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炉霍山歌的考察与研究

2018-02-15林俊华彭绍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酒歌情歌山歌

江 影 刘 瑛 林俊华 彭绍文 罗 杰

一、前言

(一)炉霍简介

炉霍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中北部,东接道孚县,西北与甘孜县相邻,西南与新龙县接壤,北面毗邻色达县,东北则与阿坝州的壤塘、金川两县相邻,距州府康定290公里,距省府成都657公里。川藏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全境,历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是康北的中心和交通要地,属半农半牧区,幅员面积5796平方公里,人口以藏民族为主,汉、彝、羌等少数民族集居。

(二)炉霍山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炉霍山歌是炉霍先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乡土气息浓郁,种类众多,内容广泛,情感丰富且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其演唱风格,表现出一种特别纯真的自然抒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炉霍山歌还有着它独特的社会功能,寓乐于歌,寓教于歌。炉霍山歌作为“下里巴人”带有泥土芳香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形态,是历代炉霍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7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调查小组在临行前便作了炉霍山歌资料的查阅工作,但收获很不理想,很多文献对炉霍山歌仅仅是一笔带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四川民族学院《康巴民族民间歌舞研究》课题组成员刘瑛、林俊华、彭绍文、江影、穆杨、罗杰于2014年7月和2015年5月两次到炉霍县朱倭乡进行实地调查走访,采访了5位朱倭民间艺人,他们分别是:

格绒拉姆,女,朱倭人,农民,60岁,炉霍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在两次的采风行动中担任民间艺人的召集者和表演者之一,曾参与收集整理出版过藏汉双语书籍《炉霍县朱倭古舞》。

登真洛布,男,朱倭人,47岁,朱倭觉日寺赤巴,有很深的藏文化功底,在本次调查中担任藏汉翻译。

彭措次里,男,朱倭人,唐卡画师,48岁,炉霍山歌的演唱者之一。

洛绒勒青,男,朱倭人,商人,51岁,炉霍山歌的演唱者之一。

登巴绕吉,男,朱倭人,朱倭村村支书,44岁,炉霍山歌的演唱者之一。

在两次田野考察过程中,课题组总共收集到炉霍山歌30余首,视频300多分钟,照片100多张,光碟一张,文字记录五千余字。本文依托以上材料,对炉霍山歌的分类及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二、炉霍山歌的分类

藏族人民口中的山歌一般指除锅庄、弦子以外所有只歌不舞的纯声乐形式。它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编唱的歌曲。藏族人民通过自编自唱的山歌形式,表现自身的生活、劳动、爱情,反映喜怒哀乐的情趣,歌颂劳动的高尚,庆祝丰收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炉霍山歌主要有情歌、劳动歌、悲歌、酒歌、骂人歌(其实是玩笑歌)、杂歌等几类。

(一)劳动歌

炉霍山歌中的劳动歌曲十分丰富。我们在炉霍采风期间,共收集到炉霍山歌32首,其中,劳动歌4首,占总数的12.5%,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打墙歌》《割麦歌》《耕地歌》《打青稞》等。炉霍山歌中的劳动歌有以下特点:

劳动歌一般以当前的劳动过程为主题,边劳动边演唱,以达到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降低劳动强度或鼓舞士气、缓解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如《打墙歌》《打青稞》。

歌词大意:

大家都来做工啦!

挖泥巴的男人,像熊一样(有力),

背泥巴的女人,像骡子一样(卖力),

泥巴,像沙金一样(细腻),

模子,像金银一样(牢实),

夯,像金属一样(坚固),

看墙的师傅,像大山一样(沉稳),

打墙的人们,像獐子一样(活跃),

大家都来做工啦!

《打墙歌》是炉霍人民修建房屋时唱的歌曲,它用比喻的手法赞美了劳动者熟练的劳动技术、乐观的生活情绪、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和火一样的劳动热情,它将劳动和娱乐相结合,一边歌唱一边卯足劲地干活,既统一了劳动节奏,又鼓舞了士气,使枯燥繁重的劳动变得趣味盎然,从而减轻了疲劳感。

歌词大意:

A:啊啦色!你好好地干,我今天有话对你说。

B:啊啦色!你好好地干,你有什么话就说吧!

