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常态下皮革行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8-02-16李桃梅
李桃梅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0)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即经济处于可持续增长时期,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已进入深化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轻工业和皮革行业在实体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民生行业,必须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在2017年,我国轻工业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现状。
在新常态下,皮革行业面临的困难重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污染根深蒂固,劳动力的成本日益增加,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剧,创新能力低下等等。面临这样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客观理性的认清形势,直面困难,顺势而为。下文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
众所周知,皮革行业中环境问题突出,它渗透到行业中的各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当中,对产业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当前,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劣,国家环保制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不断完善,排污许可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政策的实施,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因此,皮革行业更要制定科学的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优化产业链。
首先应该使皮革生产过程绿色化,即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无毒无害资源,实现皮革化工的零排放,将生产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目标生成物,不产生任何的废弃物及其副产品。其次,要想绿色发展,除了依靠化工产业的自身力量,还需要依靠资金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和企业应该共抓同管,从整体上提高环保力度。还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掉落后产能,运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废水循环利用、推广高吸收染整、无铬鞣制技术、节
盐节水技术、污泥资源再利用技术,努力实现毛皮制革生产节能减排的目标。每个企业都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节能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2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皮革行业应该认真落实这一政策,加强技术创新,用创新引领皮革行业。一是加强生物酶制革、功能型皮革制造等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大环保型、功能型皮革原辅料等新材料研发,切实提高制革的工艺技术水平。二是积极开发精密剖层机、自动拉皮机、制革节水器先进装备,全面提升皮革行业装备制造水平。三是加强皮革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大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开发,推动皮革加工、传输、仓储的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四是加快皮革产业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完善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开放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整体上水平。为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建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有着独特的创新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辐射带头优势等等,在皮革行业起着领头羊的作用。皮革行业的首个产业集群就是“中国鞋都·温州”,近年来,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已有42个集群。产业集群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行业不断的做优做强。皮革产业集群努力将皮革行业成为国家政策的“试验田”,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实施国家政策,为政府出台政府皮革行业政策试水探路。大力推广产业集群的经验,为全行业提供借鉴,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特别是辐射带动优势。皮革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行业的发展,为皮革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4 积极拥抱“供给侧改革”
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推动我国国内需求来实现的,而强制刺激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损耗严重、环境恶化等等的后遗症,使得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供给侧改革成为了这一解决方案的高频词。通过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有助于实现皮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在短期内虽然会带来经济阵痛,但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质效将带来巨大的好处。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涵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皮革行业主要要做的就是“去产能”和“降成本”,去产能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不是简单的去产量。当前的皮革行业落后产能过剩是显而易见的,去产能是一个攻坚战,需要行业协会、各级政府及企业齐心协力的做好这件事情。降成本,核心是要靠自主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皮革行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传统行业在我国现阶段乃至之后相当长时期内是支柱产业,给社会带来稳定的行业。皮革行业的生产过程及其产品本身向高端化迈进是未来的方向。在面对新形式下的诸多挑战,皮革业要在践行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能力,在科学健康的发展过程中为人民造福。参考文献:
[1]焦艳玲.展望2014深化改革是转型升级关键之路[N].服装时报,2014-1-13(5).
[2]唐黎明.皮革废水处理工艺优化及深度处理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
[3]张媛媛,赵琦.简析皮革检验标准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思路[J].科技展望,2017(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