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体户第一人”
2018-02-19伊默
伊默
“个体户”已经是个很遥远的名词,它最初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时,它是个令人饱受屈辱的贬义词。从业者是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另类,他们多为无法就业的城市待业青年与就业无门的劳改释放犯,主要靠倒腾服装、电器及日用小百货啥的,从低价区进货到高价区售卖,赚取差价。
他们自称是练摊的,民间称呼他们为倒爷,而机构则将他们认定为“投机倒把”者(当时,全国各地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因为从事的是“非法”生意,所以,他们得和管理人员打游击,在你进我退之中寻找一份平衡。
正是这样一群被主流群体看不上眼的“倒爷”“倒妹”,却成就了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不是个贬义词了。
适值改革开放之年,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光靠堵是不行了,所以,政府才出来给他们正名,给他们在市场中以合法身份,于是,他们才有了个正式称谓——个体工商户(简称个体户)。
为了规范管理,个体工商户都要申办营业执照,而全国发出的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为温州市工商局于1980年12月11日发出的编号为“10101号”,所有者为时年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
那是一张用毛笔填写的执照,左下角还附着她的相片。经营范围为小百货,经营方式为另(零)售。那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是见证改革开放历程的特殊标签。如今,这张营业执照更成为章华妹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章华妹的“从商”始于1979年,中学毕业后没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窘迫。当时的温州已经有些人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了小生意,在解放前有过从商经历的父亲从中看到机会,1979年11月,父亲弄了张桌子,就让待业在家的章华妹在家门摆了个小摊,对外售卖纽扣、纪念章、手表表带等小商品,从而开启了人生的个体经营模式。
当时,从事这样的小商品经营,是被人看不起的。当年,有本事的年轻人都进了机关、国企,最低也要混到集体企业端个泥饭碗,只有没本事找工作的人才会自谋职业。同学们看到她“沦落”到如此地步,都替她害臊,路过她家门口时,都会把脸转过去,免得大家尴尬。很长一段时间,章华妹也感觉抬不起头来。
但是,出摊了一段时间后,每天都有几块钱的进账,那时候大学生毕业时的月工资也不过40元左右,她一个练摊妹一个月就有上百元的收益,章华妹的内心才开朗了许多。
只是,这样的日子也并不平静,只要发现有工商管理人员巡查,她就得赶紧收摊回家,等市管人员离开了,她再把桌子搬出来。1980年的一天,正在家门口摆摊的章华妹一抬头,猛然看见一位工商管理人员正朝她走来。她慌忙收拾货物准备进屋,却被来人叫住了:“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了,允许私人销售货品,你们来工商局登记领证就可以合法经营了。”
在父亲的支持下,章华妹填好了申请表格,第二天就送到刚刚成立的鼓楼工商所。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鲜红印章盖在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上——工商证字第10101号。因为那份个体工商执照,是中国发出的最早的一份个体工商执照,章华妹有幸成为中国“个体户第一人”。
成为合法个体户后,就不需要东躲西藏了,可以大大方方订货卖货,想尽办法把生意做好做大。代销服装珠片、卖背包、卖皮鞋……章华妹尝试过多次创业,曾经是温州最早一批“万元户”。因为涉足了其他行业,也曾经失败亏本欠债。1995年,章华妹重回纽扣批发这一“老本行”,將一份让人看不上眼的小生意做大做强,并于2007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上了董事长,成了身家千万的中产精英。
40年风雨兼程,章华妹及其家人踏着改革开放浪涛一路前行。2004年11月,章华妹因“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而登上央视舞台;2016年12月,章华妹以全国个体工商户先进代表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会见……
一张营业执照,见证了中国第一代个体经营者章华妹半生的荣辱兴衰,陪伴她在竞争激烈的服料市场中站稳脚跟,小生意也能做出大事业,一枚小小的纽扣成就了一位温州女子的瑰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