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2018-02-16沈晓娟

江苏水利 2018年2期
关键词:清口淮安大运河

沈晓娟,陈 梅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江苏 淮安 223005)

1 淮安的大运河文化历史

京杭运河(大运河)总长1794 km,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其中淮安市杨庄至扬州市长江六圩口河段被称为里运河。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沟通江淮,开凿了自扬州邗城至淮安末口的邗沟,成为中国大运河的起始,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大运河隋代建成,明清达到繁荣鼎盛,对历代军事运输和持续2000多年的漕运、盐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淮安这座城市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形成了独有的运河文化特质。

1.1 漕运文化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漕运就是利用水路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广义的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3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漕运开始进入大运河时代,漕运制度逐步成熟。

明清运河漕运制度对淮安的影响很大。明永乐13年(1415年),陈瑄修疏了沙河故道清江浦,将当时掌管全国漕运的漕运总兵官署设在淮安城,又在清江浦设立漕运行府、常盈仓,常盈仓是特大型漕粮中转仓,可容纳150万石漕粮,被称为“天下粮仓”,奠定了此后数百年至今的淮安城市格局。

明景泰2年(1451年)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城,漕运总督是明清两代主管漕运的官员,掌管着长达1790 km的漕粮运输,江浙鄂赣湘豫鲁七省归其节制,运河沿线1.2万只漕船、12万漕军听其调遣。由此,淮安成为全国漕运的中心。

南来漕船经里运河航行,在淮安清口穿过黄河继续北行,黄河、淮河、运河一起组成了庞大的水运体系,将南方的漕粮和物资运往北方,维持封建政权的稳定。漕运的兴盛,带来交通、移民、商贸、税收的发展与经济的富庶,滋养了淮安这座运河城市。淮安榷关明清时期的常关税居全国首位,被称为“天下第一关”。据淮安师院副院长张强研究,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7000万两白银,其中通过漕运实现5000万两。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淮安一直成为整个大运河中最为成熟和活跃的繁华地段。

1.2 治河文化

淮安市洪泽湖东北码头镇一隅的清口,历史上曾是黄河、淮河及运河三者交汇的地点,是漕运的锁钥之地[1]。自明后期至清咸丰黄河北徙前,清口一带一直是全国治河的中心。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说过,中国治河工程史上成就最大的时代莫过于明清之际,工程最为复杂的地段莫过于黄河、淮河与运河相交汇的清口。淮安清口曾经集中了历代河臣,孕育出中国古代治河技术的思想,留下了各种治河工程的遗迹,被称为一座活的“水利博物馆”。清康熙16年(1677年),河道总督迁至清江浦,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等封疆大吏平起平坐,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名。今天的淮安市堪称中国治河、水运工程技术思想与实践之渊薮。

在清口水利枢纽中,黄河泥沙是河道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黄河是我国北方水运的重要通道,漕运利用黄河进行漕粮和物资的转运。黄河水流中夹带大量的泥沙,古籍记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些泥沙极易导致淤积、河床抬升、河堤决口等。明朝中叶,黄河夺泗夺淮以后,清口上下河床淤垫加快,决溢频繁,酿成众多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漕运。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

明代万历初年,总河潘季驯创行“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治理方略。到清代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确定了治河的总方针,“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治可无弊。”靳辅在《经理河工事宜八疏》中,系统地提出了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和先疏下流、后浚上游、堵塞所有决口、坚筑两岸堤防、增建减水坝泄洪等治河方略,经过大规模的河道治理,黄河安流,漕运安全通畅,形成了以清口为轴心的特大型水利枢纽。

清口水利枢纽体现了明清两朝“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总体治水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体系。如今,留存的清口水利枢纽涵盖了古堤坝、古码头、涵洞、水闸、堤堰、古渡口、衙署、粮仓、楼阁、寺庙、祠堂、会馆等运河沿线古遗址,相关碑刻、镇水铁牛以及其他河道附属水工及遗迹如木龙遗址、转水墩、埽工、船坞、水关遗迹等[2],已于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两大水利枢纽遗产区之一。

