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连平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8-02-18洪思洁肖广江甘阳英
洪思洁 肖广江 甘阳英
摘要 本文以连平县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为基础,研究了其发展优势和劣势,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以实践和应用作为价值考量,为全县规划了5个农业生产基地,最后提出了农业生态发展建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县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决策参考和战略性指导。
关键词 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广东连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260-04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地方或区域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是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有效手段。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本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背景,以强调产业兴旺为重点,通过对连平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深入了解,得出了现阶段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对此进行充分剖析,最后针对连平县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 连平县地理气候特点
连平县是广东省河源市辖县,位于粤北九连山区、新丰江上游,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10,且平均海拔达693.5 m。县境东西长72.4 km、南北宽55.6 km,是典型的山区县。
连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兼具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特点,常年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境内年平均温度为20.9 ℃,7月平均气温最高(27.3 ℃),1月平均气温最低(9.8 ℃);年均降水量为1 544.4 mm,最大降水量在6月,最小降水量在11月,年均湿度为79%[1]。从总体上来说,连平县气候资源较好,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气候优势。
1.1 社会经济状况
由于地处粤北山区,连平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据《2017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显示,2016年连平地区生产总值仅90.23亿元,在全省各县、区中排名倒数13,如图1所示,近年来该地区的生产总值一直徘徊在90亿元上下,没有较大的上升趋势,虽然2016年出现了增长,但增幅仅为8.33%,而且仍没突破2013年创下的最高值94.09亿元。
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1.22亿元,占12.3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41.68亿元,占46.19%,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7.33亿元,占41.47%。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占比最少,第二、三产业相对持平。
与地区生产总值情况相似,该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处于全省下游水平,仅为25 685元,在全省各县、区中排名倒数15。如图3所示,近年来,该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围绕25 000元上下波动,2016年出现了较大的增幅,同比增涨8%,多年来没有大的突破。因此,连平县一直是广东省重点扶贫特困县、山区县。
1.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如图4所示,2016年连平县农业总产值17.96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2.31亿元,占比68.54%;林业总产值0.91亿元,占比5.07%;牧业总产值3.66亿元,占比20.38%;渔业总产值0.56亿元,占比3.1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51亿元,占比2.84%。可见,全县农业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业占主导地位,服务业产值比例相对较低。
2 连平县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2.1 优势条件
2.1.1 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连平县自然条件较好,水资源、森林资源、动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森林,一流的水质”。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广东省首批“文明县城”等。连平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兼具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特点,常年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由此可见,连平县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农业发展条件。
2.1.2 交通便利。连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珠三角发达经济圈边缘,在过去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困难。但近几年来,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尤其是2015年年底大广高速公路连平段开通,使连平县从此告别县城无高速的历史,并真正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成为“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交通纽带。除大广高速外,龙河高速经由连平东南忠信、大湖二镇,连接连平县与江西和河源灯塔盆地一带。此外,2017年开通的汕昆高速连平段全长73.35 km,经由连平县三角、忠信、高莞、油溪、元善、陂头六镇34个村;武深高速连平段全长17.88 km,途经连平县隆街镇6个村,将于2018年通车,成为连平县西南部的重要出口通道,直接对接珠三角的惠州与粤北地区,且2 h直达深圳。到2018年年底,连平全县将形成一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山区县转变成一个开放的珠三角辐射县,为该县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2.1.3 旅游资源丰富。连平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悠久的“连平八景”,有客家风情、忠信花灯节、客家龙屋、颜氏家祠等人文旅游资源,有鹰嘴蜜桃、忠信火蒜、九连山米、九连山茶等名特优农产品,每年吸引着港澳台、珠三角以及其他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尤其是大广高速开通后,从广州、深圳等地前往连平的时间大大缩短,连平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仅以鹰嘴蜜桃為主题开展的赏桃花、品蜜桃等旅游项目,就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6年带动当地旅游收入达2.05亿元。
2.1.4 特色品牌产品和特色文化。近年来,连平县通过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引进、推广良种良法,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三高”农业。目前,已成功培育了以鹰嘴蜜桃、花生、有机蔬菜、高山绿茶、石斛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农产品。其中,上坪鹰嘴蜜桃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平县也被评为“中国鹰嘴蜜桃之乡”,2016年全县鹰嘴蜜桃种植面积超过 4 333.3 hm2,全年产值超过1亿元;陂头岩仔茶被评为“广东绿茶王”;隆街雷公礤茶园被评为“广东最美茶园”;上坪镇中村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2016年连平县获认证无公害产品8个、有机产品16个。
