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课“微教学”的应用探索

2018-02-16李博杨洪泽杨宛萤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公共课自媒体

李博 杨洪泽 杨宛萤

摘 要:自媒体时代,“微教学”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传道授业的师者、讨论交流的伙伴和文化交流的陪伴者角色,对高校公共课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在进行公共选修课《手绘创作与文化》教学过程中,结合微信公众号、微信和QQ群、投票互评、网络直播等多种“微教学”方式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应用探索,为高校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自媒体;微教学;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24-0066-03

一、引言

在数字科技普及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全球知识体系链接,提供和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在我国,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据极光大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移动网民每天花在各类App上的总时长是4.2小时,其中在社交自媒体App上逗留的时间超过2.5小时[1]。自媒体因其智能化、传播快、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已不仅仅是人们接收新闻和社交娱乐的工具,更为人们提供了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平台,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自媒体领域,很多互联网企业和独立教育机构早已抢占先机,开办了各种外语、财经、健身教育等教学传播平台,教学时长一般少于15分钟,内容趣味生动,颇受用户欢迎[2-4]。与其相比,传统高校推出的MOOC虽然师资力量强大且学习资源丰富,却趣味性不强、互动手段单一,并缺乏时效性,推广效果不甚理想。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利用“微教學”模式,将自媒体介入高校公共课进行了若干探索。

二、自媒体时代“微教学”的概念与定位

“微教学”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通常以5-8名学习者组成的班级(称为微型班级)为对象,在设置有摄像设备的教室中进行5-20分钟的短课(微型课)教学,并作实况录像。课后,学习者在导师指导下, 根据录像对教学技能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再重复上课-录像-评价的过程,直至学习者较好地掌握教学技能为止[5]。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微教学”的概念与定位正在逐渐演变,多指讲授者通过录像或直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发布5-15分钟的教学内容,学习者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收看、收听教学内容,并能够以评论、弹幕等方式进行即时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微教学”的发布平台多为用户群体广泛的社交媒体,登录简单、用户体验较好、无附加费用、有较高的使用黏性。学习者采用“微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时,无门槛限制,学习资源丰富,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进行选择性学习。且师生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在网络中处于“互动”状态;既节省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又利用了互联网一代对“弱链接”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倾向性选择[6]。

在自媒体时代,“微教学”展现出“知识随处可得,无处不在”的教学状态,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颠覆式的深远影响。很多知名学者或教授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个人账号,定期发送视频、音频、文章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自媒体的开放模式可以使很多原本无法走进高校课堂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用户很轻易地就可以参与到这些课程内容中来,缓冲了教育资源的失衡现象,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真正平等化。笔者通过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和喜马拉雅FM等平台的300余个“微教学”样本进行长达6个月的观察,总结出“微教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如下角色:

1.传道授业的师者

自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地点和教学资源的局限,许多知名学者对其擅长领域进行更精致的教学设计,对某一主题的教学资源进行广泛收集、梳理和编辑,利用多种手段制作成一个综合的“微教学”单元。如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在豆瓣社区发布的《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从电影故事的解读,到“电影语言”和“电影镜头”的关系,再到对电影艺术的学术讲解,由浅入深地引领用户进入电影的艺术殿堂,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打开进阶电影艺术专业之门的钥匙。再如沈阳大学的张法中在喜马拉雅FM直播的《美术史》,按照西方艺术发展史设计每一个“微教学”单元,结合音乐、图片、电影和画展,对每一名艺术家的艺术道路娓娓道来,并能够及时与用户进行通讯交流,进行随时随地的传授和解答,用户黏性极强。这种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以教师传授为主导的“微教学”,教学内容具有典型的“高等教育特征”,能够给用户带来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升,达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的,教学手段也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可普及性,易被用户接受并再次传播。

2.讨论交流的伙伴角色

自媒体平台具有开放特性,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微教学”内容中,一般都会设置留言区、讨论区,教学内容的所有关注者都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讨论。当学习者在该平台发布对教学内容的困惑、问题或感想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共同学习者都可以就该困惑或问题进行回答和评价,不同地域和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自媒体空间实现了现实教育体系中较难实现的多维度的活跃讨论,而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够通过这种思想交锋或共鸣得到知识体系的交流和更新。

3.文化生活的陪伴者角色

自媒体在2017-2018年呈现出内容细分、IP化、垂直化等诸多特征,其中“随走随看随播”的陪伴式音视频自媒体平台渐成主流。人们在走路、坐地铁、睡觉前、吃饭以及工作间隙的碎片化时间内都会打开诸如喜马拉雅FM、抖音等“分享”与“陪伴”特点浓厚的自媒体App播放音视频,在这些平台资源中,除去占据较高比例的各种娱乐节目以外,能够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微教学”内容也颇受用户欢迎。

以喜马拉雅平台的《口语天天练》为例,截止到2018年7月,内容订阅量已达148.5万人次,内容播放量已达16386.2万次,平均每一集的内容播放次数约为25万次。在该内容完结篇的留言区中,众多网友对主播的离开表示依依不舍,作为英语培训类的“微教学”内容,其承载的功能已远远超越培训价值,更像是一种文化生活的陪伴。