A:啊啦色!你好好地干,今天我什么都不会说。

B:啊啦色!你好好地干,你不说我不会让你走。

A:啊啦色!你好好地干,你不让走我也不会说。

这是一首男女对唱的劳动歌曲,单从歌词来看,此曲与劳动关系不大,更像是一对情侣在调情,觉日寺的赤巴登真洛吾解释到:炉霍的劳动歌曲很多歌词并不直接表现劳动场景,借景抒情、声东击西、含沙射影的表达方式是炉霍山歌惯用的手段。比如说这首《打青稞》,或许A并不是真的有话对B说,而是看到B失去了劳动的激情,故意激他,使他产生紧张感,从而更卖力地干活。

劳动歌曲的旋律特征与所从事的劳动强度有直接关系,若所从事的劳动强度大,则歌曲曲调、节奏、歌词均简洁精练,若所从事的劳动强度小,歌曲便相对舒展、复杂,总体来说,劳动歌曲一般具有曲调简单、节奏性强、歌词简练等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打墙歌》,由于劳动强度大,其曲调、节奏、歌词均非常简单,四个小节即构成一首歌曲,四二拍子,强弱分明,以便于统一节奏、协调动作。再如《割麦歌》,割青稞的劳动强度相比起打墙要小很多,其曲调、节奏和歌词都相对复杂,甚至使用了四五拍的复拍子。多以齐唱或男女两队对唱方式进行演唱,有些以劳动分工分段齐唱。

如:《割麦歌》

歌词大意:收割的日子到来了,青稞长得高又壮,粒粒饱满如珍珠,大家都来收青稞,念一念玛尼经,幸福吉祥带给你,唱一唱收割歌,疲劳困倦都带走。

《割麦歌》是炉霍人民收割青稞时唱的歌曲,一般采用齐唱形式。

之前提到的《打墙歌》,它采用了以劳动分工分段齐唱的演唱形式: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家都来做工啦!”由众人齐唱,第二句“挖泥巴的男人像熊一样”由挖泥巴的男人唱,第三句“背泥巴的女人像骡子一样”则由背泥巴的女人来唱,第四句“泥巴就像沙金一样”又由和泥的人唱……如此下去,干哪类活的人就只唱那一句,谁唱得有气势就说明谁精神足、干活卖力,唱得不好的,声音不够响亮的还会遭到大家的讥笑,大家在劳动中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打气又相互竞争,将劳动和娱乐结合在一起,让枯燥单一的劳动瞬间变得趣味盎然。

《打青稞》则是采用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

(二)情歌

情歌在藏族人民的婚恋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炉霍山歌中情歌所占比重较大。我们在炉霍采风期间,共收集到炉霍山歌32首,其中情歌8首,占总数的25%,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生死相依》《纯洁的爱情》《远方的爱人》《佳人》等。炉霍山歌中的情歌有以下特点:

炉霍情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情人间互诉衷肠、表达爱意,如《纯洁的爱情》。

歌词大意:

男:青梅竹马的恋人你需要什么?需要什么请你告诉我,即使你要那天上的星星,我也会登上彩虹取给你。

女:青梅竹马的恋人我俩互诉衷肠、千言万语,我把我俩的山盟海誓刻在石头上,任凭风吹雨打历经百年也不褪色。

男:洁白的碗里装满了牛奶,碗儿洁白奶也洁白,我俩的心儿纯洁无瑕,我俩的爱情纯洁无瑕。

女:青青的草原上,我搭起白色的帐篷,每当风儿掀起我的帐帘,青梅竹马的恋人就浮现在我的脑海。

这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意、海誓山盟时唱的情歌。

歌词大意:《远方的爱人》

当我走到山顶时,我取下狐皮帽在手中挥动,路人问我在干什么?我告诉他们:大风会吹掉我的帽子。

当我走过山腰时,我抽出腰刀在手中挥动,路人问我在干什么?我告诉他们:我要去征服敌人。

当我走过山谷时,我脱下靴子在手中挥动,路人问我在干什么?我告诉他们:水会弄湿我的靴子。

这首歌曲从字里行间看不出任何情歌的痕迹,据演唱的艺人们解释道:取下狐皮毛、抽出腰刀、脱下靴子在手中挥动都是为了给远方的恋人打招呼,让她能看见自己。该歌曲用非常含蓄的形式表现出对恋人的爱慕。

歌词大意:

