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再生视野下的棚户区改造问题分析

2018-02-16易凯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5期
关键词:棚户区居民社区

易凯

(湖南建科园林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1 引言

城市再生中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完成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再生完成的程度。棚户区改造不只是简单的建筑物的拆迁和重建,除了要改善居住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更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留城市的人文气息,保留原有的场所记忆。棚户区改造要对城市的潜在有利因素给予充分利用,完成城市再生。

2 国外案例启示

观察国外贫民窟改造的过程,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西方国家也经过了很长阶段的探索道路,这值得我国城市再生工作借鉴学习。在一开始,西方国家也只是简单粗暴的将贫民窟围起来,更有甚者直接拆除。而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民生问题,这促进了以后阶段政府开始考虑居民的意愿,开始招纳私人建筑企业开展贫民窟改造工程,借助居民自身的意愿和力量来更新城市面貌。由此可以得出经验,在城市再生过程中,不仅要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解决住房紧缺问题,居民的工作、家庭、社会等关系也要慎重考虑。改造并非是一个一挥而就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力和匠心,以达到城市再生的目的。

3 我国城市再生中的棚户区改造基本情况

3.1 棚户区的形成

棚户区是指城市中构造简单,抗震性弱、防火性差、雨期易潮;空间狭小、空间划分不合理、水电线路暴露;周围环境条件差,生活格局分类混乱的居住地。我国棚户区的形成大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1)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阶段,受国情影响,居民住房资金投入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低,而有建房意识之前存留的大部分房屋都没有废弃,继续成为许多低收入者的容身之处。

(2)随着近年来城市机遇增多,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居住面积逐渐紧缺,因租房愈加困难而对住房要求一降再降;在这种大体情况下,部分城市居民见利起意,在自身老式低矮房屋上加层,或者推掉重建,再者钻城乡结合部管理松散的空子,搭建茅舍窝棚供自身居住或者出租,这样一来,这些快餐式建筑物慢慢积累,逐渐形成了棚户区,成为我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又一特色景象。

(3)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飞速发展,城镇面积迅速扩大并吞噬周边的农村,部分农业用地虽然在名义上变更为城镇用地,但其基础生活设施却没有改变。

3.2 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城市结构功能长远考虑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棚户区改造主要由政府部门把控,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很少参与其中。原有街道和邻里关系将会打破,如何在打破之后还能重构新生,找回原有的历史痕迹和邻里关系,如何处理好城市结构功能长期规划与棚户区改造之间的要求冲突,力争在一次的改造中完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是现阶段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2.2 棚户区居民生活就业安置困难大

棚户区改造全面展开,导致了该处居民居无定所,也由此产生大量闲置人员。如何安置这些居民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与那些掌握具体技术并拥有较高素质能够在城市好好生活的下岗工人和单位分流人员相比,这些居民很大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岗位适应能力较差,若是贸然安置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的生活来源就相当于被切断,而安排就业又比较困难,这可能导致这些人员走上违法的道路。

3.2.3 居民生活安置不到位

像上文所言,棚户区改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拆迁问题,改造后棚户区居民的就业问题、邻里亲睦与否、生活适应程度等都是改造的一部分。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一个普遍没有完善解决的问题就是城区居民的安置工作力度不够。大部分棚户区居民几世同堂都生活于此,自长辈传承来的生活习惯和邻里相处方式和现代城市不一样,他们也不想改变,这是一个很难但必须解决的问题。

4 棚户区改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资金短缺问题

棚户区大多位于城乡结合地区或者城市中逼仄的小地方,土地再建设难度大,地势不平坦,开发成本高,经济价值低,商业用途基本为零,而且,棚户区企业和居民经济能力底下,难以承担改造时自身的各项开支,遑论投资棚户区改造。

4.2 就业问题

棚户区改造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住面积紧张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居民就业问题,这也是为达到我国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期望。很多棚户区居民长期蜗居在棚户区内,基本上与世隔绝,交往面狭窄,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大多数没有能够找到工作的技术,受教育水平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以后的就业困难。

4.3 生活开支和基础设施问题

尽管政府在改造成本中准备大量资金为棚户区改造地区完善供水、供电、供热的配套建设,但这对于问题的解决意义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程度。棚户区居民的确完成了迁移,但迁移后的居民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甚至难以支付陡然提高的生活成本,再加之国家相关政策有所欠缺,许多居民宁愿为了补贴金放弃新房,去另一个或者再聚集产生一个棚户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那棚户区改造就成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项目,甚至可以说是浪费国家钱财。在某种意义上,现有的棚户区被清除掉,但墨守成规的居民只认同以往的生活方式,简单的迁移不仅没用,还会加大城市人口的贫富差异。

4.4 社区重构问题

棚户区改造,旧的邻里关系被破坏,无形中也破坏了原有的由居民自身形成的社区安保体系。传统的居住人情和规矩骤然失效,而新的居住文化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摸索产生,这样就会产生居民内心的无所适从,导致社区文化式微。另外,居民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大部分拆迁居民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形式单一,可能导致格局不高、生活要求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性格,这样消极的处世态度让社区文化重构举步维艰,居民也很难在心理上对新社区产生归属感。

4.5 棚户区改造方式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再生,城市再生中的棚户区改造必须注意物质与人文因素的相结合。现阶段,大部分的棚户区改造都只是简单的人员调动,常见的是在城乡结合地区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默许甚至有鼓励倾向的包容棚户区居民的大规模迁移。这种改造方式看似快捷,但如前文所言,贪图一时轻松,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无穷无尽的。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改造工作,对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尽量创造工作岗位,带动居民就业。在棚户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术、存款较少的情况下,指望居民自谋职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政府帮扶是必不可少的。棚户区的社区组织结构尽管可能不是特别适应现代社会,但仍然是长期历史积累沉淀而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居民的“家”的意识依托,有一种无形的凝聚作用。

5 结语

城市再生的目标来自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期望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城市不单是由建筑物构成的三维空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精神世界。这要求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实现城市再生,保证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力求一次改造完成一处地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棚户区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
北京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分析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