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特色下建筑更新与利用策略初探
——北京、天津考察感悟

2018-02-16黄欣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5期
关键词:岭南历史建筑

黄欣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290)

1 缘起

岭南派建筑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关于岭南派建筑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色和风格,我们引用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评论来概述。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无伦是在岭南地区,还是在气候地理环境完全相异的北方地区,建筑与文化、地理环境、气候等要素之间的共性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挑选了北方的历史较为悠久而且特色较为明显的中心城市进行了考察,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地域特色城市及建筑设计发展的启发。

2 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

2.1 历史建筑改造及再利用的实际运用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深远绵延的文化。而大量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各种功能大小造型特征不同的建筑是对其一种延展性地立体诠释。但是面对用地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无选择性直接拆除重建的暴力手法破换了城市延续的性格。

迎来新世纪后,各种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策略方针和理论应运而生。就改造规模及范围来说,可以大体的划分为片区改造、街区改造、建筑群及单体建筑的改造几个维度。就改造的总体方针来说则可以划分为:整旧如旧、整新如旧以及新旧结合三个基本方针。从改造模式和具体手法上来说又分为基于“原真性”理念的保护和再利用和基于“解释性”理念的保护和再利用:原真性——并置模式、内隐模式、共生模式、整合模式;解释性——事件更替模式、空间匹配模式、意义延续模式。

天津老城厢渐进式的改造,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推到重建的模式。这种做法的利弊也是十分明显的。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按照现代的规划模式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重新建设,很好的解决了原有的居住区一系列消防、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问题;但缺点是对历史的终止与割裂,城市肌理及历史建筑不复存在。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老城和历史街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处在何种位置,应如何保护。

反观岭南地区,以广府民系为主的广州和佛山,类似于天津老城厢的变迁也正在发生着。广州的骑楼被誉为是岭南特色建筑的代表之一,过去的广州也以其颇具特色的骑楼建筑闻名于世,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急速扩张,骑楼所存在的老城区,过去是人们安居生活的场所,如今却成为了极具商业价值、开发商争相插旗占领的市场,原有的骑楼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以及其低容积率,低商业效益的特性,逐渐被拆除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商业价值更高的大型购物广场,现代居住小区。

再如跟广州毗邻的佛山,佛山禅城本是佛山的老城所在,它的形成始于隋唐,兴于宋代,并于明清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城镇,与京师、苏州、汉口并成为天下“四大聚”,与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如今的禅城正是在明清佛山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的城市格局及城市肌理一直缓慢的发展着,直到2008年,发展商从政府手里买下了祖庙东华里一大片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对原有除了部分挂牌文物建筑及部分历史建筑外的建筑进行了拆除,对保留建筑进行修缮及一定的更新改造建设,把原有片区改造成一个集旅游,商业及居住的大型现代社区。

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北京不失为一个称职的楷模。北京作为七朝古都,当代首都,城市布局形成了横平竖直,方正、环形的网格状道路系统,尺度宽大空敞而与其皇家文化相称。它聚集了众多价值突出的历史建筑,人文气息浓厚,同时集多元文化于一身,其科技、经济等全面的发展也为其独有性格的保护性沿袭提供了坚实基础。而北京城市规划上对高度的严格限制造就了其个性特征形成的必然性。其中,关于历史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范例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借鉴。2.1.1注入新活力地街区改造——烟袋斜街

对烟袋斜街的改造,属于之前所说的整旧如旧的改造方式,主要是在保持、延续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置换和组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功能结构网。而环境上总体整治,以保持它原本的风貌为基础。改造后的烟袋斜街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公共服务功能,同时促进了它的管理和运行。

2.1.2 人文情怀的适时再现——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东侧。吴良镛主导更新的,他认为改善的途径不应该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

吴良镛确定了几个原则:①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②面积不能太大,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另外,“菊儿胡同”中的院子都围绕老树设计。用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是对传统四合院的一种“有机更新”。它不是简单地抄袭过去已有的建筑模式,而是前所未有地创造了一种既适应于北京老城原有的肌理,又适合于现代人居住的一种新的场所。

2.2 历史建筑改造及再利用中绿色技术的运用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舒适才使得空间更有价值。注重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与时俱进,是历史改造的另一大主题。一方面是屋顶、外墙、外檐门窗的材料选择和做法;另一方面是设备(比如用水、供暖)的相关技术运用。

天津五大道中建筑的改造是一个良好的应用实例。

外檐门窗——原有门窗为紫棕色钢质门,单槽钢窗,玻璃破损严重,窗框锈蚀严重,保温隔热性能差。整修改造使用隔热断桥铝合金门窗代替原有钢门窗,样式保持原风格。

空调系统——采用最新变频技术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并将空调室外机置于三层露台一角落,保证了院落景观,且不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空调制冷剂铜管的布置综合运用了地板龙骨内布管、灰线内布管、吊顶内布管和立管墙角暗敷的几种方法。安装后管线完全隐藏,整体效果比较理想。空调室内机型选择了座地明装式空调室内机。将送风机置于废弃的暖气槽内。空调冷凝水管的布置则采用直暗敷排至屋内卫生间两种方法进行施工。

历史风貌建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中需合理施工、精心组织,本着“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历史风貌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在保护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节能环保的理念,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的保护与使用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历史建筑改造及再利用策略

对于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改造策略已有很多理论,仅以个人究其关键点做出以下小结:

(1)性质适当,规模适度;

(2)政府适当引导,公众有效参与;

(3)展现历史风貌建筑的地域性,保证其原真性;

(4)延续非物质文明,如保存当地生活文化,重点历史地名复用等;

(5)对重要因素做出条文引导,如建筑色彩、材质、控高等;

(6)引入创新元素,适应可持续发展;

(7)合理运用绿色节能的理念,更好的延伸“历史”。

4 启示

建筑的永恒之道在于建筑留给生活产生的空间,建筑中产生生活的模式越多,它看起来越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老的城区经过改造符合现代生活后会比新建区域更具有生活性、更有人情味。

城市对于居住者来说,最多的生活交叉是上班、下班,上课、下课。一个最基本的建筑是让人们最方便的生活,一个最美好的设计是让人们喜欢生活在这栋建筑里并以生活在这栋建筑为荣。一个优秀的建筑物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而不是絮絮叨叨的跟人们说你应该这样或者你应该那样。为人的设计是适应地域的设计。考虑气候、世俗的地域传统才是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质。

城市应该是一层层历史的叠加,而不是推倒重建。创造人性的空间,世俗的广州才是真实的广州。岭南特色包容所有以尊重地域文化为前提的设计。

猜你喜欢

岭南历史建筑
忆岭南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雨岭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不辞长作岭南人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