1.3 其他相关文化

淮安地处南北要冲,具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大运河的漕运能力以淮安为分界,南北悬殊大,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舍舟登陆”北上,或“下马乘舟”南下。与此同时,为了漕运、治河和盐务的需要,朝廷在淮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淮安城物华富裕。当时淮安城人口达100万,全国四大盐商有3家住在河下镇,盐商们积累了巨额资本,第宅连云。

明清两代,河下镇出过55名进士,三鼎甲齐全,被称为“进士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淮安历代名人众多,有秦汉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宋代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清代中医学家吴鞠通,著名学者阎若璩,数学家骆腾凤,经学家程晋芳等。

经济和商贸的繁荣,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使淮安成为淮扬菜主要发祥地之一。关于淮扬菜,李白、枚乘、陆游、白居易、苏东坡、袁枚、施耐庵、罗贯中、刘鹗等留下了许多诗词佳话,提升了淮安菜的格调和品位。民间形成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融贯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代代相传。

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曲艺文化,主要地方剧种是淮剧和淮海戏,还有金湖秧歌、淮海锣鼓、提线木偶、乡人傩、十番锣鼓、径口高跷等,内容丰富,自成一体,形成特有的地方曲艺体系。

2 淮安大运河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漕运直接带来了淮安的繁荣,清光绪27年(1901年),由于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漕运废除,运河的社会服务功能衰落,淮安的城市地位一落千丈。淮安大运河沿线水利工程、历史古迹、街巷建筑年久失修,逐渐残破、损毁。建国后,淮安运河经历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里运河淮阴枢纽至淮安枢纽段全长18.94 km,河道穿过市区,狭窄多弯,有多座跨河闸桥,为提高通航能力,1958年实施裁弯取直工程,开挖新运河,新开的运河称大运河,1959年竣工。淮安城区段里运河基本失去航运功能,成为一条内城河,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接纳沿线废污水,水面杂物随处可见,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曾经的繁华完全没落,淮安的运河历史文化处于老化、被遗忘的阶段。大运河是淮安城市的“根”和“魂”,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在经历衰败以后,如何实现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承,再现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使其成为展示淮安人文底蕴的载体,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功能层面的复兴,重点解决淮安段运河功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时期需求的问题。需要对淮安的运河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深入研发运河水文化的丰富历史,拓展其自然和经济价值,对文化保护和传承进行高标准的系统规划,以此为基础,重新整合历史空间,完善内部基础设施,赋予其更多新的功能,紧贴时代要求和地方特色展现其艺术审美,使之重新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文化层面的复兴,需要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城市文化标记并使之迎合时下主流的文化价值取向[3]。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水运功能只是运河文化的一小部分价值,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更大价值体现在其所蕴含的丰厚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大力挖掘淮安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和史料文献,通过整合形成更加直观、感性的文化展示成果。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舆论导向作用,辅以民间组织的宣传推介,培养民众的认同感,让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的知名度。

3 淮安运河文化传承的实践

里运河是淮安城市历史文化及景观的流动载体。作为传统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只有融入到现代水文化发展之中才能焕发新生,而现代水文化与传统水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其只有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水文化中吸收养分才能不断成长[4]。2001年起,淮安城区段里运河实施清淤、整治,拆除了两岸的码头和低矮建筑物,2006年沿线主城区污水全线完成截污导流。为实现淮安城区段里运河削堤透水,汛期保证防洪安全,平时控制里运河景观水位,2016年在上下游建成了北门桥控制工程和堂子巷控制工程。

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传承、保护和挖掘运河文化,打造江淮水乡城市文化特色,全方位展示淮安里运河历史文化的魅力,借力“运河文化”实现城市的崛起。淮安市在运河文化传承实践中,非常注重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邀请文史建筑专家全程参与,搜集、发掘、整理、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不断提炼淮安运河文化的精髓。

