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进分析1

2018-02-16熊青龙郑欣魏云

西部皮革 2018年13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理论

熊青龙,郑欣,魏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1 引言

计量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经济学科中居于重要地位。计量经济学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论,同时还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本科院校逐渐推广开来。1998年教育部就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数量经济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经济结构分析、经济发展预测、经济政策评价、经济系统仿真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并理解分析的概念(Becker和Greene,2001)。然而,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教学中面临着“学难和难教”的二难局面。针对《计量经济学》“学难和难教”这一问题学界展开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展开,其核心观点为:一是优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张长青(2009),姜婷(2014),吴翔 (2016),等),二是改进教学方法(王锋(2008),张金凤(2014),尹慧(2016),等),三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孙赵勇等(2012),王少平等(2012),陈思扬(2016),等)。虽然学界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开展了相关讨论,然而并没有改变该课程难学难教的局面,轻视了从学生视角讨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以及教学方式的改进建议,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掌握。

2 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初次接触的学生(如非统计或数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教与难学”表现得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

2.1 1.课程与教学难度大

计量经济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难度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数学、统计学、经济学、计算机多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基础,这势必增加教学的难度。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内容比较难懂,尤其是理论知识,都需要进行缜密的数理推导才能理解透,对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要求较高,如果某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到位,则很难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吃力。不同背景(例如文理科背景不同)的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起点不同,每个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例如,许多学生对正态分布的加减法则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OLS回归中的回归参数的分布。而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而言,本身的数学知识不够扎实,自然加大对理论的理解难度。尤其是那些高中是文科的学生,自身数学基础更薄弱,对该课程理论推演的理解更显吃力。可以说,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掌握不好是本科生学习中常见问题之一。

教学时间紧张。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多、知识深,往往导致教学课时量不足。许多老师只能都是挑重点内容讲,对难度大的知识少讲,甚至不讲。这些都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导致难教与难学并存的二难局面。

2.2 2.学生对计量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不足

大多数学生,在学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后不知道怎么用,学习中心偏向理论方面,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本应突出应用能力的锻炼,但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方式,导致大多数学生把重心放在理论学习上,忽视应用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现有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也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聚焦于理论推导和分析,忽视应用能力培养。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想法,这是绝对错误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的高度决定研究的高度。计量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的计量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透讲通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多练”要求学生能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处理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与模型实例相结合。

3 学习困难原因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遇到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3.1 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基础知识

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文科生出身,高中阶段对数学没有太高的要求,数学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此外,计量经济学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一旦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自然导致学习困难。而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教材,都以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作为核心内容,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理解讲解,着重阐述计量方法等技术性问题,淡化了经济层面的解释,使得课程更为抽象,增加了学习难度。

3.2 部分学生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并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把它当作和其他经济理论课类似的课程来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又因为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压力太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逐渐对学习该课程失去信心。而趋易避难的天性以及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迎难而上心理,导致一直处于消极状态,产生得过且过学习心理。

3.3 部分课堂技巧生硬,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表面上确实能让同学们最快地接受到课程核心知识点,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主动性。尤其以教师为主体,多媒体辅助教学,虽能加快教学进度,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并没有经典的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难度。不论是理论理解还是实际应用方面,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在这两方面都收效甚微。

3.4 教材的选择缺乏科学性

教材适用具有局限性,难以迎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市面上有许多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书籍,这些书有的是对计量经济学进行基本的介绍,有的是针对经济学学生或研究生学习和实践而设计的。由于这些书的内容决定了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不仅决定了主要的教学方式,还决定了课程设计和安排。不同的教材在质量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目标、参考文献以及部分说明等。教科书的教学目标有许多,它促使学生具备某种较高的能力水平。实际上有些学生希望好好学习并成为计量经济学家,而其他人只想了解计量经济学,知道使用何种方法和如何解释结果。

3.5 课程设置存在瑕疵

现代经济学存在一套严谨的术语和规范的逻辑框架。这要求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学习的课程是挂钩的。比如,学习经济学之前设置一些必修课。这样就会让学生明白要想学经济学,就要先学必修课;这些必修课是如何用在经济学中的。

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一般都需要掌握一门以上的计量软件,由于课时量有限或教学条件限制,在软件教学方面时有不足,导致不会使用相关软件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同时,计量软件的多样化也使得学生对软件学得不精。

4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1)对本科生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其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知道使用何种方法和如何解释结果。而学校应该加以配合,对于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统计学专业学生可以提高对于经济问题抽象化和数据分析的要求,而数学基础不够的其他经济类学生可以提高对经济问题的行为分析和经济含义的要求,用各自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学习,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2)随着计算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学生将不可避免的学习应用技术、对实际数据建模。这与教科书的结果完全不同。比如,在教学中适当融入案例教学,在各章知识讲解结束后,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来回顾和总结该章知识的运用。增加演示环节,以增进学生理解,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增加软件操作环节,合理安排课时量。通过增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课时,减少数学推导课时,再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能很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3)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及时、准确地给同学们介绍本门课程主要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定位,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使学生重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了解模型的提出与发展过程,提炼出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及方法论,由中心向外扩散讲解,减少数学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多讲解软件应用知识,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减少理论推演环节,提升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4)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材。根据学习不同的内容,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采取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的水平定各阶段小目标的方法来安排课程。同时,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手段。

5 小结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较特殊的课程,是经济学下的重要工具学科。在学习中,大部分初学者普遍表现为理论基础薄弱,实践应用能力不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缺乏相应的储备知识、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好、教材选择不科学等。同时对于实际应用的淡化和忽视,使得该门课程的学习更难。为了提升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教学中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增强学生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式、合理选择教材等。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