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及发展思路
2018-02-19王文艳
王文艳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辽宁 建平 122400)
1 优势
1.1 “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面积逐年增长
建平县“三品一标”认证总面积329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为32万亩(耕地22万亩,林地10万亩),产量为6.42万吨,有机食品认证企业6家,认证产品47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7.8006万亩,产量为54.0605万吨,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3家,认证产品28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209.5万亩,产量为144.25万吨,无公害认证企业6家,认证产品1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布于朱碌科镇、白山乡、张家营子镇、八家国营农场等全县29个乡镇场街。
1.2 化肥施用强度降低
将一定区域内作物全生育期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总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能保证作物产量,又减少化肥用量。主要采用的技术方式有总量控制、区域配肥、有机替代等,2017年全县农作物亩均节肥 1.856kg,总节肥 3248.05万 t,亩均增产74.03kg,总增产 12.955万 t,亩均增效 168.12元,总增效29421.35万元。
1.3 秸秆利用率逐年提高
建平县秸秆总量常年在150万吨左右,2014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量11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2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0%;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达到90%。其中:2014年秸秆还田规模52万亩,62万吨;2015年秸秆还田规模60万亩,72万吨。规模较大的平整地块全部实现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山坡梯田全部实现整秸覆盖还田。
1.4 土壤无重金属污染
自2012年10月开始,建平县逐年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进一步明晰建平县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布、特征等基础信息。建平县农产品产地面积276万亩,共计取样点1380个,经普查,建平县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和其它化工污染,适合发展生态农业。
1.5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配合推广深松深翻、测深施等技术,构建合理耕层,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发展思路
2.1 强化组织,完善机制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规划。
2.2 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尽管《农业法》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还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自觉提高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2.3 加大投入,持续增长
要依据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
2.4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面上求发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特别要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发展提供经验。
3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作为农业大县,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从长远出发,立足建平实际,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为建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来[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3]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4]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5]李红军,张富平.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作用及建设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6(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