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套料玻璃器的修复探索
2018-02-17张琦
张琦
摘 要:文章以修复一件清代套料玻璃器(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为案例来进行对修复材料和修复路径的探索。此次修复重点为配补材料的选择和对修复工艺的探索,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试验、研究并应用于具体修复案例中,来探索清代套料玻璃器的修复方法。
关键词: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配补材料;玻璃器修复
1 概述
1.1 清代套料玻璃器的由来简述
清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据杨伯达先生考证,在玻璃的使用及发展方面,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仍以博山为中心[1]。《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宫廷玻璃厂的建立,玻璃厂由造办处管辖,并雇用欧洲玻璃工匠指导生产,为宫廷制造各种所需物品。1699年,法国传教士Vilette和dAndign两人入京,至少其中的一个人(很可能是dAndign)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并任职于皇家作坊[2]。乾隆至嘉庆初年,玻璃工艺达到了极盛时期,宫廷玻璃厂融合了我国南北及欧洲的玻璃工艺,研发了套料、搅料、刻纹、金星料等工艺。其中套料工艺是吹制叠套两色或多色玻璃后再进行雕刻而形成富有层次和浮雕效果的纹饰,是清代玻璃实践中的瑰宝。本课题选取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修复作为案例,探索用于修复的配补材料,研究、实践修复途径。
1.2 中国玻璃文物修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现状
玻璃材料在中国独立使用的历史虽说已有两千年,但在使用程度及发展上远不如陶瓷、玉器等材料,一直是传统工艺美术的边缘材料。而在西方国家,玻璃是工艺美术门类中的重要一支,因此与玻璃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的工作普遍受到重视,并且与之相关的研究早已进行。Sandra Davison在1989年版的《Conse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Glass》一书中对玻璃材料的自然属性、工艺技术的发展演变以及玻璃文物的衰变、评估、检测等提出了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指导,是国际上关于玻璃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的权威著作。除此之外学者Norman H.Tennent和Stephen P.Koob都在玻璃文物的实践案例中分析过保护和修复的具体问题与措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操作案例。其中Stephen P.Koob的《Conservation & Care of Glass Objects》一书详细介绍了玻璃修复所使用的材料以及修复方法,为此次的修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国文物保护专家周宝中老师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一书中将玻璃材料作为独立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论述,是国内关于玻璃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先行者。玻璃艺术家薛吕博士在2013年发表的《玻璃文物保护和修复》一文中提出了玻璃材料的保护和修复的原则[3],分析了玻璃文物损毁与衰变物理及化学上的原因,同时对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种类和使用的原则进行了总结梳理。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老师在2012年出版的《古陶瓷修复技艺》一书中论述了一件外国新艺术运动时期加莱玻璃器的修复过程,是玻璃器修复方面的先行者。笔者也曾在2014年出版的《清代玻璃套料螭龙鼻烟壶的修复案例研究》[4]和《清代红宝石玻璃天球瓶的修复案例研究》[5]两篇文章中对清代套料玻璃的修复材料和路径进行了实践研究。
针对修复中配补材料性能的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对配补材料选择进行研究,因此才有了本次的课题研究。在具体的修复案例中,遵从相同的修复原则(《威尼斯宪章》)并且根据不同的文物现状提供不同的修复策略。以“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为研究对象,修复难点是配补材料的选择。根据Stephen P.Koob所著的《Conservation & Care of Glass Objects》提供的相关信息,并针对本课题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我们选取了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三种品牌的环氧树脂,在测试其硬度、折射率和老化度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2 保护修复原则和工作目标
2.1 基本原则
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保护修复方案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年)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并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2.1.1 “原真性”原则
在对玻璃器进行修复时,应当保持文物的历史真实性,确保修复后的玻璃器基本原貌保持不变。
2.1.2 “最小干预”原则
在满足原真性的前提下,修复材料及方法要对器物本身最小干预。
2.1.3 耐久性原则
采用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应确保修复后的玻璃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保证文物的长期保存[6]。
2.1.4 可逆性原则
所采用的修复材料,不影响将来可能进行的再次保護处理。
2.2 工作目标
