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傣族传统筒裙与泰国传统筒裙的艺术研究

2018-02-17井菲段智毅桂宇

西部皮革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西双版纳傣族

井菲,段智毅,桂宇

(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0)

1 傣族和泰国的文化背景

1.1 傣族的分布。傣族(Dai)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德宏景颇族自治州,其他各地区也均有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延伸出不同的傣族支系,例如西双版纳自治州多是以常说的“水傣”即为“傣泐支系等,从地理位置上分布多是靠近国境线.

傣族作为较大的跨境民族,在东南亚国家中也广泛分布,尤其像是在泰国、缅甸均是作为主体民族,占到泰国总人口的40%,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不同的政府分别以各自境内的傣族名称进行命名,在泰国称之为“泰”族。

1.2 傣-泰文化圈。中国的傣族以及跨境居住在东南亚得泰族,都可以分为两个文化圈:

一个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泰文化圈,这部分人群在中国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特点是居住人口比较集中,有自己的文字,人口众多,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族群文化,服装表现相对比较集中。

第二个是信奉原始宗教的傣-泰文化圈,主要分布在元江、红河流域等,顺红河州下沿,自泰国境内形成“布傣”族群等。其特点人数少、聚集地小,方言差异较大,服装也是各不相同。

2 傣族和泰国筒裙的对比

2.1 款式对比。中国和泰国均是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的傣族和泰国境内的泰族女子服饰都是具有各自的特色,筒裙都是作为传统服饰中比较重要的款式出现。

泰国筒裙通常把一块布的两端缝合成圆筒状,因其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筒裙在宽幅比较大,适合本土的文化气息,宽大的设计符合泰国民众对于服装凉爽舒适的要求,筒裙设计简单,穿脱较为方便。

在傣族的筒裙分类中,多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装,一种是盛装。筒裙从字面意思来看即为下身为筒子形状的裙子,筒裙截面的周长远远大于腰围,有别于一般的裙子,且穿着较为简单,只需要一根绳子四个步骤即可,第一步先将脚伸进筒裙,然后抓住筒裙裙头,从脚部向上拉,拉及腰部。把筒裙拉撑,用一只手固定腰部,然后另一只手拉住筒裙裙头往腰部的另一边拉。另一只手拉住筒裙裙头往腰部的另一边拉,第二步骤整理一下,注意筒裙的褶皱线要垂直,而且如果穿传统上衣的话要和上衣的系带打结处在一条线上。拿出绳子,准备固定裙头。第三步,用绳子在群头中央进行打结固定。且进行打结固定完毕。最后一步;将绳子的上方的群头部分往下拉,遮住绳子,整理一下裙头,在裙头上面加上特有的银质腰带,加以固定即可。

2.2 色彩对比。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的色彩,与傣族生活的自然地与相切合,一群身着浅色衣服的窈窕姑娘穿梭在绿色的树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据说融入例如热带森林的33中植物颜色。远古时代,生活在雨林中的傣族女子们大多是衣不遮体,采集野果的时候会划伤身体。有一天,雨林深处的漂亮孔雀在傣家女子面前舒展自己的身体,美丽的羽毛被聪明的女人看在眼里,开始尝试着模仿孔雀来装扮自己裸露的身体,她们撕下嫩木棉树皮细细的缠裹在腰间,翠绿的芭蕉叶连接其下围住腹部,女人们继续走继续寻找,一路走来,总共找来32种植物。最后,路过大榕树时,被一串串类似孔雀领羽毛的罗康猫花吸引,成为傣家女子筒裙上的第33中颜色,西双版纳傣族姑娘在大自然的影响下,衣裙在萃取了传统服饰的精髓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的方向发展,色彩的审美取向于接近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姿,大方的勾勒出西双版纳傣家姑娘亭亭玉立的身姿,远远的走来仿佛是从古老的神话中翩然飘出的金孔雀。

泰国傣族早在大城王朝(大城王朝,也叫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1767年暹罗国封建王朝)。就开始用来源于泰国七彩文化来表示颜色,每个周期七天分别对应不同的星宿,每颗星星的守护神代表各不同的颜色,每天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日期:周一到周天依次序为,紫红色、淡蓝色、橙色、绿色、粉红色、黄色、红色。沿用至曼谷王朝,王室成员必须按照对应每天的服装色调进行着装。至今为止,颜色文化仍旧深刻的影响着现在泰国民众的着装。在穿着筒裙中,泰族人通常将自己的出生日期的颜色作为幸运色。

3 总结

傣族筒裙和泰国筒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与泰国主体民族和我国傣族的历史渊源息息相关。中外学术界对于泰族和傣族的均认为起源于中国的百越民族,且自元朝时,泰国与当时元朝朝廷存在着朝贡的关系,文化经济密切交流。族源上的血缘关系以及密切交往,共同造就了两国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服饰文化的相近之处。

分析傣族筒裙和泰族筒裙的异同之处,会发现服装在不仅仅只是具有保暖等作用,同样是用于传承文化手段的物质载体。服装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对于一个民族的服装进行解析,两个民族的服装进行分析的审美标准下,或许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追根溯源,做好服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两国的友好。

[1] 江应樑.傣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2] 赵世林、武琼华.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3]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7

猜你喜欢

文化圈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圈里事儿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YUNNAN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