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赣州市公园特色化建设研究
2018-02-18陈林杨贤房
陈林 杨贤房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1 引言
1.1 场所精神理论概述
根据《百科全书》中的解释,能发生行为活动的场地可称之为场所[1]。1976年,有学者将场所(Place)一词正式引入空间环境研究中,认为场所是“人所感受到的内在的程度”[2]。1980年,挪威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物所组成的整体,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便是场所的本质[3]。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会构成特定的场所,使其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人们对不同场所的体验感主要以定向和认同的方式,定向使人们清楚自己的空间方向,认同是指清楚自己与场所的关系,在某些程度上,“场所”可以理解为: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场所精神最早是指古罗马的:“地方保护神”,他可以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
场所精神主要指行为主体在特定场所中的直观体验,反映行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场所精神产生的先决条件:具有清晰特征的场所空间。
1.2 用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公园发展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在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现如今,正面临:绝大部分城市公共设施无法满足城市新的使用需求、交通混乱、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等现实问题。在政府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同时,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被大面积吞唾,造成人地关系和民族文化的危机与挑战:①全国大部分的城市新建公园建设,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多的重视设计的外在形式要素,存在盲目跟风、仓促建设、规模等级不高等现象,忽略城市景观的内在意义,设计空洞,城市内涵无法较好呈现;②已有公园的建设设计,未充分考虑:人、自然环境、场地空间三者关系,未有清晰的场地特征,缺少场所精神,城市记忆被抹灭。
公园的建设发展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需求,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所进行的具体的、图形化的综合性的形体规划设计。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城市公园中唤起人们的认知感、归属感,将场所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特征与居住着的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精神需求相互结合,设计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开放空间,从而推动城市公园的发展与进步,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营造和谐、宜居的新型特色化的城市公园。
2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公园建设表现方法研究
2.1 需注重空间感
城市公园建设应当有清晰的边界结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是模糊柔性的,以营造有层次的空间感,还要保证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安全需求,以及公园的配建,需满足匹配度的情况下被有效利用,这些都是建立场所精神的前提。
2.2 地域文化的传承
城市公园从规划到建筑到景观的设计施工,设计者都需要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语言去诠释城市发展史,塑造城市发展特色,真实提取有效的传统观念和民俗文化,以促进城市公园景观的地域性更好的发展。
场所精神来源于人对自然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对自然的尊重,所以城市公园的景观应该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对原有的地理环境信息进行重组利用和设计创造,依势而建,因地制宜的景观形态也是对地域文化传承的最好解读。
2.3 注重体验感
使用主体和公园场所的互动是获得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具有易识别性的体验空间有利于使用者获得安全感,在场所里感知的所有信息都在自己的心理预期内,公园的景观设计应使用者情感物化的表达,引人参与其中的活动,体验期中的乐趣,建立”人“与”物“间的情感和沟通,从而营建城市公园景观的场所精神。
3 赣州市现有公园的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
3.1 区域特色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的赣江上游,是江西区域在面积最大的城市,约占江西省总土地面积的1/4。赣州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生长季长,雨量充沛。
3.2 现状与问题
根据调研分析,赣州市建成区的主要已建公园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赣州市建成区的主要已建公园统计