我爱你,你爱我,我俩心心相映,一起去转神山。你有金戒指,我有银戒指,相互交换也无妨,都是同一匠人做。

你有靴带,我有靴带,相互交换也无妨,都是同一姑娘织。河边洗手我丢了金戒指,想捡的人没有捡到,捡到的是有缘人。

这是一首青年男女互诉衷肠的情歌,两人带的戒指是同一匠人做、鞋子上的靴带是同一姑娘织,有缘人捡到戒指都在暗示两人天定姻缘。

(2)赞美爱情或赞美爱人,如《生死相依》《佳人》。

歌词大意:

太阳照耀下的金山云朵萦绕,金山和云朵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不同的河流来自不同的源头,鱼儿和河水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青梅竹马的恋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两颗心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该歌曲用金山和云朵、鱼和水之间的形影不离来比喻恋人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歌词大意:

容颜如初夏的莲花,白里透红美丽绝妙,双臂像修竹般匀称,娇贵体态亭亭玉立。

五官端庄美不可言,情不自禁心动神移,莺声燕语悦耳动听,心驰神往无法自制。

吉祥圣地生养了你,雪域圣水哺育了你,美丽善良的姑娘啊,宛如圣女纯洁无瑕。

这首歌赞美了心上人美丽的容颜、悦耳的声音和善良的心灵,字句之间透露出对心上人的无比爱慕。

情歌的特征:(1)旋律婉转动听,节奏节拍较为复杂,歌词含义深邃。(2)有一曲套多词的现象。如:《纯洁的爱情》和《定情信物》(3)歌词有一定即兴性。(4)情歌的演唱形式以男女对唱和独唱多见。第一类情歌对唱、独唱都很常见,第二类多见于独唱。

(三)悲歌

悲歌是表达心情悲伤或生活悲惨等一切不愉快、不美好的歌曲。在我们所收集到的炉霍山歌中,悲歌仅有两首,占总数的6.25%,这两首歌曲分别是《四季歌》和《送别歌》。

歌词大意:

春天的第一个月,富人的家里屯满了奶子,我们俩却一无所有,只有和布谷鸟一起喝雨水解渴,我俩心里的悲伤没人倾听,只能自己品尝。

秋天的第一个月,富人的家里屯满了青稞,我们俩却一无所有,只有和麻雀一起吃别人剩下的东西,我俩心里的悲伤没人倾听,只能自己品尝。

冬天的第一个月里,富人们穿着羔儿皮袄,我们俩却一无所有,只有和金鱼一起忍受严寒,我俩心里的悲伤没人倾听,只能自己品尝。

《四季歌》是穷苦人民唱的歌,为表达生活的困苦而唱。

歌词大意:

穿黄衣服的藏族喇嘛,你去西藏的时候,不仅你伤心,送你的人们也伤心。

带白色头饰的藏族小伙,你去远方的时候,不仅你伤心,送你的人们也伤心。

带珊瑚头饰的藏族姑娘,你嫁到山那边的时候,不仅你伤心,送你的人们也伤心。

这首歌表达了人们面对离别的时候,依依不舍的悲伤心情。

悲歌属于抒情歌曲的一种,但它仅局限于表达悲伤一类的情绪,内容广泛,涉及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目的用以宣泄情绪,调整心态。悲歌有一曲套多词的现象。以上例举的两首歌套用的都是同一条旋律。演唱形式以独唱、齐唱为主。

(四)玩笑歌

顾名思义,开玩笑时唱的歌曲,当地人称为骂人歌。在我们所收集到的炉霍山歌中,玩笑歌有三首,占总数的10.7%。

歌词大意:

圣地拉萨有一条癞皮狗,没有讨到吃的反而挨了三大棍。

拉萨的街上,马还没到,骆驼却先到了。

第一段把被骂的人比作癞皮狗,第二段把被骂的人比作骆驼。

歌词大意:

我到西藏的时候,你也到了西藏,我在菩萨面前点酥油灯的时候,你却在悄悄地舔酥油灯。

我到康定的时候,你也到了康定,我用牦牛拖了很多茶叶,你却用石头打阿角牛。

我到朱倭的时候你又到了朱倭,我养了一百多头母牦牛,你只养了一头阿角牛。

该首歌曲需要结合炉霍当地的民风民俗才能理解,歌词要表达的大致意思就是骂别人没出息。

歌词大意:

我的歌声在天上,会飞苍鹰拿不到,小乌鸦更别想,不自量力飞上天,高高天空晕死你。

我的歌声在康定,白嘴牦牛拿不到,阿角牛更别想,不自量力去康定,折断牛角痛死你。

我的歌声在海里,金鱼去了拿不到,大嘴青蛙更别想,不自量力到海里,满嘴泥沙闭死你。

这是一首带炫耀性质的玩笑歌。用了三个对比来炫耀自己的歌声非常漂亮,在以谦逊为美德的藏族风俗中,这无疑是首自娱自乐的玩笑歌。

玩笑歌的特征:(1)旋律大多简单诙谐,节奏规整。《珍贵的歌声》的旋律较为复杂是由于其歌词赋予的意义特殊,只有宽广的音域、连绵起伏的旋律、自由的节奏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歌词的意境:高、远、深,才能做到词曲相符。(2)未见一曲套多词现象。(3)演唱形式常见于独唱、齐唱。(4)歌词风俗化,需要结合炉霍当地的民风民俗才能理解。

(五)酒歌

酒歌是在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人民非常喜的艺术形式。课题组总共收集到酒歌3首,占总数的10.7%。

歌词大意:

第一杯酒献给佛法三宝,这是最好的酒,带给我们吉祥如意。

第二杯酒献给父母,这是最好的酒,带给我们吉祥如意。

第三杯酒献给大家,这是最好的酒,带给我们吉祥如意。

歌词大意同《酒歌一》一致。

酒歌仅限于在饮酒的过程中演唱,内容也较广泛,表达相聚的欢乐、对客人的欢迎和祝福等,它有交流情感、增加饭桌情趣的功能。

酒歌的特征:(1)酒歌通常曲调简洁,节奏明快。(2)出现一词套多曲的现象。(3)演唱形式常见于独唱、齐唱形式。

(六)打猎歌

与打猎相关的歌曲被称为打猎歌,主要有描写打猎场景、心情、猎人生活状况等几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歌曲已经非常少见,课题组仅收集到两首。

例:《打猎歌(一)》(曲调略,与谱例《生死相依》一致。)

歌词大意:

一座又一座的山崖,我的枪声像红嘴鸟的叫声一样响个不停。

运气好的时候,我捕到的鹿就像山上滚下的石头一样多。

例:《打猎歌(二)》(曲调略,与谱例《生死相依》一致。)

歌词大意:

我是个不争气的小伙子,我一无所有,山崖就是我的家。

我是个不争气的小伙子,我一无所有,只有一匹老马和我相依为命。

我是个不争气的小伙子,我一无所有,只有一支生锈的猎枪与我相伴。

这两首歌中,第一首描写了打猎场景和收获,第二首则描述了猎人一无所有、孤苦伶仃的生活境况。两首歌曲均套用了《生死相依》的旋律。

(七)杂歌

另外还有一类歌,歌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没有什么目的和针对性,只要不是特定场合都可以演唱,当地人没有将其归类,我们暂且称其为杂歌。此次课题组总共收集到10首杂歌,占总数的31.3%。

例:《杂歌(一)》(曲调略,与谱例《生死相依》一致。)

歌词大意:

英俊的青年男子就像菩萨一样威猛,如果去煨桑的话他会更加英俊。

男子骑的马就像半山腰的云一样,如果吹点风它会跑得更快。

年轻女孩就像湖边的花一样,如果下点雨的话她会开得更艳。

该杂歌带赞颂性质的杂歌,由男性演唱。

例:《杂歌(二)》(曲调略,与谱例《生死相依》一致。)

歌词大意:

我走上山顶的时候,就像苍鹰滑翔一样,不惊动草上的露珠,更不破坏宝山的一花一草。

我走到山腰的时候,就像狐狸轻踏一样,不踏响路边的碎石,更不破坏山崖的一土一石。

我走下山谷的时候,就像鱼儿游过一样,不搅浑清澈的河水,更不惊动河里的一虾一鱼。

该杂歌带怜爱性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

杂歌大部分属于抒情歌曲,主要用于抒发各类情感(除悲伤情绪)。大部分的杂歌都可以套用《生死相依》的旋律,该旋律平稳、节奏规整,除了藏文的发音规律外,情绪上适合套用较为平淡一类的歌词。

