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优化内蒙古畜牧产业结构的思考
2018-02-15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检验研究院药理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区经济实际情况,以创新、协调、共享、绿色的发展理念为引导,从而打造出高效绿色、安全、资源合理的新型畜牧产业。
1 内蒙古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落实“建设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思路,形成了以“畜牧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畜牧产业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具备年加工转化粮油16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能力,年均调出商品粮1250万吨以上、奶类产品500万吨、肉类产品150万吨左右,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优势基地牛奶、牛肉、羊肉已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9%、72%和83%;2015年末,全区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水平达到67.9%,比2010年提高27.5个百分点;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水平达到80.5%,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自治区在畜牧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现阶段内蒙古畜牧产业结构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供给侧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了整个地区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60%和80%。羊存栏量占到了全区畜牧总头数的79%以上,地区畜牧产业结构单一。受到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以及进口冲击等种种不良因素影响,自治区畜牧产品供给量,品种和质量并不能达到消费者的要求,进一步导致了地区畜牧产业结构失衡。
1.2 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当前我国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追溯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问题。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质量检验、标识管理等各个环节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统一的标准。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监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由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不完善,自治区生产的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常常会因为一些不合格甚至病死动物上市销售,对本地区畜产品市场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1.3 畜牧养殖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现阶段由于自治区畜牧产业养殖场建设标准不一致,导致相关经营制度、企业目标和企业硬件设施建设存在很大差异性,地区畜牧养殖规模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现阶段,以农户小作坊式养殖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各个乡镇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情况不一,在有些地区发展畜牧产业还会受到土地限制。
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2.1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在全新历史时期,畜牧产业发展要进一步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将畜牧产业生产经营目标投放到市场中,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完善畜牧产业市场导向战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就需要按照市场要求综合确定未来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方向。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还要求政府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和支持的职能作用。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政府责任沟通机制,加强对地区畜牧产业发展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改善本地区畜牧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积极扶持多种养殖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农牧民自主组织生产,为养殖户提供完善的金融贷款优惠政策,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畜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2 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产业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养殖实际情况要做优草原畜牧业,做强农区畜牧业,不断提升畜牧饲养标准,大力培育规模化畜禽养殖主体。扶持自治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力求在较短时间内确保自治区肉羊肉,牛,奶牛规模化标准饲养率分别达到80%、60%和100%。要进一步加快传统畜牧业优化升级,按照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目标,在广大养殖户和农牧区地区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针对新修建的畜禽项目要按照标准化养殖方法建设,从而有效促进本地区畜牧产业结构升级。
2.3 坚持畜牧业绿色协调发展
把协调、绿色发展作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好畜牧产业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畜牧品种结构。同时,还应该将绿色发展建设作为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念,始终坚持对环境友好原则,坚持走生态发展,生态良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用绿色理念打造自治区响亮的畜牧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