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制“天价茶”
2018-02-18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38期
近年来风头很足的所谓“大师手工制作武夷山岩茶”,动辄每斤售价高达上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2018年7月15日,福建省南平市政府提出坚决扼制“天价茶”的六项措施,包括严格“特级制茶工艺师”评选评定,对“没有参与茶叶加工就随意签名”的,坚决取缔“特级制茶工艺师”的荣誉称号。
饮茶文化广受民众喜爱,也带来了制茶产业的繁荣,这本是文化与经济的正常互动,无须求全责备。然而,徒有其名的“天价茶”,让茶文化异化成少数人附庸风雅的炫富工具。
泛滥的“制茶大师”,也是茶叶经济虚火过旺的表征。实际上,有的大师仅仅负责监制,有的纯粹只是大师签了一个名,茶叶的价格立刻翻几倍甚至十倍以上。“大师”称号应当是行业自发给予匠人的尊敬和认可。如果“大师”成了一个随意颁发的头衔,被人為附加各种利益,称号就难免变味。对“天价茶”泛滥的现象,理应严格“制茶大师”的评定。南平市提出对没有参与茶叶加工就随意签名的,坚决取缔“特级制茶工艺师”的荣誉称号,无疑是一种必要的纠偏。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19日)
素材解读
1.茶文化应贴近民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具有养生的功效。如今,茶文化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肯定,恰恰体现了社会进步。茶文化应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需求,而不能靠天价来安身立命。
2.“大师”不能自命不凡。“大师”是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等。换言之,并不是谁都能被称为“大师”。那些冠以“大师茶”名号的“天价茶”的出现,不仅违背了茶文化的传统,更是触碰了法律底线。以“大师茶”为幌子招摇撞骗,这样的行为只能坏了“大师”的名头,伤害整个茶行业。
适用话题
茶文化 大师 牟利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