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品德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018-02-18温卫军
温卫军
【摘要】 现代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重视也是不言而喻。德育教育具有引导学生走向正确方向的和优化发展的作用。中学地理课程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作用,在地理课程上教导学生德育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的重大责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传授学生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与规范。
【关键词】 品德行为 学生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2-167-01
0
一、在地理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抓住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德教育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转化德育行为。尤其是偏远山区,对于这些方面更是不能忽视。我目前在云南边远山区支教,这里的教学基础设备很差,生活环境糟糕,对于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家长并不注重学生的品德行为,导致学生品德行为方面表现较差。针对这种现状,我通常鼓励学生了解好人好事,在课堂上讲解到地理知识时,会介绍相应地区的名人以及相关事迹,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曾经在课堂上在和同学们讲解黄山的地理特点时,我就曾引用徐霞客的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且向学生们讲述了徐霞客的生平,借此来增加课堂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将徐霞客不畏艰险,淡名薄利追求自己梦想的精神向学生们传递。希望能通过诸如此类的将德育教育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方式来树立学生们正确的品德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里培养起来的对国家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使得人们对于祖国的荣誉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对祖国的繁荣昌盛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在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时,我时常将祖国的地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轮流上来随便用手指地图上的一个地方,然后我来向同学们介绍这个地区的纬度、经度、气候、风土人情、近些年的发展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们对祖国各地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还通过在每堂课结束前几分钟我带领同学们高唱国歌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在了解地理知识并且加以积累的同时,对于我们的自然环境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地理课堂上介绍人类在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在浪费大自然的资源,并且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这一系列的行为导致水资源严重污染,滥砍滥发造成森林资源的流失,水土流失严重。还有现在较为严峻的雾霾问题,也是與缺乏环保知识有关。在课堂上我为学生介绍森林资源这部分知识时,会通过一系列当今环境严重现状图片以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描述。让学生了解到严峻的环境危机的同时,自觉树立环保的理念,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生活中我也以身作则坚持环保,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比如在生活中我几乎不适用塑料袋,而是采用可以多次使用的编织袋。在教学活动中,有需要演算的地方我会使用像旧报纸等废纸来进行演算,也鼓励学生使用这种纸张进行演算。
四、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的一门科学。不同的地理区域对人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地理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教授地理人文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转化品德行为。地理位置,海拔气压的差异造成当地人民服装也会有所不同,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会造成饮食文化的不同。关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小组,调查当地人民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并且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依次的汇总和报告。这种活动不仅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调查能力,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我还通过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面对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然后利用其它地区的地理资料中的地理环境来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对比,让学生们不仅对于祖辈生存的这片土地有个更为清晰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点。
五、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在处在社会中生活中的人们需要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以及行为道德准则。良好的社会公德,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表现,一个社会风气的现实反应,同样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在地理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传播一些有关社会公德的事迹以及社会上普遍对于展现良好公德的准则与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学会自我约束行为习惯,从而转化形成较好的品德行为,这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时常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对这堂课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时来对同学们灌输社会公德意识,或者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融入引导进本堂课学习的课堂小引中。通过这种反复灌输社会公德意识的方式,班里同学逐渐相较于我刚去支教时有了较大的转变,社会公德意识大大的增强。
六、总结
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的同时兼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社会上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良的因素对学生的品德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将学生从对品德的认识上升到对良好品德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对于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也有很大帮助,促进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王乔.拓宽德育途径,构建德育网络,培养审美情趣——浅谈探索新时期德育实施途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5).
[2]孙健.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