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塑料鞋的故事
2018-02-16北京全岳
文 北京/全岳
【塑料鞋,曾因其便宜、耐穿、经脏、透气,方便、易修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物质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里,它与皮鞋、布鞋、胶鞋一起被列为“四鞋”之一。如今,在鞋类产品极其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塑料鞋以其时尚的款式、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诱人的气息,在鞋履市场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著名作家马鼎盛,在他的《朦胧的年代》中,用清纯的笔调描写一篇有关塑料鞋的故事。开篇第一句就是“20 世纪60 年代,北京的中学生,谁也少不了一双塑料凉鞋。”
那个年代的塑料鞋,因其便宜、耐穿、经脏、透气,方便、易修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说它耐穿,穿它两三年没问题;说它便宜,当时才2块多钱一双,布鞋和皮凉鞋一下子就退居到了二线;说它耐脏,污渍灰渍,用水在脚上一冲就又干净如新,还落个凉快;说它透气,八面通风,自然非塑料凉鞋莫属;说它方便,光脚一蹬便走;说它易修,只要把铁片烧红,在开裂处一烫一挤就“焊”上了,破了补一块塑料皮也可如法炮制。在那物质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里,与皮鞋、布鞋、胶鞋一起被国家列为“四鞋”之一,别看它最“年轻”,可它却出尽了风头。
说它“年轻”,因为才20岁。与5000岁的皮鞋、2000岁的布鞋、100岁的胶鞋相比,塑料鞋只是举步蹒跚的孩童。上世纪40年代,美国首先制成聚氯乙烯塑料鞋;50年代中期,法国注射塑料鞋问世;60年代,上海的德胜塑料厂率先生产塑料鞋,随之风靡全中国。没有塑料,就没有塑料鞋。说起塑料,它竟与珍贵的象牙和风靡世界的台球息息相关。象牙、台球、塑料,一个是动物的牙齿,一个是台球运动的圆球,一个是合成树脂新材料,咋一看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
14世纪时的英格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王公贵族们喜欢台球运动,不仅有豪华的台球间,还有昂贵的球桌和球具、严格的服饰和礼节、文明的举止和环境。就台球而言,最早用硬木或黄铜制作,后来受印度象牙装饰品和高级用具的启发,改用象牙制作,以彰显台球运动高雅与奢华的贵族特质。一只象牙可做五个球,每年要有多达万余头大象为之“献身”,量之大价之高,叹为观止。台球尺寸之精确、重量之精密、价格之昂贵,限制了台球运动的发展,更严重的是,洁白象牙背后是血色杀戮,使这种陆地上最大的稀有动物走向灭绝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象牙价格也因此一路飙升,有“白金”之称的象牙台球供不应求。到了19世纪中叶,台球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象牙台球故事趋之若鹜。美国的一家台球制造商为了节约成本,宣称要以一万美元的赏金寻求制作台球的象牙替代品。这一万美元的赏金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28岁的印刷工人约翰·卫斯理·海特也毫不例外,他依然辞去了印刷工人的职业,开始致力于台球新材料的发明,于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高分子聚氯乙烯树脂台球。此后,海特兄弟还发明了柱塞式注射成型机,不但极大提高了树脂的密度,更重要的是为合成树脂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台球之所以坚硬,是因为它是热固性塑料;塑料鞋之所以柔软,是因为它是热塑性塑料。自从将增塑剂应用于聚氯乙烯而制得可以加工用的软塑料后,聚氯乙烯才得以广泛应用。至今,聚氯乙烯在塑料鞋中的优势一直没有改变。热塑性聚氯乙烯塑料,具有质轻、柔软、隔热、耐磨、绝缘、减震、耐腐蚀、易成型、价格低、应用广的特点,成为塑料鞋的绝好材料。塑料鞋,也成为令消费者足下生辉、物美廉价的佳品。
20世纪60年代的塑料鞋的制作,是将颗粒状的塑料经注射成型机的预热、升温、熔融、注射、入模、成型、冷却、出模、定型等工艺过程,即成为形态各异的全塑型塑料鞋。北京中学生足下的“塑料凉鞋”,就是这样制成的。马鼎盛笔端的塑料鞋“首先是经穿,两三年不用换。其次是经赃,什么墨水墨汁,菜汤油腻,一擦即掉。三是透气凉鞋嘛,连袜子也省了。脚汗再大的同学,一上课,就把脚悄悄退出来,八个脚趾缝放肆地通风,高兴了还能双脚对搓几下,次乐何极?四是方便,日晒雨淋只等闲。去游泳是上上之选,更衣不用擦脚,左右一甩,蹬鞋便走,何等潇洒?
