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2-15崔建莉孙玉娟
崔建莉 孙玉娟
【摘 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12.5mg/d的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给予25.0mg/d的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显著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小剂量米非司酮(12.5mg/d)治疗子宫肌瘤可显著缩小子宫肌瘤体积,降低不良发生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023-0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有子宫出血,白带增多,盆腔压痛等。在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存在一风险,术后恢复时间长,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米非司酮是一种保守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但是用药剂量尚未统一。本文针对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4~59岁,平均年龄(43.23±3.42)岁;病龄1.6~7.5个月,平均病龄(3.2±1.5)个月,其中壁间肌瘤14例,混合性肌瘤7例,黏膜下肌瘤1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42.26±2.94)岁;病龄1.4~7.6个月,平均病龄(3.9±1.1)个月,其中壁间肌瘤10例,混合性肌瘤10例,黏膜下肌瘤11例。两组患者年龄、病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33)12.5mg,1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米非司酮25.0mg,1次/d,每次服药后禁食二小时,两组均连续用药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x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采用x2检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4.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图。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显著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图。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头痛1例,恶心呕吐2例,皮疹1例;对照组患者头痛2例,恶心呕吐5例,皮疹2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又名子宫平滑肌肌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有子宫出血,白带增多,盆腔压痛等。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术后容易造成创伤大,创伤疼痛,住院观察等情况,并且还会引发并发症,手术风险较大,也会造成女性失去生育能力,影响正常的生活,所以安全有效的方法更被患者所迫切需要。本文研究的对象米非司酮,是一种化学合成的甾体类药物,其可以与孕激素结合,从而抑制孕酮与孕激素受体的结合,减少孕激素的分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是由于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情况,所以,对于米非司酮的药物使用剂量一直被医学界争议,经过查找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医学界的学者对于米非司酮的药物剂量界定范围普遍在在5~30 mg/d,其中每天30 mg 的剂量,学者认为会引发很多不良反应,比如潮热等,但是当每天使用5 mg的剂量又达不到治疗效果,不能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所以本文对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了对比分析,观察组使用的药物剂量为12.5 mg/d,对照组使用的剂量为25 mg/d,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不良反应还有治疗的有效率,从本文可以看出,两组对子宫肌瘤的体积都有缩小的作用,而观察组的效果更加明显,由此说明,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比使用大剂量的更能缩小子宫肌瘤体积。而在不良反应上,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使用大剂量安全的多。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对于治疗子宫肌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利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明显的效果,可以更有效的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美林,王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大医生,2017(z2).
[2] 郭芳芳.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2).
[3] 汪平.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165-166.
[4] 何芳,高佳星.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7):9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