三、炉霍山歌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特征

1.调式调性。炉霍山歌在调式调性方面多数为五声调式,有少量六声和七声调,以商、徵调最为常见,其次是羽、宫调式,角调式少见。

2.曲式结构。旋律以一句式和二句式多见。如《打墙歌》《打青稞》《生死相依》《割麦歌》都为一句式,《远方的爱人》虽然几句歌词构成完整意义的一段歌词,但由于这几句为完全重复的形式,仍只能定性为一句式;二句式多见a+b形式,如《酒歌(一)》《酒歌(二)》《骂人歌(一)(二)》都为此形式,《珍贵的歌声》属a+a'形式。

3.节奏节拍。以二拍子为主,偶见四拍子,另有少量变换拍子和复拍子,如:《佳人》《珍贵的歌声》是变换拍子;《割麦歌》为复拍子。

4.词曲互套。在炉霍山歌中词曲互套的现象非常常见,特别是一曲套多词,除劳动歌曲和骂人歌外,其他类型的歌曲几乎都可以一曲套多词,如悲歌、打猎歌两类共四首歌曲,完全套用了同一条旋律。而劳动歌曲由于有特定的演唱场合,干什么事就唱什么歌,歌曲的速度、旋律起伏程度、节奏、歌词大意也都与劳动强度相吻合,因而未发现有一曲套多词的现象。如《打墙歌》,因其劳动强度较大,歌曲速度中庸,节奏感强,而《打青稞》,其劳动强度远不及打墙,因而速度稍快,旋律起伏却较大,两首歌从音乐特征方面就体现出了劳动强度的差距。一词套多曲仅在酒歌中出现过。

(二)歌词特征

1.歌词题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有些歌词需要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才能理解。如《骂人歌(一)》的第二段,很多人无法理解,其实该段意思是:不是骆驼走得快,而是骆驼身负重物,在人的鞭打下不得不加紧脚步,暗指被骂的人不挨打就不争气。再如《骂人歌(二)》的第二段歌词:我在康定的时候你也到了康定,我用牦牛驼了很多茶叶,你却用石头打阿角牛。藏族人民饲养的牛分为三类,分别为牦牛、犏牛和阿角牛。最优良的品种是牦牛,牦牛除了肉质鲜美,奶汁丰足,并可用于劳动生产和运输;其次是犏牛,犏牛肉质远不如牦牛鲜美,但劳动力强,是藏族农区主要的劳动工具;最劣质的品种就是阿角牛,不易驯服,肉质和劳动力均很差,且不育,一户人家是否富裕,从他养的牛的种类和数量就能知晓。另外,藏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叶,早些年间甘孜各县的茶叶都需要从康定购买,再用牛运回,但凡有条件的人家都用牦牛去驼茶叶,用阿角牛去驼茶叶通常会被人讥笑。这样一来,该首歌曲的意思也就好理解了。此外,《珍贵的歌声》第三段提到的金鱼,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人工培养的观赏鱼类,而是藏族人民的一种吉祥物。

2.歌词修辞方式多样。炉霍山歌的歌词寓意深厚,常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来描写事物,如《杂歌(二)》的歌词,主人翁将自己比作天上的苍鹰、地上的狐狸和河里的游鱼来形容自己走路小心翼翼,生怕破坏周围的一草一木。而《珍贵的歌声》用排比和夸张的手法:分别以苍鹰、白嘴牦牛、金鱼都拿不到来炫耀自己的歌声飞得高、远、深。

3.段式结构。炉霍山歌歌词常见于三段式,若描写的是不同事物则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分段描述,若描写的是同一事物则用段段推进的手法描写,将事物描写得更加淋漓尽致,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4.歌词可即兴创作,任意发挥。山歌的歌词即兴性很强,主要根据现场情况或自身感受现编现唱,所以才会出现词曲互套的现象,一些经典的歌曲被人们传唱至今,成为炉霍山歌的代表作品。

(三)演唱形式

炉霍山歌具有多种方式,有独唱、齐唱、对唱、一领众和等,绝大部分山歌都没有固定演唱形式,它主要受演唱场合、内容、目的等因素影响。如劳动歌曲,通常采用齐唱或一领众合的形式,同一首歌曲,既可齐唱也可一领众和,前文列举的《打墙歌》还采用了分类齐唱的形式。

结 语

炉霍山歌作为“下里巴人”带有泥土芳香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形态,是历代炉霍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自身所蕴涵的特有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考验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并将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猜你喜欢

酒歌情歌山歌
乡酒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情歌的故乡是我家
酒歌
山歌
彝族传统酒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彝寨情歌
七夕情歌
绵绵情歌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