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18-02-16王连彦
王连彦
【摘 要】分层次教学是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实现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让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应用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是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他们突出的创新能力、超强的适应能力、超前的心智发展、开阔的视野、极强的表现欲伴随着易冲动、倦怠及依赖网络的问题。而其中大部分学生之前已经接受过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而且随着手机智能化的不断延伸,比如:像简单的文本处理、图片处理等,就不一定要求在计算机上来完成了。另外,由于学生来源的不同以及各个地区教育资源及教育教学水平的不平衡,从客观上就导致了学生计算机的基础各异。
教学设备更新速度慢,实验操作室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大学校园里绝大部分机房均为百台或百台以上的大机房,除了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以外不利于教师的单机指导,不利于教师的人力资源被每个学生共享,更谈不上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导学。
由于计算机基础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服务于各个专业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材的内容基本相同,内容泛泛,早已不适应教学主体的发展特点,且更新速度慢,不具备为各专业需求服务的特征,但是现阶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并没有加以重视。影响了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影响了传统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显而易见,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需要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其效率提高、效果显著。
二、分层次教学利在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从而达到不同班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次教学使每个班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分层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
三、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分层次教学
新的分层次教学在学生自愿、基础测试和按专业分层次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操作。在学校教务处和教学部统一协调组织领导下,在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集中宣传和组织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测试。测试采用标准题库网络现场抽题,现场公示测试结果的方式进行。每个自愿参加测试的学生均能现场得知自己的测试结果。然后由教学部的专职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和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各学生的专业进行分层次。初期我们将学生分成A班和普通班两个班型。
A班为小班型,且所有的学生均来自同一个专业。普通班为大班,所有学生的来源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实现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任务分层次、教师备课分层次、实践教学分层次、学生测试和评价均分层次。
分层次教学之后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A班可以利用人数少的特点,结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雨课堂等数字时代下和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普通班也可以利用微课、雨课堂进行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更有利于实现计算机基础课为各不同的专业服务的目标。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相同专业的学生分在同一个教学班里(A班),将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普通班)共同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续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及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方向和应用实例,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学到即有用又实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四、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对上述改革的教学反馈中我们看到,首先学生对学校教师模式的改革是赞扬声不绝于耳,同学们一致认为像这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改革,应该愈多愈好。这种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们才是课程改革中的受益者。
由于实施了知识点的模块化及教学主体的分层次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即解决了从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的转化,又不失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同时还有效的结合了各个专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深受各专业的好评。
合理利用分层次教学即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将这种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不断的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求精。
合理利用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与学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会到只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以后才能展现教学效果的无尽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晓玲,潘晓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2]张艳.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3]罗明东,和学仁,等.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郑莉.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