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广播音乐剧《以月致心》创作中的以小见大
2018-02-16陆凯傅波尔
陆凯 傅波尔
【摘要】原创广播音乐剧《以月致心》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该广播剧的特色在于用小角度讲述大历史、以小尝试呈现大结合、以小细节体现大讲究,用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推动剧情发展,巧妙且富有深情,入耳入心。
【关键词】广播音乐剧 原创 中国古典元素 以小见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对台湾节目中心制作的原创广播音乐剧《以月致心》,讲述了一位大陆音乐人与台湾女导游之间的爱情故事,并侧面通过“月亮”“童谣”“月琴”等文化符号的巧妙穿插运用,展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基因。特别是该剧的创作者大胆地运用了广播剧结合音乐剧这一创新方式,以甜蜜轻松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音乐唱段,从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全剧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回顾浸透着两岸情与泪的历史,向时代的进步和两岸的民族融合致敬,巧妙且富有深情,似一首欢快的歌曲,入耳入心。
一、小角度讲述大历史
原创广播音乐剧《以月致心》表面上讲述了一段两岸的爱情故事,更深的层面则表达出了“爱会跨越一切”的内涵:这世上最珍贵的就是一颗真心,它能永远记住对于故乡的思念,能成全漂洋过海的遇见,会让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该剧选择了一对普通的两岸年轻人作为故事的主角,以两人自然、美好的相遇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两岸骨肉同胞經历的分离之苦,展现几十年间大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两岸民间往来交流的日益密切,并在最后借女主人公陆以心之口,发出民族相融、国家统一的呼唤。
(一)小角度的选择
每当说到“老兵”“探亲”“两岸分离”等关键词的时候,很多受众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在中国广播史上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节目《空中之友》,该节目于1981年1月1日正式开播,由徐曼主持,节目受到了台湾听众的喜爱。《空中之友》的“徐曼小姐”不仅在台湾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更成为两岸民众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作为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起起伏伏、巨大变化,讲故事的角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因此,《以月致心》的主创团队将两岸普通年轻人的交流互动作为故事的主线,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年轻人独特的个性和追求,他们的身上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有着属于自己的迷茫和情感困惑。《以月致心》中毫不避讳地呈现了两岸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两位主人公在交流中产生一些小摩擦,虽有摩擦却难以割舍,反而凸显了他们情感共鸣的基础——两岸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其实,类似《以月致心》中两岸年轻人的交流,在两岸各地都真实地上演着,这种交流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遍的现象。广播剧选取这个角度极具代表性和时代性,让受众感觉更加亲切而有感情基础。
《空中之友》节目和主持人徐曼的出现,是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对台湾广播人全新的探索和实践,让台湾听众感受到从大陆吹来的和煦春风。《以月致心》的创作者正是继承了前辈们的创新精神,经过思考,选择了以两岸常态交流的角度去反映两岸历史发展中的变化。
(二)大历史的展现
在广播音乐剧《以月致心》中,男女主人公的交往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此外,剧中“爷爷”这一角色则承载着作品挖掘和展现“大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作用。因为历史原因,“爷爷”少小离家,在两岸分离的环境下饱受思乡之苦。1987年10月15日,台湾地区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爷爷”终于圆梦回到家乡。《以月致心》中,“爷爷”经常到台北西门町为大陆游客指路,在他心中,大陆的游客就是他的亲人。这一情节不是凭空设计,而是来源于采访中大陆游客谈到的真实经历。“爷爷”的剧情背后所展示的正是一部生动的两岸关系史。
自1987年两岸交流开启后,2008年6月13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签署了《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2008年11月4日,海峡两岸在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等方面达成四项重要协议,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通商变成了现实……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过去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变成“天涯咫尺,处处通途”。《以月致心》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陈默勇敢地向女主人公陆以心表明心意,对她发出了来大陆的邀请。这也是大陆民众对台湾同胞的邀请,更是日益发展壮大的大陆对台湾的呼唤。在祖国的快速发展中,台湾同胞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台湾同胞不应该缺席,也一定不会缺席。
二、小尝试呈现大结合
《以月致心》的创作者都是专业的广播音乐编辑和节目主持人,故事中男主人公的身份是一名大陆原创音乐人,因此在创作中将很少在广播中呈现的音乐剧形式与广播剧相结合,剧本和所有音乐(包含词、曲)均为原创。
《以月致心》的最大特色在于音乐是整部剧表情达意的核心所在。在该剧中,音乐不仅以衬乐、背景、气氛烘托、主题歌等形式出现,剧情的发展也靠不同的音乐来推动,如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情绪的表现、感情的描述等都通过不同的唱段来展现。