修复所采用的材料以及使用的方法要以不损伤器物原貌及表面为目标;在进行具体的配补、加固等操作时,要尽量确保稳固、耐久、最小干预;保护修复后的玻璃器在该类别文物的保管条件下维持结构稳定并可长期保存。
3 修复方案的制定
3.1 修复的重难点
此次修复的玻璃器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图1~图3)是典型的清代双层套料工艺玻璃瓶,其中双层套料中的蓝色套料有部分缺失,且缺失部分的白色底层套料也有部分缺失。考虑该套料工艺制作的复杂性,修复的第一步是做出白色的套料基层,再在白色的料上做出蓝色套料部分。随后进行整体做旧处理。本着科学严谨的修复态度,实施具体修复步骤之前需要对修复时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科学的试验及分析,如进行配补的材料在色差及硬度方面的实验。最后根据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保存状况及损坏情况,拟定的修复步骤主要为:表面清洗、配补与打磨、雕刻纹样、加固。
3.2 修复研究方式
3.2.1 文献研究法
为了最大程度复原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原貌,需要深入了解清代套料玻璃器的制作工藝,以便准确地将缺失部分的细节表现出来。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整理并结合修复工艺的相关步骤,最后进行配补与雕刻。
3.2.2 同类器物比较
参考相关类型器物的修复方法,尤其是套料玻璃器的修复方法,从而更加准确地制作出缺失部位的形态。
3.3 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修复材料性能检测
3.3.1 配补材料的性能检测
本课题中修复的对象是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其瓶身套料部分有缺失,因此修复的难点是配补材料的选择。配补材料的选择也是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具体选择配补材料时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①选择的配补材料在其固化或老化过程中不能对所修器物产生伤害。②在对器物本身没有伤害的情况下,该配补材料需可逆。③配补材料的透明度取决于所修器物的透明度,尽量做到接近甚至一致。④配补材料的修复效果要保持相对稳定。
根据上述原则,在此案例中选择Araldite2020、Hxtal-NYL-1、Epoxy302-1三种环氧树脂,进行硬度、折射率以及老化度方面的试验。
3.3.2 配补修复材料的物理性能
由于修复材料的性能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就三者的固化时间、折射率和粘度对应修复工作时间、效果和粘结牢度进行比较。
表1 修复材料性能表[7]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如下:①固化时间:Hxtal-NYL-1、Epoxy302-1环氧树脂粘结剂所需的固化周期较长,Araldite2020环氧树脂粘结剂的固化周期较短。②一般玻璃的折射率为1.50~1.75[8],三类环氧树脂的折射率基本接近此数值,表明皆可以作为修复材料。就折射率来看并无本质差别。③最后从粘度来看,Hxtal-NYL-1、Epoxy302-1环氧树脂粘结剂的粘结强度较高,较适合用于玻璃器的修复。
3.3.3 配补修复材料的色差(老化)试验
实验原理:通过使用色差仪器对不断进行紫外老化的树脂样片进行色差测量,最终通过科学的数据筛选出适合修复的配补材料。
实验步骤:首先将Araldite2020、Hxtal-NYL-1、Epoxy302-1三种环氧树脂按照各自比例混合,干燥后放如入紫外老化箱内进行老化试验。前期每隔1天测量一次,一星期后每隔3天测量一次,一共进行11次人工测量。表2~表4为三种树脂样片色差测量后得到的数据。
从图4可看出,三种胶粘剂的色差都随着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加,呈现变黄趋势。
其中,Araldite2020的色差值变化最大,且一直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在这三种胶粘剂中,Araldite2020最易受紫外线影响。
Hxtal-NYL-1的色差变化趋势在前两天老化过程中比较明显,在第2到第7天比较稳定,Epoxy在前4天也呈现出色差变化持续增大的趋势,在第4到第7天出现与Hxtal-NYL-1一样趋于平缓甚至有所下降的趋势,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紫外线一定程度上会使某些呈色基团上的官能团氧化,从而使其失去呈色功能,减弱整体变黄趋势。
从图5可看出,在老化一定时间后,继续延长连续紫外老化时间过程中,发现三种胶粘剂的色差变化趋于平缓,尤其是Hxtal-NYL-1变化甚微。从中可以预想继续增加老化时间,胶粘剂的颜色也不会变化太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根据选择色差变化小且稳定的用于玻璃胶粘剂的原则出发,在试验的三种胶粘剂中,不建议选取Araldite2020,而Hxtal-NYL-1和Epoxy302-1可作为考虑对象。
3.3.4 硬度检测分析
图6 紫外老化7天后胶粘剂硬度变化
玻璃修复中,要求胶粘剂有一定的硬度,这样才能使修复后的玻璃材质和胶粘剂材质保持相似硬度,有利于减弱外界应力破坏时玻璃器物所受的冲击。
通过对老化后的三种环氧树脂进行硬度测试,从图6分析在这三种胶粘剂中,硬度排序为Hxtal-NYL-1>Araldite2020>Epoxy302-1。
分析总结:从三类环氧树脂的性能来看,Hxtal-NYL-1、Epoxy302-1、Araldite2020都符合修复玻璃的基本条件,但进一步老化试验后,Araldite2020粘结剂的色差值变化最大,且一直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表明在这三种胶粘剂中Araldite2020最易受紫外线影响。这将严重影响修复效果,导致发生变色情况。
硬度方面Hxtal-NYL-1>Araldite2020>Epoxy302-1,综合而言,Hxtal-NYL-1和Epoxy302-1粘结剂较适用于修复玻璃。由于修复的对象是清代玻璃,质地较古代玻璃更为坚硬,因此粘结剂的硬度成为了选择修复材料的重要因素。Hxtal-NYL-1环氧树脂粘结剂的硬度较高,从本案例实际出发,Hxtal-NYL-1更适用于修复本次案例中的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
4 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修复
根据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保存现状及未来的展示需求,在成分检测及材料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文物保护原则,拟定了保护修复方案,主要包括清洗、配补与打磨、雕刻纹样、加固。
