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议”
2018-02-18刘萍孙晓琦
刘萍 孙晓琦
摘 要: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就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高效率地利用好这些时间,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我认为合作探究就是很好的方式,而在众多的方法中,“议”就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讨论 互动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实施。。作为我校“导学议练悟”主流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议”,我认为“议”就是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新华字典对“议”的解释有几种,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议”主要是指第三种释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解决我们所遇到的这些难题。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活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学生却不积极配合,那一定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一定切记,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一只漏斗,只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杜绝填鸭式教育。知识传授并不是机械式地灌输与传递,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启发的作用,“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把班上的学生依照就近原则,四人一组编成九至十个小组,遇到难以理解或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看似两难的问题、评析课本情景剧中人物的做法、概念厘清等,那么让学生讨论、展开合作探究,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首先,能夠让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有的学生活泼好动,上课发言积极,有的学生却比较沉默,不喜欢当众发言。有了小组讨论这种方式,不喜欢当众发言的同学就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全员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
其次,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讨论的过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能随时得到别人的纠正和补充。”[2]有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还能就讨论的问题展开辩论,在这种头脑风暴中,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方法所产生的效应,远远超过老师自己一个人的讲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慢慢提高,这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最后,能够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动态。在这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模型,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而教师这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引导不好,看上去生动活泼的课堂,实际上学生是没有方向的,这背离了我们最初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议”的有利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脑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3]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先生也曾说:“当你的孩子开始质疑你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可是以往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为主,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无人敢质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老师,质疑教材,质疑同学,给他们一个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确定“议”的主题。大家都知道,一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教师课前没有确定好课堂讨论的主题,那学生在讨论时就没有方向,犹如一盘散沙,只能是浪费了我们的教学时间。每节课讨论的议题可以根据当堂课的重点、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例如可以在“议”的过程中厘清概念。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讲到了平等,第八课涉及到了公平,公平和平等是一个概念么?学生展开讨论,就是在“议”的过程中,抽丝剥茧,找到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第三,教师适时参与,给学生提供要点。有的时候学生面对一个议题不知从哪入手,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在讨论之前给学生一些提示。比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在讨论什么是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时。学生在谈到正义行为时,描述词主要局限于见义勇为、秉公执法、爱国如家等,因此在讨论前我就提示学生,某人因治病家庭陷入贫困,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从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救助,救助者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由于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不仅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其实帮助、保护弱者,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这样的行为,也是正义的行为。
第四,趁热打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在“议”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能解决,有些问题却陷入了困境,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答疑解惑。
讨论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很多学生愿意在课堂中与自己的同学、老师展开讨论,相互之间进行思维碰撞,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我想这应该就是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李莉.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
[2]慕爱玲.谈课堂教学中的“议论”[J].知识经济,2009年第12期.
[3]袁美英.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3年第7期.
作者简介:刘萍(1986.—),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临沂市,单位: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晓琦(1994—),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潍坊市,单位: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