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2-19卢化梅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苏宿迁223800
卢化梅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苏宿迁 223800
临床上,斜视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眼科疾病,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过程中,通常会观察到部分患者存在水平斜视现象的同时,还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垂直斜视现象,但其垂直肌功能未明显异常[1]。部分学者认为,在将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应该同时完成垂直肌上下移位处理,以此来将水平斜视与垂直斜视同步矫正,最大程度上将患者的手术次数减少,将手术痛苦降低[2-3]。该研究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患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接受治疗的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患者中选取63例,年龄范围从3~41岁,平均年龄为(27.58±4.69)岁,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2例,水平斜视度在 15~35°之间,平均(25.62±6.52)度,垂直斜视度在3~7°之间,平均(4.52±1.68)度。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②配合度高;③存在正常的精神状态;④能耐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存在眼部禁忌证;②存在认知与精神障碍;③中途退出;④麻痹性斜视。将水平肌移位量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3组,甲组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3 mm,乙组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在5~7 mm之间,丙组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为0 mm。3组基本资料对比见表1。所有患者均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比3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显著。
表1 3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行内外直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在行后徙、缩短操作的同时,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其附着点,确保移位之后的止端和角膜缘平行,若患者术眼为高位眼的附着点,则应该将其向下进行移位,若术眼属于低位眼附着点,则应该将其向上移位。甲组患者内外直肌止端上下移位量<3 mm,乙组内外直肌止端上下移位量在5~7 mm之间,对照组未行内外直肌移位术(即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为0 mm)。
1.3 观察指标
对比3组患者经治疗之后的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3组患者垂直斜视度数对比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可知,甲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为(1.77±0.44)度,与对照组的(1.26±0.38)度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2 6,P=0.152 8);乙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为(4.58±0.78)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0.38)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5 8,P=0.000 0);乙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7 8,P=0.000 0),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斜视指的是双眼不能对目标进行同时注视,属于一种眼外肌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影响[4]。如果眼球始终保持在原在位,在内直肌和外直肌的作用下,会促使其平面和视轴一致[5]。水平直肌能确保视力单一性的趋向处于水平状态,当水平直肌肌止端向垂直方向移位时,便会破坏肌肉作用之下的视轴与平面,肌肉移位之后便会对其正常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6-7]。通常情况下,临床上认为当水平直肌附着点有异常现象出现时,便可能会引发垂直斜视,通过手术治疗来对内直肌和外直肌附着点行上下移位处理,不仅能将垂直斜视和水平斜视有效矫正,同时还能将患者需要进行的手术次数显著减少,将其需要承受的手术痛苦减小[8]。眼外肌在发挥生理作用时,需要通过视轴,在肌肉牵引方向之间构成角度,一旦发现水平直肌有附着点移位现象出现,便会对肌肉牵引方向和是视轴产生影响,难以将其保持在相同的平面上,并且会有一定度数的夹角产生,进而促使内直肌和外直肌同时发生内、外转动与上、下转动,对视力产生严重影响[9]。为此,该研究中对纳入的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直肌移位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向上移位来加强内、外直肌的上转作用,以此来将下斜视矫正;通过向下移位,可加强内、外直肌的下转作用,以此来将上斜视矫正。
表2 3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对比
该研究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研究,以水平肌移位量为依据,将患者分为3组,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分别为<3 mm、5~7 mm 之间、0 mm,最终研究结果显示,甲组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为 (1.77±0.44)度,乙组为(4.58±0.78)度,对照组为(1.26±0.38)度,由此可知,在不同移位量下,3组患者经治疗之后的垂直斜视度数存在明显差异,且矫正垂直斜视度数随着移位量增大而增加。虽然对照组患者的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为0 mm,但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垂直斜视。所以在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的情况下,若斜视度小于2度,可考虑不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其次,该研究结果中,甲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为 (1.77±0.44)度,与对照组的(1.26±0.38)度对比,组间(t=0.952 6,P=0.152 8),提示当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在3 mm以内时,矫正垂直眼位不具备较大价值。乙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为 (4.58±0.78)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0.38)度,提示在患者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和共同性水平斜视,且垂直斜视度为5度及以上时,通过行水平肌上下移位处理,能有效矫正垂直斜视,但当患者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超过5 mm,且垂直肌麻痹现象明显时,对其行水平肌上下移位处理难以获得理想的矫正效果。王闰[10]等学者通过对40例(62只眼)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移位量<3 mm,,观察组移位量在5~7 mm之间,结果显示,经水平肌移位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该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相似性,证明当水平肌移位量高于5 mm时,能获得更好的垂直斜视度矫正效果。
综上所述,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其中水平肌移位量高于5 mm时,矫正垂直斜视度更高,可将其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