3.2.1 通过分析公园所在区位、交通条件,发现赣州已建公园主要集中在赣州最新的行政格局中的章贡区,其它区域:赣县区、经开区、南康区、蓉江新区分布较少。公园类型过于单一,公园分布不均衡,深圳市公园500 米服务半径对居民区的覆盖度达到了78.96%,而赣州市公园对在此项的覆盖率连一半都达不到,绿地分布不均。
3.2.2 笔者在综合分析研究了园林绿地现有的建设和使用现状后,总结出赣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存在以下不足:
1)设计前瞻性有限,建设标准低,视觉景观感不够,部分植物老化、退化严重,景观水体出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植被缺失、驳岸生硬;土壤板结、浇灌系统不完善。
2)大多数建成公园,像:赣州公园、黄金广场、杨梅渡公园等公园都是以“广场”加“牌坊”形式存在,变成了“市民客厅”;公共艺术在设计表达上欠缺文化内涵:例如黄金广场的大水牛雕塑,南门口东园和西园广场的母女、读书火车站站前广场的雕塑,内容都过于简单,对地域文化提炼不够。
3)赣州三面环水,境内有1000 多条河属,属典型的山水城市,但由于城市建设,池塘被填,市内水景观缺乏,地域文化表达的景观形态也比较模糊,景观设施缺乏,比如:黄金广场,没有明确的空间节奏,“硬质铺砖”+“隔离绿化”的形式,使得空间苍白无力,缺少层次感。
4)缺少精细化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公园,缺少用色彩、结构、材料、装饰、风格等元素来逆造特色以构建场所精神,缺少特色体验感,未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4 规划方案经验借鉴
国际上公园发展趋势:1)注重城市历史和发展记忆的留存,比如纽约的高线公园,是在对铁路修复的基础上建设的,这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轨,成为一个纽约的文化标志,使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开放性更加饱满,使社区环境更加融合。2)运用地方素材表达地域文化:如:利用原址的独特地形,因地制宜而建造的世界第二大花园:加拿大布查特花园;在荒废数年的钢铁厂的工业废弃地上建造而成的:杜伊斯堡市北风景园,通过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原有工业设施成为公园的公共设施,利用原有的地方素材钢铁废弃物将地域文化性很好地表达。
5 基于场所精神的赣州市公园特色化建设策略
5.1 注重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设计表达
赣州地域文化丰富,集聚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以及堪舆文化等,这些都为塑造赣州城市特色景观提供了文化元素,所以需要设计者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形成设计素材。比如:客家文化的:客家围屋、朴实无华的客家民俗、锐意进取的客家精神,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时,可以提炼这些文化元素去表现:雕塑、壁画、小品等,让市民从中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5.2 注重人与景观的情感互动交流
综合处理景观的空间、节奏、颜色、质感和光影,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场所精神即可产生。在景观的落实阶段,要把握好景观各要素的具体形态以及各形态之间的组织关系,可通过制作模型或电脑软件辅助设计的方法,让设计者模拟在空间中游走的状态,事先体验景观完成后的效果,以进一步调整景观的空间、节奏、颜色、质感和光影效果,争取让景观的每一个细部都尽善尽美。让大与小、近与远、强与弱、松与紧、冷与暖、粗与细、深与浅、刚与柔、亮与暗等人的感官体验融汇在各景观要素中,形成“媒介”,使景观“特质”激活人的情感体验;还可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植物群落:榕树、乌柏以及香樟等,结合自然环境打造四季景致,以自然景观控制整体,结合人文景观增加活力,刺激居民在使用时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滨水景观中的场所精神便随之产生了。
5.3 推进特色主题公园建设
目前赣州市的公园主要以滨水景观特色、历史人文景观特色,都市景观特色为主题,该大力推进“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精品公园建设,可基于现有公园建设的基础,通过新建或改建的方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的心理和对趣味性活动的行为需求。比如:针对人与宠物在城市休闲空间使用中存在冲突与矛盾的现状,可建设划定活动区域、配建服务场所的 “宠物主题公园”;也可针对目前:科研与科普在公园中相对脱节的现状,可以建设一些:科教主题公园或低碳主题公园,配建一些科普活动多种形式体验感的设施,从多种层面增加:主题公园的多样化、文化的深度、服务功能。
5.4 公园存在形式的多样化
促进赣州市原有森林、绿地自然性和城区绿地功能性的再提升:完善公园与绿道系统的空间体系,建立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绿道网络,大力推广立体绿化,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绿墙、阳台绿化、桥体绿化等形式,实施见缝插绿和补绿增绿,以创建更多申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条件;色彩搭配上形成地域色调:增加富于季相变化的彩叶树种、木本花卉,营造彩色街区、彩色河岸、彩色社区、彩色田园,建设“花城城市”;打造宜居宜业、林果采摘、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的创客森林小镇,探索体育、地产等多途径的景观修复和利用模式,全面推进赣州市园林绿化的特色发展建设。
6 结语
场所精神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和设计追求,景观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代表了场所的特性和氛围。在如今这个“体验至上”的“心”时代,我们需注重人与环境的情感表达,热爱生活的城市,保护环境、发扬地域文化,使城市健康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