2.1.5 产业集约化程度较高。连平县工业园包括“两园两邨”(生态工业园、产业物流园、忠信工业邨、石龙工业邨),分别位于连平县的三角镇、隆街镇、忠信镇和县城(图5)。总规划面积为52.3 km2,其中生态工业园规划24 km2,已经开发建设4.3 km2;隆街物流园规划25 km2,首期3 km2已建成0.4 km2;石龙工业邨规划1.8 km2,忠信工业邨规划1.5 km2,2个工业邨目前已基本布满项目开发完毕。
2.2 制约因素
2.2.1 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连平县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边缘,非农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等均位列全省下游,多年来一直是广东省级重点扶贫特困县、山区县,政府对于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显得力不从心[2]。
如图6所示,除源城区外,其他5个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接近。近几年连平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缓慢甚至有所退步的迹象,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带来影响,也正因如此,会给下一步继续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升层次增加相应的难度。
2.2.2 耕地少而分散。全县耕地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580 m2,且连平县是典型的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耕地较零散。如图7所示,耕地面积最多的是龙川县,为39 616.10 hm2,连平县以耕地面积20 318.06 hm2排到了全市的第5位,距离第4名还差3 000 hm2左右。由此得出,连平县耕地状况已成为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2.2.3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连平县人口素质及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农户的生产技术不强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纵观全县,科技人员相对缺乏,农村科技人才除乡镇农技干部、部分农业企业的专技人才外,其余为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甚少。严重缺乏知识技能型、生产经验型、社会组织型,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强、田间操作经验丰富的农业科技人才或技术人员。当地农民也缺乏参与农业科技能力培训的积极性,大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仍采用传统的农耕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总体来说,全县农民的素质水平偏低。
2.2.4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受区位条件的制约,连平县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农业科研领域投入不足,农技推广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转化率较低,生态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2.2.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连平县地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政府对重点开发区域的投资缓解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难题,但区域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足。一是水利基础设施欠发达,灌溉引导渠较落后,极易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水土流失,极大地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率;二是县内交通设施不发达,交通几乎全靠公路,缺乏铁路、水路和空中通道,很多农业基地及水果种植基地道路狭窄、弯曲,交通极为不便。三是旅游配套设施滞后,很多农业生产基地、景点内缺乏相应的配套休闲娱乐场所、住宿场所,也未能开发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配套享乐项目,导致很多慕名而来的观赏人流“来得快,去得也快”,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减少了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作用,延缓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
2.2.6 特色产业综合开发力度弱。连平县有鹰嘴蜜桃、九连山精米、高山茶叶、柠檬、优质玉米、优质蔬菜、反季节荷兰豆、蒜头、花生九大农业产业,都有特定的生产区域,但是除了鹰嘴蜜桃及九连山精米之外,其他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停留在较原始的产业链层面。一方面,生产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且单一,成为现阶段当地农业发展难以突破的局面;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掘出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附加产品,未能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限制了农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3 连平县生态农业产业兴旺发展路径研究
3.1 发展种植业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高山茶等加工;大力发展竹签、牙签等竹制品以及林副产品(如松香等)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猪、鸡、鸽、兔等畜禽产业加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大力发展铁皮石斛南药加工。鼓励建设优质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优质水稻基地、猪优质肉猪基地建设,把连平县打造成广东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①优质蔬菜基地。在隆街、溪山、元善、陂头等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反季节蔬菜种植,推广蔬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产品的分级与包装,建立以荷兰豆、番茄、辣椒、大白香菇、木耳、菜心等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②优质水果基地。继续大力发展鹰嘴蜜桃产业,做好上坪鹰嘴蜜桃的牌子,建好万亩鹰嘴蜜桃基地,并进一步依托鹰嘴蜜桃发展休闲旅游业。除鹰嘴蜜桃外,进一步发展三华李、沙糖桔、板栗、枇杷等杂果生产,引进葡萄、美少女西瓜、日本甜柿等名优水果,优化水果品种产业结构;建设特色珍稀水果设施化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名优特水果的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③优质水稻基地。在满足本县粮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抓好6 666.7 hm2优质稻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稻米产品向食品制造业的延伸,促进稻米产品从粗加工向精加工,大力开发米糠等副产品制油等多种用途。④南药生产基地。在田源镇抓好铁皮石斛的生产加工。⑤优质肉猪基地。在上坪镇、隆街镇、大湖镇等建设生态循环养殖基地镇建立以生猪品种改良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生态养殖基地15万头。
3.2 发展旅游业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把县域当作整体景区来规划建设,把乡村当作景观、景点来经营,突出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旅游设施配套、特色旅游线路整合,实现“处处是旅游环境”,加快打造“广东香格里拉”。