4.1 表面清洗
一般情况下,玻璃器的保护修复工作包括清洗、加固、粘结、配补等[9]。清洗是为了去除玻璃器上的附着物和可溶性物质。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清洗、化学清洗、超声波清洗和激光清洗,这几种清洗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选择适当的清洗方法后,针对器物状况和表面装饰选择适合清洗剂。残留在玻璃表面的物质通常有泥土、含钙或铁的沉淀物,或是从土壤、水和海洋中挖掘的玻璃表面残留的沉淀物,另外还可能是先前所用的修复材料等。这件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未出现断裂、风化等现象,在清洗操作前并不需要进行加固。根据观察,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污垢情况并不十分复杂,在套料的凹槽处残留灰尘堆积物。考虑到玻璃器表层套料已有部分缺失,可以用机械清理的方法小心去除,利用毛刷、棉签等去除表面附着物,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不可损伤器物,造成二次伤害。
4.2 配补与打磨
修复中时常遇到器物存在部分缺失的情况,需要使用配補材料对器物进行补缺,这个修复步骤被称为配补。理想的配补要求后补部分的大小、厚薄、纹饰甚至胎质都尽可能接近原物[10]。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复原器物的造型,恢复文物原貌,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器物结构牢固、稳定,避免缺失部分聚集灰尘而影响外观。
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修复前保存较为完好,但套料部分有缺失。由于套料工艺本身较复杂,因此补缺其套料缺失部分是此次修复的难点也是重点。根据前期配补材料的实验,经筛选和分析最终选择了Hxtal-NYL-1粘结剂进行配补。
观察后发现该器物缺失部分有两处。第一处位于瓶身下腹部,第二处位于瓶底处,且下腹部缺失处白色与蓝色两层套料均要进行补缺,需要先补底部白料再补上层蓝料(图7),形成叠加套色质感。由于需要补缺的位置原本就有破损,容易在修复过程中操作不慎对器物造成二次伤害,所以需特别注意文物安全。
4.3 雕刻纹样
配补打磨完成后,缺失部位的配补工作基本完成,但是下腹部的缺失部分有细密的花纹,若要接近原貌,需用精密雕刻机雕刻。雕刻后效果基本理想(图8)。
4.4 加固
加固是一项补救性操作。由于加固与可再处理性之间的矛盾,所以,加固强度采用“适度”原则,在满足后续保护工作、保存或展示的情况下,应选用适当强度的加固剂。加固剂的一般要求是无腐蚀性、黏度较小、材料收缩率较低、可再处理和操作工艺简单方便。考虑到加固剂固化时的体积收缩率应尽可能使用挥发型聚合物,聚合物溶液浓度一般在5%以下,避免使用环氧树脂等固化形加固剂。
在最终修复完成后,发现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瓶身处有几处套料部位由于之前保存不当,有些许松动现象,需要进行局部加固处理,使用了1.5%的Paraloid B72丙酮溶液加固。此次局部加固处理需在通风橱中操作,用软毛刷将溶液涂于松动的位置,自然干燥后一小时即可。
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在修复之前共有2处套料部位有所缺损,经修复后缺损部位基本配补完整并接近于原貌,且根据国际博物馆修复的“六英寸,六英尺”原则,即修复痕迹在六英寸远可见,而六英尺远看不见的原则[11]。笔者秉承这样的修复原则修复出的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最终效果如图9。
4.5 保存
影响玻璃化学衰变的环境因素有:湿地或水下埋葬条件、由煤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与水结合时在玻璃表面形成酸溶液或者沉淀物质,这些物质随着时间和温度因素发生变化[12]。保存玻璃的基本环境条件是室温25摄氏度、干燥并保持周围空气的纯净度。避免污染气体(特别是酸、碱性气体)侵蚀。其保存湿度应以《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推荐的40%为宜。由于修复中使用的修复材料为有机材料,展柜必须严格控制灯光照明,采用不含紫外线的冷光源,光照度小于50勒克斯[13]。
5 总结
清代玻璃是中国玻璃发展的巅峰时期,本课题修复的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是这一时期套料工艺的典型代表。通过修复材料和修复路径的探索,为研究这一时期套料玻璃的成分、制作工艺及修复方法提供了实物例证。
通过研究,利用体视显微镜、紫外老化箱等分析了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化学成分、修复材料的性能。在研究清代白料套蓝料雕刻玻璃瓶的保存状况及病害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在遵循修复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表面清洗、配补打磨、雕刻、加固等措施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可为同时期这类玻璃器的保护技术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伯达.清代玻璃概述[J].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4).
[2]薛吕.中国清代玻璃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3][12]薛吕.玻璃文物保护与修复[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5]薛吕.露华莹澈 清代/当代玻璃器物展作品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4.
[6][9][13]张治国,宋燕,沈大娲,等.古代鎏金银器、玻璃器、香料保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7]Stephen P.Koob.Conservation & Care of Glass Objects[M].Archetype Publications,2006.
[8]刘缙.平板玻璃的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0][11]俞蕙,杨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