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筋动刺法结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2018-02-18李志霞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2期
关键词:肩周炎

李志霞

【摘 要】目的:观察经筋动刺法结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经筋动刺组与传统针刺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配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前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筋动刺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传统针刺组(88.9%,P <0.05 )。结论:经筋动刺法结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肩周炎;经筋动刺;主动功能锻炼;传统针刺;随机对照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01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本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中后期以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甚至局部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近年来, 由于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认识, 发现肩周炎也常与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筋膜疼痛激痛点的发生相关[1,2]。本研究采用经筋动刺法针对肩关节周围活化激痛点进行治疗,配合主动功能锻炼,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在 2015年 2月-2018年 4月期间于太原市中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肩周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将72例患者分为经筋动刺组与传统针刺组,每组各 36例。其中动刺组男性 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7.83± 4.35) 岁; 传统针刺组男性 19例,女性 17例,平均年龄(56.30± 5.31)岁,2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组成、病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全国第二届肩关节周围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症状:① 年龄多在40-75 岁② 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③ 肩关节功能障碍: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为著④ 日常生活动作受限:梳头、穿衣、束带、举臂、掏裤兜等动作均感困难。体征:① 压痛广泛:肩前方、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三角肌附着处、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间等均有压痛② 关节僵硬: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上举均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③ 肌肉萎缩:三角肌、冈上下肌可有萎缩。

1.3 排除标准:① 不符合上述肩周炎诊断标准和拒绝本治疗方案者②已接受其他治疗措施,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 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⑤ 有肩部外伤(1个月内)、肩部肿瘤和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 治疗方法

经筋动刺组: 令患者坐立做疼痛的动作,在维持最疼痛的姿势中,耐心细致地寻找肌筋膜疼痛激痛点,就在这个痛点下针,医者左手持患肢前臂维持最疼痛的姿势,右手利用毫针对激痛点筋结进行松解,边捻转提插边活动患肢,尽量向功能活动受限方向至最大限度,再把針提至皮下后令病人做相应的活动,又找出最疼痛的动作姿势和触及激痛点,再重复进行上述针刺方法,针提至皮下,留针20分钟,嘱患者隔5分钟,内旋外旋患肢3次,留针期间配合TDP照射患肢,隔日一次,5次为1疗程。传统针刺组:选取肩三针(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臂臑穴、阿是穴、外关穴、曲池穴。针刺得气,留针 30min,每 5-10min 行针 1次,隔日1次。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配合主动功能锻炼,治疗5次后进行疗效观察。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临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长期临床实践发现,所有的肩关节周围肌肉在肩周炎发生时都可以引发肌筋膜激痛点的活化,它们包括:喙肱肌,胸大、小肌,冈上、下肌,肩胛下肌,大、小圆肌、三角肌,常还累及肱三头肌长头[1,2],这些肌肉激痛点的牵涉痛位置都在肩部周围,伴有不同的肩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冻结肩,肩周炎较重时可以激发活化上述所有肌筋膜疼痛激痛点。根据经络学说经筋理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筋病,病在经筋,属中医学筋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结构。经筋病证多表现为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等组织在感觉、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并且很多经筋病,在静止状态下不怎么疼,在运动时就痛,而且是随着姿势的不同,痛点也跟着改变,《灵枢·经筋》对经筋病症提出的“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针刺激痛点治疗本病[4-7],可使针刺效果直达病所,放松局部痉挛的软组织,达到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经筋动刺法,在运动过程中,找准肩周炎的受累肌肉各肌筋膜疼痛激痛点,采用毫针刺法去活化,利用针刺的镇痛、松解粘连作用[8],让患者带针状态下,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加强了通经络、疏气血、除宛陈的作用,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并配合主动功能锻炼,进一步恢复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黄强民,庄小强,谭树生.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M].第1版.广西: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1-246.

Simons D G,Travell J G,Simons L S. Myofascial pain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 Vol 1:upper half of body. 2nd edition. Baltimore: Williams &Wikins;,1999: 250-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生部规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

张峻峰,吴耀持,宓轶群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中 国 针 灸,2009,29 (9):717-720.

贾超,姜桂美,庄珣 . 针刺治疗腰背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 观 察[J].广州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6( 5):447-449.

张波,冉琼 . 小针刀结合温针治疗肩胛背部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比较[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 ( 3):74-75.

戚红亮 . 针刺推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 30 例[J].中国针灸,2001,21( 8):498.

陈滢如,王亮,高海波,等.基于调查的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关注问题[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475-2478.

猜你喜欢

肩周炎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间日刺治疗慢性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超级秀场 肩周炎复发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平行透刺联合电磁波治疗肩周炎32例
皮肤针放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截瘫患者肩周炎100例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肩周炎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