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用于椎管肿瘤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2018-02-15郑建松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4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安全性

郑建松

【摘 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用于椎管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定本院在2017年11月到2018年7月接诊的184例椎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核磁共振检查)与对照组92例(CT检查),比较两组漏诊、误诊及检出率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在漏诊、误诊及检出率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磁共振方法可有效减少椎管肿瘤患者漏诊率及误诊率,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 椎管肿瘤;核磁共振;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077-01

前言: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完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亦有所突破,近几年临床诊断疾病时多采用该技术方法,效果认可度较高。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在诊断患者脑部肿瘤、椎管内肿瘤、动静脉血管形态畸变、脊髓空洞及原发性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方法效果显著[1]。椎管肿瘤是一种有髓外硬膜外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及髓内肿瘤之分的临床常见肿瘤类型疾病,该病患者临床病症多表现为肌肉萎缩、肢体疼痛及肢体麻木等[2],早期有效诊断及治疗是其治愈的关键,因此为提升椎管肿瘤的诊断率,防止误诊、漏诊情况出现,本文探讨分析了在椎管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及CT检查方法的效果,现将其作如下表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17-11-06日至2018-07-17日收治的椎管肿瘤患者,合计例数18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核磁共振方法的一组作为观察组(92例),使用CT检查方法的一组作为对照组(92例)。观察组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为(55.73±3.62)岁,对照组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为(55.21±3.76)岁;观察组性别男58人,女34人,对照组男59人,女33人。将以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书。②纳入患者存在排尿困难、脊髓受压严重、运动障碍及肌肉震颤、萎缩等情况,临床判定其符合椎管肿瘤病症。

1.2.2 排除标准 ①精神疾病、智力问题或有意识障碍者。②严重脏器功能不全。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方法 CT检查,方法:予以患者CT扫描检查,横断面扫描发现患者病灶后应采用造影剂增强扫描,施术者应仔细观察患者肿瘤边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及肿瘤的大小、形态、性质。检测完毕后应由多名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作阅片处理,协商讨论后进行疾病判定。

1.3.2 观察组方法 核磁共振检查,方法:予以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超导核磁共振成像仪(1.5T),实施横断位STIR扫描、T2WI扫描、T1W1扫描、冠状位扫描及常规矢状位扫描[3],在发现患者病灶后应采用造影剂增强扫描,观察肿瘤性质及检测完毕后的疾病判定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观察测评两组椎管肿瘤患者的漏诊、误诊及检出率指标数据。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1.0软件,计数资料上,两组椎管肿瘤患者的漏诊、误诊及检出率指标用“%”表示(X2验算);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椎管肿瘤患者漏诊、误诊及检出率指标,观察组治疗后在漏诊、误诊及检出率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椎管肿瘤是一种临床多见于18-55岁的中老年男性群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疾病,临床诊断时常将其分为髓外硬膜外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及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一般病发群体多为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病症多有疼痛问题,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并会伴随出现脊髓压迫症疾病[4];髓外硬膜内肿瘤一般病发群体年龄段多在18岁-60岁之间,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神经根痛,若情节严重者会导致其直肠功能障碍,甚至瘫痪,且该病病程较长;而髓内肿瘤一般病发群体年龄段多在18岁-50岁之间,早期病情症状以疼痛为主,病情进展严重化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肢体无力及运动障碍等问题。椎管肿瘤疾病误诊原因多是由于其病表现复杂且诊断过程困难所致,在CT检查、椎管造影及传统X线片的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医疗人员无法准确诊断该病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以至于误诊、漏诊情况发生,对后续治疗有极大影响,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亦会造成患者病情严重化[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本院现阶段多应用核磁共振方法对椎管肿瘤患者进行诊断,该方法是一种可共振吸收射频辐射的物理检测措施,可尽早发现患者肿瘤问题,对患者骨及骨髓无菌性坏死敏感度较高,能准确判定患者各类关节组织病变问题,且由于该方法没有放射性,患者的治疗安全性亦得到一定保证,总体疗效较佳。如上文结果所示,观察组漏诊率为0,误诊率为1.09%,检出率为98.91%,检出率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组数据对比亦可证明核磁共振检查在椎管肿瘤患者诊断中的效果较CT检查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漏诊率及误诊率,提升患者检出率,且治疗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巩远方.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23):156-157.

[2] 杨露露,冯春国,李志范等.椎管重建在椎管内肿瘤术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17,38(7):898-901.

[3] 王志强.椎板-棘突复位椎管重建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4,100(25):1960-1962.

[4] 刘进辉,李晖,王利波等.核磁共振成像参数对颈椎轻微创伤后急性脊髓损伤风险的评估[J].河北医药,2015,44(19):2911-2913.

[5] 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6):556-560.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安全性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