特殊权利,同时也经营一般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业务。其主要职能是:(1)发行纸币,为财政筹集经费,支持战争的开支需要。(2)代理国库券,收缴战争财产,补充财政支出。(3)开展一般的银行业务,为以后的金融业发展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发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中央银行,它成立以来,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央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1948年到1978年的“大一统”银行时期,此时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是垄断的独家银行,行使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第二个时期是1979年到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从之前的双重职能转为单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双重职能逐渐分离。第三时期是1984年以来的制度规范化与法制化的时期。此时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强了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1995年国家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就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它是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的重要时期。中国在1983年之前一直实行的是复合中央银行制度,在1995年法律规定中央银行实行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与同样是单一银行制度的日本与法国相比,我国分支机构数量少,更适用于我国的国家性质,有利于權利的统一。
2.美国中央银行制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期间的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中举行,通过此次金融会议,美国货币美元得到了国际基准货币的地位。当时,金融学家凯恩斯作为英国会议代表,他带着自己制订的“凯恩斯计划”出席了此次会议,他对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表示反对。凯恩斯所主张的是全世界的国家设立一种超越国家的中央银行体系,从该中央银行发行作为国际结算的货币——班克尔的货币。如果引用了这个制度,美国应该也可以承受外汇所带来的危机。但美国对于凯恩斯的主张,提出了应对措施“白色计划”,建立了基金而不是中央银行,同时提出了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交换成黄金的“金本位制保障”制度,成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国发行的美元作为国际基准货币。受联邦制的影响,美国实行单一制二元中央银行制度,它与美国的国家体制相适应,符合美国政治要求和经济发展。美国于2007年爆发次债危机,商业银行开始大幅度亏损,严重的甚至出现倒闭,次债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这使得美国经济发展变缓,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而美国中央银行制度非常特别,任何部门以及机构都没有权利干涉它的运作,美联储对资金以及财务有独立权,货币政策也是独立制定,对于金融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权威。同年夏天,美联储积极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下调货币贴现率,放松货币政策,以此降低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我国进行金融监管理时间较短,还不成熟,实行困难大,独立性不稳定,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快速制定出的政策,是归功于美联储独立性强,不受到政府牵连。
3.欧洲中央银行制度
欧洲的中央银行最开始是欧洲货币局,因为欧盟的成立,欧洲的中央银行在1998年正式在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成立。由于欧洲各国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遭受到重创,世界地位遭遇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日本和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货币市场以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单一货币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由于欧盟内部的不同国家因为货币利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内部金融秩序混乱的问题,同时将各个国家不同价格的资源、商品以及服务整合起来,逐步的缩小差别,形成物价和利率水平的总体下降,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社会消费额增加,企业的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最终将促进欧盟总体经济的发展。
欧洲央行成立伊始便有争议,特别是近几年来欧债危机以及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欧洲央行不可避免地成为众多批评者的指责的对象。一些批评者质疑欧洲央行的货币一体化,因为,欧元区各国的经济基础、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统一,而货币一体化仅仅是欧元区各国让渡了一部分主权和经济权利而形成的,并没有形成一种包含财政政策、税收体系等在内的整体经济系统作为货币支撑,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洲中央银行并不是以失业率以及汇率来调控政策,而是以利率机制来控制通胀率,这使得政策在欧元区内得不到平衡。欧洲中央银行需要实行平衡的目标组合,以照顾到成员国的利益。
4.新加坡中央银行制度
新加坡没有中央银行,它的金融发展是在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下得以进展,最早时期,新加坡的银行体系完全是外国银行支配的,新加坡独立之后,政府大力扶持本地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与新加坡货币局两个法定机构共同承担着新加坡中央银行的职能。金融管理局的职能是维持经济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制定金融与货币相关政策,对金融进行风险管理。货币局通过所有的外部资产来保证新加坡货币的发行。新加坡是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下,仍然可以维持金融体系的健全和稳定,这和它中央银行制度的运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研究结论和政治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从风险管理视角出发,从中央银行制度,监管职能,独立性等方面对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其他国家不同制度的中央银行进行对比,各国中央银行差别的形成是各国国情不同所致,我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职能较弱,资产结构不够完备,独立性不足,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是不稳定的,间歇的,受到制约,经济繁荣时期独立性明显,经济萧条时期独立性减弱。中央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来自于各个国家的社会起源各不相同,同时政治以及经济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资产主要由国内有价证券构成,而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产的主要部分由外汇资产构成。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在不同的时期也存在着差异,所以中央银行的业务在不断变动。
2.政治建议
对于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改革,为了提高中央银行业务的内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监管与服务成本,应坚持金融调控,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的统一。为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加强对金融业务的监管以及法规的实行,確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商业银行应严格贯彻落实央行制定的金融监管规定,遵守职业道德,维护金融秩序。在出台货币政策时,我国央行并没有独立的发言权,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更加的开放、灵活。在风险管理方面,建立新型的监管模式,为央行的监管塑造良好的环境。总而言之,我国需要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避免地方政府的干预,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梁晨.浅谈日本主银行制度[J].时代金融,2012(21).
[2]李岩柏,尚召强,王学伦.经济新常态下推行主办银行制度的若干思考[J].时代金融,2016(32).
[3]卢钦.中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比较研究[J].华北金融,2008(01).
[4]李文魁.日本主银行制度的盛衰演变: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5]王文斌,孙新福,邵宏,王静.关于我国推行主办银行制度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3).
[6]王忠生.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研究[D].湖南大学,2008.
[7]董贤圣.银行监管体制比较研究与借鉴[D].吉林大学,2006.
[8]翁裕斌.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