以“连平八景”为基础,加快推动黄牛石风景区、忠信犇众森丰华生态园、岐山凤凰谷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建成2家星级酒店,尽快实现旅游业“破题”发展。借助发展“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契机,打造一些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景区,积极培育发展休闲养生、健康养老、乡村度假、户外体育等高附加值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促进特色生态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4 对策
4.1 加强规划顶层设计
积极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连平县按照全境域、全产业、全环节覆盖,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以全局视角,准确把握与农民、农业和农村相关联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协调。围绕县城和重點镇建设,让农民过上和谐、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直接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实施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出连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
4.2 加快土地流转、要素聚集,促进规模化发展
土地是广大农民视为谋生和养老保命的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废弃地利用等具体方式形成其他资源要素聚集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的发展。
4.3 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以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为依托,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技术、无污染生产资料开发和应用技术、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化生产与质量分级技术、信息技术等为重点,强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与组装集成,提升连平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示范与推广[3]。
一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二是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统一。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要根据产业链的特点,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念,问需于农民,问需于生产,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推动。产业链建设也要求系统地考虑组织企业的各种关键要素,考虑生产全过程的生产效益,考虑从生产到销售的资金循环效益,考虑产业链不断提升和倍增的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实战性、时效性,集成政策、资金、科技等资源,加大投入,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完善科技转化推广,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遵循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方向,以科技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科技品牌产业化经营,建立品牌产品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加强农产品市场主体的诚信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
4.4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营体制。根据农村的现实状况,完善“市场+公司+农户”“市场+加工企业+农户”“市场+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对接机制、自我发展机制、有效服务机制,逐步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经济条件上的农村市场经营体制,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进一步转换乡镇机构的职能和机制,按照“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的改革方向,合理确定乡镇机构和人员,推进事业单位重组整合,分离经营性职能,使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机制得到根本转变。三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
4.5 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举措。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利用农业生态资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型,发展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态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6]。本文对连平县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建议如下。
一是因地制宜,优化结构协调。以农业为中心,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农产品深加工,拓展农业服务业,真正形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7]。二是节能减排,变废为宝。节能减排是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提出的要求,化肥农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务必要建立化肥农药的施用标准,提升农产品品质[8-9]。需要创新和推广技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三是创新模式,规范运营。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农产品物流及相关服务产业,创新产业组织模式[10],规范运营手段,减少中间环节,进而高效地完成与市场乃至最终消费者的对接。
5 参考文献
[1] 任海,周国逸,夏汉平,等.广东连平建设国家及生态县的总体生态规划[J].生态科学,2002,21(1):76-81.
[2] 甘阳英,苏柱华,肖广江,等.广东连平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7):146-154.
[3] 刘瑞.2013—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D].北京: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
[4] 朱明.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7-10.
[5] 罗守贵,曾尊固.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J].地理研究,2001,20(2):247-256.
[6] 卢兵友.典型农业生态工程运行机制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711-714.
[7] 刘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4):47-51.
[8] 张新民.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农业展望,2010(12):46-49.
[9] 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72-78.
[10] 胡邦红,邬小学.生态文明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8(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