最令人难忘的一条是省钱。两块八毛五的身价,以穿三年换算,比起只能穿一年的四块五的布鞋,是大大的便宜。何况,穿破了,不妨自己动手只要一条破锯片到伙房或锅炉房烧热了,把塑料鞋破的两边“焊”在一起,一秒钟的事。破鞋子又能再混两三个月。”这个“焊”字被作家“发扬光大”到塑料鞋上无疑是个创造,因为它本是金属学的术语。“焊”字在词典里的本意是“用熔化的金属把金属工件连接起来,或用熔化的金属修补金属器物。”经作家的创造性发挥,于是就蜕变成“用熔化的塑料把塑料件连接起来,或用熔化的塑料修补塑料器物”了。塑料鞋中的这种“焊”,被作家描写的淋漓尽致:
“‘焊鞋’的活,人人都会,能修得天衣无缝的,非我的同学顾士青莫属。他的鞋子没什么特别,物似主人形,普通得像白开水,谁也不会多看一眼,直到他因爱护公物负伤入院那天……伙房运菜的平板三轮车火速赶到,化学老师宋麦粒自告奋勇,送顾士青去医院。躺上了车的顾士青这才发现脚上少了一只凉鞋,急得他挣扎起身,硬要下车去找。宋麦粒赌咒发誓保证为他保存好那只凉鞋,顾士青才依依不舍地坐车离去。
宋麦粒找到凉鞋,发现那真是一件工艺品。纵横交错的塑料带子交接处是容易开裂的地方,顾士青预先用相同颜色的小塑料条精心‘焊上’,鞋带断口,他不是一‘焊’了之,而是把两边切开斜斜的驳口,令‘焊口’平滑,加上他穿起了爱惜,一直到鞋跟磨去大半,又补上新掌,不仔细看,真跟半新的凉鞋一样。想找补料吗?破塑料鞋谁没扔过几双?”
如此用“焊”的方法修理塑料鞋,正像马鼎盛写的那样“人人都会”,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家庭,一年到头都烧煤做饭,塑料鞋坏了手到擒来,随坏随修,修完就穿。传统的皮鞋布鞋破了需飞针走线,胶鞋坏了需锉毛胶粘,只有塑料鞋一烫一挤一‘焊’了之,最简单。这种“焊”法之所以简单,缘于塑料鞋的鞋帮、鞋带、鞋底、鞋跟通体都是相同的聚氯乙烯材料,没有异料排斥的困扰。
可叹的是,顾士青有了新的塑料鞋仍舍不得丢弃那双几经“焊接”的像“工艺品”一样的凉鞋。马鼎盛最后写道:“要说穷人的皮肉也真是生命力旺盛,顾士青的腿连皮带肉内外缝了十一针,才第六天他就拐着上课来了,脚上还穿喜气洋洋地穿上新凉鞋。但没过两天,大伙早把顾士青忘了,只有宋麦粒留意到,他早穿回那双旧凉鞋。新鞋子呢?不用说,是让给更需要它的弟弟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的中学生,再也不穿塑料凉鞋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鞋。在鞋类产品极大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塑料鞋产品仍没有失去往日的风采,仍是鞋履市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尚的款式、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诱人的气息,令消费者爱不释手;水晶式、空调式、松糕式、卡通式等千奇百怪的款式和花色,令消费者目不暇接,足下生辉。说材料,有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酯等,特别是可降解环保塑料市场广阔;说结构,有注塑型、浇注型、拼装型等;说用途,有塑料雨鞋、塑料沙滩鞋、塑料沐浴鞋、塑料按摩鞋、塑料休闲鞋、塑料旷工鞋、塑料防静电鞋等;说品种,有平跟塑料鞋、坡跟塑料鞋、高跟塑料鞋、空调塑料鞋、卡通塑料鞋、泡沫塑料鞋、水晶塑料鞋、人字塑料鞋、十字塑料鞋等;说制作,塑料鞋生产已形成多个生产基地,实现了以社会化、专业化为特点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塑料鞋生产大国;说市场,塑料鞋产品不但满足国内的消费需要,还远销到国际市场。塑料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多彩多姿、美轮美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塑料拖鞋和凉鞋。它与时俱进地适应着消费者紧张而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下的消费心理,赋予拖鞋更多的功能和魅力,给消费者以休闲、舒适、放松、惬意、时尚……的生活方式。当你穿上宛若白玉般水晶式塑料鞋时,你可曾想到那个时代穿塑料鞋的人们对塑料鞋仍一往情深。有报道说,一位女士把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穿的塑料凉鞋一只珍藏到现在,虽然只有三块五角钱一双但搬了几次家也舍不得丢下,因为它是那个时代的留下的美好回忆,因为它时刻提醒她不要忘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下期刊载《开启机器制鞋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