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发展及体育在其中的作用

2018-02-18田志军

西藏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城乡融合

田志军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 拉萨 85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这一伟大理论的阐述标示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发展步入新的时代。而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城乡融合发展步履艰难。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认识体育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会更好的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和社会功能,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而且还会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和发挥正能量作用。

1 国外城乡关系演变历程

城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城乡关系发展经历了城乡联系、偏向发展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阶段。早期经济(地理)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城乡关系的探讨作出了一些假想。比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乡村向城市供应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杜能在其所假想的“孤立国”以工农业互换作为基础,试图把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城乡关系。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社会方案,康柏内拉的“太阳城”,巴贝夫的“普遍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等等,均体现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显现出来的城乡发展不平等进行批判,以及对改善城乡关系发展失衡表现的良好愿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城乡关系,使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成为可能。马克思指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漫长,要达到城乡融合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包括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才可以。恩格斯认为乡村和城市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并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既着重表明了城乡关系融合是可以实现的,又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提振经济,均注重城市和工业发展,提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道路,而忽视甚至漠视乡村和农业发展,导致城乡关系偏向发展。这期间主导这一发展的理论主要为伯克的“二元结构”概念,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以及空间极化理论和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发现单纯依靠城市或乡村的发展不能带来整体利益的提升,甚至导致城市和乡村差别越来越大,贫富差距越来越突出,必须把城市和乡村发展融合起来。城乡一体化发展被重新审视。期间美国地理学家詹姆斯的区域界限观点获得高度认同,他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界限分明的“区域”存在,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不能被绝对地人为地分隔为乡村和城市,而是“一个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关系统一体”。昂温构建的“城乡间相互作用、联系、交流”理论分析框架,麦克·道格拉斯的“区域发展网络模型”以及加拿大学者麦基的Desakota模型等理论支撑都推动着城乡关系由偏向发展演变为协调良性互动发展。

2 国内城乡关系演变阶段

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政策方针制定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按马庆斌(2012)分析,“是针对当时国内外环境采取的应对措施的一种反映”[2]。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城乡融通阶段(1949-1957),提出“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大”农村促“小”城市阶段(1958-1978),为调整城镇人口发展过快,采用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取消城市规划等措施,以适应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与城市顺次改革、同步发展阶段(1978-1991),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束缚多年的城乡生产力,使城乡经济获得大幅度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差别逐渐加剧(1992-2009),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确认为国家根本大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加速了城乡经济发展,但由于资本、技术和人员更快地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发展迅速,客观上致使农业发展增长放缓,农村开始被边缘化,城乡关系失衡。具体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2009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值,即3.33∶1。城乡一体化进入新时期(2010-2017),这一时期,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政府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界定了新型的城乡发展关系,即“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继而在“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针。这五个阶段简要分析了中国各个时期城乡关系的演变。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城乡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用“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取代“城乡一体化”表述,显示了党对城乡关系的新认识,开启了城乡关系的新征程。

3 体育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3.1 体育是提升城乡居民体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方式

“健康中国”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并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人民身体健康既是国家所盼,也是人民所期。健康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是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而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在慢性病预防、康复、健康促进等领域被人民所寄予厚望。人们更愿意通过身体锻炼来促进健康,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3]。体育的功能就是要求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量,通过科学的运动负荷,适宜的运动强度、合理的练习密度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中国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相比于城市,在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和体育人才储备方面都很匮乏,体育供给侧改革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健身需求,针对此项矛盾,培养专门人才的体育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产品供给结构,为农村地区培养体育人才[4]。政府体育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调配好基本体育公共资源,为贫困偏远地区居民享受到平等体育权利构筑坚实的物质保障。

3.2 体育公共服务是发展城乡居民健身事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要求,居民在享有体育公共资源、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比赛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但城市和农村体育在政府职能、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不平衡。其中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因此,政府要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标准体系和供给方式进行论证,能够通过政府购买的服务内容,原则上都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有效供给。

体育强国建设必须构建完备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要加大投入,建设设施齐全、活动丰富、覆盖广大民众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服务差距。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设施建设要以便民利民、符合群众生活习惯为原则,逐步完善城乡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体育场馆设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要提速,让居民随时随地掌握开放和资费情况,提高健身场地设施利用率。其次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和场馆运营机制。改革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并延伸其覆盖范围;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申请国家免费低收费开放补贴,鼓励多层次服务供给,满足居民不同健身消费需求。扶持地(市)、县(区)级体育社会组织,建立乡镇、村居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加强群众体育组织自身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常态开展足球、篮球和民族传统体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比赛,创新体育活动机制,激发群众参与动机。加强科学指导,多渠道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志愿者,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管理机制和平台。

3.3 体育交往是促进城乡居民文化交流,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粘合剂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活动能引导城镇和乡村居民建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远离“黄、赌、毒”侵害,减少社会问题发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了劳动力质量。

体育项目是一个区域或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孕育发展起来的。虽然城市与农村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被人为割裂开来,但体育项目是联系本区域、本民族的精神纽带,不存在城市与农村之别。城乡融合发展,体育不可或缺,起着粘合剂的作用。而且,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方式,用来增强体质,还能够使人们在参与运动中获得愉悦感、满足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体育中的交往,就起着润滑剂功能。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能增强彼此间的情感和友谊,是促进人们交往和加强团结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人际情感交流,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钢筋混泥土隔断了人们生活与交往的空间,邻里相互不相往来,交流与交往就变得越发重要,而体育活动能有效地破除人们之间的隔阂,建立起友谊的桥梁。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业余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有能力也有时间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各地在体育部门组织协调下,体育单项协会、群众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体育比赛层出不穷,极大地提升了人们锻炼的热情,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的融合发展。

3.4 体育产业是发展城乡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

“美丽中国”建设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它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也造成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生态环境受到挑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洁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要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等方向奋进,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消费需求在人们消费结构中比重增加,体育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体育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转化城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构建城乡融合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政府体育部门要科学划分城乡公益性的体育事业和经营性的体育产业,改革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体育产业供给模式,变政府单一供给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多方联动,培育城乡体育产业多元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营造城乡融合、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根据城乡居民体育需求,推出多种类、多层次的体育产品,推进体育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栏等途径,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养成健身消费意识。要发展乡村体育彩票市场,加强营销管理,丰富彩票种类供给,逐步提升乡村体育彩票销售量。“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体育产业提供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多地开展的生态体育、体育旅游就是体育产业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体育产业要抓住机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城乡融合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体育产业之篮球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