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众多,从2006年开始,淮安积极筹备大运河申遗工作,收集资料、考察调研、宣传推介,历经8年,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将淮安遗产区2处(清口枢纽、漕运总督署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和中国大运河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市委市政府邀请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领衔的国内顶尖旅游策划团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方案、旅游策划,打造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提出了里运河文化长廊的“长廊”规划理念。里运河贯穿淮安东西,沿岸风景优美,历史文化遗产遗存多,承载了千年的运河文化。这些风景、景点犹如珍珠,里运河文化长廊将它们串连起来,实现运河两岸新、老城区,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的融合发展。

里运河文化长廊设计了三大定位:历史的长廊、文化的长廊、生态的长廊。分期实施,一期重点打造大闸口—堂子巷15.6 km区段,规划布局为起、承、转、合4个篇章序列。

(一)起,漕运缘“起”

打造清江浦文化旅游品牌,还原历史风貌,注入创新活力,形成由大闸口历史风貌区、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街区三大主题片区组成的文化旅游新商圈功能区。

大闸口历史风貌区,形成以清江大闸、国师塔、清江浦楼为地标,展示清江浦600年发展历史的文化街区。

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保留百年老字号浦楼酱醋厂的几栋标志建筑,利用文渠水系,将该地区改造为以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为主导、集现代旅游休闲、五星级酒店、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区段,形成清江水街风情区。

文化创意街区,改造现有石油库及码头,保留几个油罐,加以艺术化改造,结合文渠景观带营造中央休闲广场,形成标志区域。

(二)承,传“承”荟萃

打造两河漕运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展示漕运文化的窗口。主体功能结构划分为“一廊”、“五园”、“四组团”。

“一廊”为十里运河文化长廊。依托文渠及清安河在翔宇大道的运河对岸形成展示漕运文化的十里运河街。

“五园”为融合展示五大主题文化的漕运码头文化公园、漕船文化公园、漕御文化公园、漕盐文化公园、漕粮文化生态公园。

“四组团”为漕运码头文化街区、动感水上游乐园、行宫主题酒店区以及漕盐养生酒店群。

(三)转,“转”型创新

重点打造山阳湖——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集中突出传统运河经济功能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着力推进世界运河文化的交流融合,规划了山阳湖水岸、榷关遗址公园、板闸风情街、欧陆风情水城、古船酒店、运河之门、榷关遗址公园、运河之宫大剧院、运河之星摩天轮等项目。

(四)合,融“合”发展

突出淮安古城文化品牌,打造古今辉映的休闲旅游发展集聚区。以里运河为轴,整合两岸资源促进功能互动,形成月湖功能区、勺湖功能区和月湖功能区。萧湖主导功能为旅游休闲及文化体验,由河下古镇、萧湖旅游景区、盐晶堡健康休闲度假区3大板块组成。

4年来,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初具规模。清江浦景区建成水陆两条游览线,水上与两岸相结合,水绿相映,水在城中、人在景中,里运河文化长廊成为淮安的生态客厅,运河文化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吸引四方游客前往游览。

今后,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将继续秉承生态优先、绿色惠民理念,强化景观环境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和商用氛围营造,着力展现淮安水城特色,显露淮安文脉,培养城市新的增长极,重点建设老坝口历史风貌区、清江浦1415、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山阳湖景区以及河下萧湖景区,力争到2020年建成运河沿线知名品牌,打造成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1]荀德麟 . 在清口地区首创的古代水利科技成果 [J] . 江苏地方志,2012(6):14-16 .

[2]胡兵,王元林 . 从考古资料看淮安在大运河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4(36):790-793 .

[3]余思点,周潮 . 城市历史地段的复兴策略研究——以淮安市里运河活力带城市设计为例[J] .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4(1):60-63 .

[4]李亮 . 从京杭大运河的现代复兴看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杭州段运河为例[J] .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6):65-69 .

猜你喜欢

清口淮安大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高晋与乾隆朝清口治理探析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淮安清口水利在明清时期的治理探究
放歌大运河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