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探究学习中的“导”

2018-02-18陈安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探索培养能力

陈安东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非常重要,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教师的“导”非常关键。一、要注意创设环境,营造探索空间;二、要注意创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三、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四、要教会学生学习。

关键词:探索;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1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培养探索能力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探索学习,教师的“导”非常关键。

一、注意创设环境,营造探索空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因素,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问题,那么学生的创造意识就会产生。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节时,可先复习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计算:

待学生完成后,出示如下练习:

让学生把后三个练习和前三个练习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学生会发现,有负数,有乘方。此时,可进一步让学生探索如何计算,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究,达到探索目的。

二、注意创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最容易引起探索欲望,此时学生就会来寻根问底——探索结果。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这一节课时,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含有四边形的插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四边形等),再让学生把纸对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出的三角形沿折痕分成两个三角形(全等),再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相等的边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及时引导,所拼的四边形与前面插图中的哪些四边形类似,学生容易得出答案,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这样的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有何不同(对比观察),再把对角线连起来,让学生探索所有的特点,并一一列出:1.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 对角线互相平分;4.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教师在肯定学生探索的所有结果后,应帮助学生明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性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导”与探索,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三、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1. 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探索,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经常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课时,用火柴棒搭正方形问题:

照这样搭下去,搭100个正方形需多少条火柴棒?搭x个呢?这个问题正好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索能力,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会想到,搭1个要4根,搭2个加3根,搭3个再加3根,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搭100个,则第一个是4根,其它99个都是3根,因此,搭100个正方形要4+3×99=301根,搭x个正方形要:4+3(x-3)根,这样,学生思维得以发展、延伸、开拓。

2. 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不良情况的存在,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位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中,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得到教师的重点培养,学习热情就会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等),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思维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例1. 解不等式3(1+x)<x+9

解:去括号,得3+3x<x+9

移项,得3x-x<9-3

合并同类项,得 2x<6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無问题”教学可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注意力自然会集中,思维活跃,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入,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的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四、要教会学生学习

1. 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學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学生发现问题:

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a+1)2的结果吗?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有一定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以上是对探索学习的一些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喜悦,会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多次成功体验是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强烈的成功欲望,给学生更多的成功愿望,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不断激励学生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民族中学 547400)

猜你喜欢

探索培养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