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梅子镇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的探讨
2018-02-16
(云南省宁洱县梅子镇畜牧兽医站, 河南 宁洱 665199)
1 梅子镇基本概况
梅子镇位于宁洱县北部,距县城76 km,梅子镇辖有6个村民委员会72个自然村,95个村民小组,全镇辖区有3 463户12 087人,其中:有农户2 446户,10 758人;境内地貌纵横交错,海拔在800~2 851.1 m,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降雨量在1 360~1 24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61 h,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辖区面积309.6 km2,其中:耕地面积92 806亩(1亩≈667m2),森林面积31.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天然草地面积23.05万亩(含林下草地),而境内最高点是远近闻名的万亩草场干坝子大山,为发展牛、羊草食畜牧业和林下养猪、养鸡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动物防疫屏障,有利于特色畜牧业的发展。
2 发展特色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需要。由于该镇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制约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该镇开发肉牛、黑山羊、香猪、土鸡规模养殖,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养殖,增加群众收入,年户均增加纯收入5 000元,促进经济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梅子镇发展特色养殖十分必要。
(2)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特色畜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明确开发重点,调整生产结构,努力推进特色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一要明确产业开发为重点。突出规模经营、调整畜种适龄母畜比例和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质量等环节。二要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促进林下养殖业的发展,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着眼点,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带动和促进优势产区特色畜牧业的发展。三要努力建设具有较大产出规模的特色畜牧业优势产区。科学谋划、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推动产业建设,发挥林下养殖资源优势,在梅子发展特色养殖黄牛10 000头,黑山羊20 000只,香猪5 000头,土鸡100 000羽。
(3)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是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把黄牛、黑山羊、香猪、土鸡以自然放养为主,采食野生牧草、灌木丛生的枝叶、野生蛋白食物、饮用山泉水等生态饲草饲料,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特色畜牧养殖业。
(4)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是把天然草地和森林开发和动物疫病防控作为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积极合理利用天然饲草饲料,大搞猪、牛、羊、禽划定区域放牧,按各自所需实行轮牧,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努力实现草畜基本平衡,满足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动物防疫屏障,实行人畜分离做好动物疫病防治,确保林下养殖的畜禽健康养殖。
3 存在的问题
(1)缺乏林下养殖意识,特色畜牧业发展滞后。农民林下养殖观念普遍落后,认为林下养殖不好管理,人随畜禽一年四季均在山上生活不便,误工误时,养殖效益差,不如在家饲养条件好,这样,就把畜禽实行圈养,影响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少,生态优质饲草饲料利用率低。近年来,对林下养殖仅限于养牛和养羊,猪、鸡放养的极少,这样,林地丰富的野生果食、奇花异草、蚂蚁蚯蚓虫类等食物没有较好的利用,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3)农民动物防疫意识淡薄,制约了畜禽健康养殖。农民对林下放养的畜禽认为生长在无污染空气环境好的地方,不会传染疫病,既不搞防疫,也不设生物安全设施,林下畜禽养殖不按畜禽类别进行划分区域放养,猪、牛、养、禽混合放养,导致各种疫病交叉感染,使畜禽相互感染发病,病死造成经济损失。
(4)林下养殖设施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农民林下养殖是以自生自灭的方式进行放养,不给予补饲,生长缓慢,也没有遮风避雨的圈舍,雨淋受冷,且长期放养变为“野牛、野猪、野鸡”,致使养殖效益低。
4 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树立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的商品理念。要帮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梅子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让养殖农户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发挥梅子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极易控制外来疫源传播,疫病少,且饲草料资源十分丰富,可放牧养畜的天然灌木、乔木林和草地广阔,大搞肉牛、香猪、土鸡、黑山羊林下养殖,生产优质生态的肉食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加大林下养殖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确保林下养殖有序开展。镇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林下养殖业,在林地周边建盖畜禽圈舍和种植牧草所需土地一律视为农业用地,并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草项目,允许农民在林地开发实施退耕还草项目,改良草地和人工种植牧草,增加产草量,弥补饲草饲料不足,从而推进草畜平衡,加快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划定区域放牧畜禽。为了避免畜禽疫病交叉感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应按照科学养殖技术,采取“宜牛则牛、宜猪则猪、宜羊则羊、宜鸡则鸡”的原则,按不同畜禽种类划区域分开养殖放养,使猪、牛、羊、禽分区域相隔一定的距离,各个区域相隔距离方圆达600 m以上,有利于控制和防止畜禽疫病的相互传染发病。
(4)打造特色畜产品,保障林下养殖增值增效。一是大力广泛宣传林下养殖的好处和生态安全的肉食品,让广大消费者知道林下养殖的畜禽是生长在无污染、无“三废”污染源、空气良好、水源干净即山泉水的生态环境,牲畜采食生态的牧草、灌木叶、野生果食,而土鸡采食奇花异草、蚂蚁、蚯蚓、油虫等蛋白食物,感知认知林下养殖生产的畜产品是可以放心安全食用。二是让广大消费者知道草食动物和散养的土鸡是无污染、无药物残留的动物产品,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三是自然放牧的畜禽产品牛肉、猪肉、土鸡肉其肉质上乘,绿色、安全、无公害,并且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柔嫩多汁,蛋白质含量丰富,特别是人体容易缺乏的赖氨酸含量丰富,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和易于消化的优点。这样,给消费者营造了特色畜产品在市场的占有额,对发展肉牛、猪、羊、土鸡养殖生产给养殖户带来了无限商机。
(5)加强动物防疫,确保林下畜禽健康养殖。要改变农民林下养殖不搞防疫的恶习,应结合当地畜禽疫病发生情况和病原学调查,制定科学的动物免疫程序,实行“春、秋”两防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一年四季常规免疫的有效措施,重点做好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鸡新城疫等疫病防疫,猪、牛、羊、鸡的免疫密度达100%以上。发现疫情应采取“早、快、严、小”的防制措施,实行病畜禽隔离观察治疗,做好消毒防范工作,把病害死畜禽深埋无害化处理。
(6)抓典型,树示范。要把林下养殖规模户作为发展特色养殖业的率先垂范,适当给予扶持,实行投资技改,树立猪、牛、鸡、羊林下养殖示范户,通过传、帮、带,以点带面,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生产格局,促进特色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7)加强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林下养殖的科技含量。针对广大养殖户文化素质低和养殖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专题培训、现场观摩、技物演示”的培训方式,重点培训“动物防疫、畜禽圈舍建设、自然草料资源应用、科学管理”等实用技术。培养造就一批批对林下养殖具有技术、管理、经营的能人,从而推进梅子镇特色畜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