(一)广播剧与音乐剧的结合
音乐剧作为一种融音乐、演唱、对白、歌舞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虽然舞蹈及肢体动作无法在广播中体现,但音乐、演唱、对白皆可运用在广播剧中,以听觉的方式呈现出来。创作者利用广播剧与音乐剧共通的特点,完成了《以月致心》形式上的大胆跨越。相较于以往广播剧只有“说”的部分,音乐剧的“唱”令《以月致心》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听觉空间。
广播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构想,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操作上的实际困难。首先是剧本的唱段设计。广播音乐剧的剧本中包含了大量唱段所需的歌词,不论起承转合还是叙事抒情都需要在唱段中完成,不同唱段的歌词要适应不同的曲风,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其次,剧本创作需要与作曲家合作。《以月致心》的音乐部分由青年作曲家毕健博担纲完成。广播剧因缺少了视觉效果的呈现,对音乐的表达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剧本和歌词之间更是历经了长时间的磨合与沟通。最后是演员的选择和演绎。广播音乐剧既要求演员有强大的台词功力,更要求演员的唱功出类拔萃,所以创作者选择了专业的音乐剧演员进行合作,丰富的舞台经验使他们完成了台词和演唱的双重任务。由此可见,在《以月致心》中,广播剧与音乐剧的结合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两种艺术形式的最大化融合,既充满了想象力,也充满了挑战性。
(二)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结合
《以月致心》之所以动听、耐听,是因为它结合了多种音乐形式,不仅形式新颖,可听性也极强。在剧中我们可以听到来自演员们的合唱、重唱、独唱和对唱,也能够听到交响乐、传统民乐、摇滚乐、流行音乐、民谣、说唱等不同曲风的音乐呈现。比如开篇时,恢宏的交响乐辅以五声部合唱,呈现出宏大而厚重的历史感,之后音乐的气氛慢慢收拢,汇聚到男女主人公的对唱上,延伸出大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机缘。陆以心作为导游带陈默在台北游览时,音乐以节奏感非常强的说唱进行展现,营造出了热烈的气氛以及快节奏的场景转换,衬托出台北这座城市的无限风光与魅力。在雨天的便利店门口,音乐以宣叙调作为表现手法让二人进行了一场相互倾吐心声的对唱,随着音乐层次的不断递进,最终将全剧的情感表达推向了高潮。在整部剧中,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的不断变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展现着戏剧的张力。
三、小细节体现大讲究
《以月致心》故事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这得益于创作者在作品中设计的诸多小细节,它们出现的时机和代表的含义都大有讲究,经过创作者精心的设计和论证,最终才成为剧中的亮点所在。故事的细节不仅助推情节发展,更是该剧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一)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
广播音乐剧的名字为《以月致心》,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以“月亮”反映心声的作品。月亮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古典情愫的符号,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思念,其中所包含的广度也是十分巨大的,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甚至对于故乡的思念,都被融化在这片皎洁的月光中。
《以月致心》中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对“月亮”这一意象进行充满感情的诠释。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在台北相遇时,创作者以一首从古流传至今的湖南民谣《月亮粑粑》和一首台湾地区布农语民谣《月光》,将两个人的缘分联系在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古老的长沙地域方言和台湾原住民语言相互碰撞,令“月亮”这一充满思念之情的中国古典意象拥有了生动的情味和丰沛的情感。
(二)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月琴的运用
月琴作为中国古典民族弹拨乐器,它的运用衬托出非常美好的意境,这件美丽而古老的乐器出现在劇中序曲的部分和街头布农歌手演唱《月光》的部分。月琴作为台湾布农语民谣《月光》的主奏乐器,令旋律间充满了朴素而乡土的民间情味。创作者希望通过月琴的使用,让受众的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晚风轻轻吹,纯洁的百合花在山谷间摇曳,空中星辰点点,与柔美的月光相映成趣,增添了几分灵动色彩。
月琴在序曲中的使用更显大胆。序曲作为全剧的开篇,为了表达出唱词的递进关系,序曲分别用交响乐、摇滚乐以及流行音乐三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依次铺展而成,具有民族风味的月琴与上述音乐风格相结合,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美感的统一,月琴也被赋予了更为现代的音乐属性。作为中国古典民族乐器,月琴在此刻展示出了它的包容性、延展性以及变化性。该剧特别邀请了著名月琴演奏家崔军淼进行表演,创作者希望通过《以月致心》这部广播音乐剧,为古典民间音乐及乐器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让它重新进入人们的耳畔和心间,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小角度讲述大历史,使得广播音乐剧《以月致心》既生动、有趣,又厚重、感人;小尝试呈现大结合,使全剧充满着活力,富于变化;小细节体现大讲究,使得该剧经得住推敲,值得去品味……创作者在创作文艺作品、记录和讴歌时代发展的时候,需要珍视以小见大的力量,每一个个体的感受和细节的呈现才是最动人的。同样,制作节目的“小创新”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并契合听众收听习惯和方式的大变化,才能最终深入人心。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人民日报》, 2015年5月5日。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