与该样本相似的还有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院高能所的微信公众号,其内容以物理科学为主,结合一些有趣的实验,让普通人能够较轻松地接受专业知识。目前,该公众号粉丝数量已达上百万,每一条科普内容的浏览量和回复量都颇为可观,在高校学生中有较稳定的粉丝群。

三、高校公共课“微教学”的应用模式探索

高校公共课是指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或者可以选修的课程,如《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语文》或者《世界电影史》《手绘创作与文化》等,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提供方法论不可缺少的课程[7]。与专业课相比,高校公共课通常具有学生来源分散、课内学时较少、开放性教学资源丰富和师生比不合理等特点,常规性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现状下,高校公共课教师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如视频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法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悄然改变,自媒体“微教学”也为高校公共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以东北林业大学的通识教育公选课《手绘创作与文化》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学校全体学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不仅训练学生的手绘技巧,更是对美学文化的学习和感悟,促进全校非艺术类学生建立审美感知力,强调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浓郁的艺术氛围。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向和资源共享将影响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要讲解手绘理论、演示手绘技法,往往会将学生引导至“技能至上”的误区,学生难以对手绘文化有全面的艺术性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利用微信、微博、QQ等多个自媒体平台和社交通讯工具将“微教学”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微教学”的各种功能辅助学生进行手绘创作的学习。同时挖掘学生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络的使用习惯和心理依赖,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手绘创作与文化”的“微教学”公众号,通过图文推送、视频、用户互评等方式促进《手绘创作与文化》课程的趣味化和微型化,重视碎片时间的利用和学生自我移动学习的特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具体方式如下:

1.利用微信公众号拓展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以社群为基准,可以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类别内容的开放性自媒体平台。学生、家长和对该课程感兴趣的社会人员都可以关注“手绘创作与文化”的“微教学”公众号,该公众号通过图1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用户发布丰富多彩的图文内容、短视频和音频内容,每日推送一次,互动及时并具有时效性;定期进行学生作品展示与评比,引发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多重交互。该方式改变了传统课程灌输式的单向传输,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并维系好课程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持久关注,增强学生对手绘艺术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把课程的影响力进一步向全社会辐射。

2.利用微信群和QQ群进行即时交流

通过微信群和QQ群的即时通讯功能进行“微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学时有限的遗憾,把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空间,使“一对众”的师生单向沟通,变成了“一对少”甚至“一对一”的有效交流。

生长在信息时代的“95后”和“00后”学生往往具有“二次元”的性格特征,相比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更倾向于网络空间的虚拟交互,即时通讯软件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以通过截图、语音甚至视频等多种方式向教师表达其在手绘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师生交流变得更便利有效、针对性更强,加强了师生的感情亲密度,教学过程变得人性化和情感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手绘文化的情感牵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投票系统进行作品的自评和他评

《手绘创作与文化》的考核是通过手绘作品的评价完成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将作品上交至教师,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分,评价过程单向,缺少学生间的作品互评环节。艺术作品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如何使学生提高手绘技法,树立对手绘学习的信心,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作品的展示和评价环节。基于自媒体平臺的投票系统,可以将学生们的作品集中展示,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投票,激发学生之间智慧灵感和艺术思想的交锋,增进学生对艺术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的理解力,形成有效的学术互动。

4.利用直播平台进行手绘教学示范

《手绘创作与文化》是一门艺术实践类的课程,需要教师对绘画过程进行直接有效的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具体的观察,领悟并掌握某一种手绘技法的过程、步骤和注意事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室内进行手绘示范,学生围坐或站立在教师周边进行观察学习,当学生数量较多时,很难保证示范教学的效果。利用直播平台进行手绘演示,既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最佳角度观摩教师的示范过程,又能够即时地通过弹幕和留言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当学生对某一难点有疑虑时,还能够通过回放视频的方式进行重复学习。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微教学”相比传统的视频录播教学,更真实地还原了课堂环境,学生更有现场参与感,互动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坚持学习。而且,当教师在直播平台展示出娴熟的手绘技法时,非常有利于学生树立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信心,赢得学生的“点赞”和爱戴。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对全球教育工作都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自媒体已然成为未来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公共课的授课特征与自媒体“微教学”模式契合性较强,高校教师应当积极转变和调整教学理念与方式,结合互联网思维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以适应未来的教学需求,建立更加多向、开放、创新的新型大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极光大数据.极光大数据:2017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盘点app榜单[DB/OL]. https://www.jiguang.cn/reports/195.

[2]范帆.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展开“微教育”探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5.

[3]郝东.自媒体介入高中美术教学探索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5]李茁.工科移动微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2-83.

[6]马玥.论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的双向功能——以社会学为视角[J].知与行,2016(7):99-102.

[7]吴辽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公共课现状分析与教学改革实践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1):129-132.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公共课自媒体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军用建筑机械维修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参与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