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的三个误区与合理应对
2018-02-15
(广元市剑阁县北庙畜牧兽医站,四川 广元 62830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养猪行业不断发展,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猪产品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市场,生猪消费总量在全球占据重要比例。但是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受饲养密度、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生猪出现病害,不利于生猪养殖。所以还应加强对猪病的有效防治,走出猪病防治的误区,以此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猪病防治的3个误区
1.1 防疫层面上的误区
在猪病防治过程中,对防疫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导致防疫效果较差,导致猪病产生。而防疫层面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疫工作的重点在于猪病预防,但是一些养殖户对预防工作做的不够到位,将注射疫苗作为猪病预防的主要手段,这样就缺少对猪病综合防治,而且一些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购买一些廉价的疫苗,这些廉价疫苗具有一定副作用,会使得猪只出现呕吐、发热以及厌食等问题,甚至粗线恐惧以及疼痛等反映,导致防疫工作起不到良好的防疫效果[1]。
1.2 消毒方面存在的误区
消毒作为生猪养殖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减少病毒的产生,降低生猪发病的概率。目前随着生猪养殖的发展,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也不断增加,生猪发病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猪病,还应采用不要同的消毒剂,以此达到猪病预防的效果。但是实际猪病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经常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剂,虽然也能达到杀菌的效果,但是由于消毒剂缺乏针对性,不会杀死一些病菌,进而使得生病防治仍然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消毒剂混合浓度的配置,一些养殖户不够重视,导致消毒剂混合浓度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不利于猪病防治。
1.3 治疗手段方面存在的误区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采用的治理手段也存在误区,一般情况下,养殖户主要注射的是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或者在生猪的饮食中注入抗生素,或者进行直接注射,而注射抗生素,对猪病的防治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主要是提升生猪免疫力。同时一些养殖户没有科学、合理的控制用药量,使得猪病的治疗效果较差,而且盲目用药,会使得药物产生副作用,给生猪带来其他的不利影响[2]。
2 合理应对猪病防治误区的有效措施
2.1 对症下药,保证猪病治疗质量
在猪病发生时,养殖户应做到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保证猪病治疗质量,所以首先应安排防疫站的防疫人员对猪病进行诊断,确定猪病的种类,同时还应通过对猪病的观察,确定猪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实现对症下药。其次还应根据猪病发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用药过程中,还应选择正规的兽药店购买药品,禁止去无证经营的兽药店购买药品,同时还应根据国家的规定,科学、合理的进行药物配置,同时在给生猪进行用药时,还应严格按照用药说明书进行喂药,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药量的增减。例如在生猪出现腹泻时,首防疫站工作人员对猪进行检查,并通过分析,确定造成腹泻的原因,包括食物问题、水的问题等等,之后制定治疗方案,应坚持疏通的原则,禁止进行涩堵。
2.2 科学消毒,降低猪病发生率
消毒可以减少病菌的产生,降低猪病发生率,所以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还应进行科学的消毒,以此加强猪病防治的效果。在具体消毒过程中,具体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应对猪圈以及猪槽进行定期消毒,在完成消毒后,还应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确保消毒到位,不留下死角。对于消毒的次数,应根据生猪养殖的密度来确定,如果养殖密度较高,应进行局部消毒以及全面消毒相结合,对于局部消毒,应7d1次,对于全面消毒,应做到15d1次,其次还应根据不同种类的猪病防治,选择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同时还应加强对消毒剂浓度的配置,避免消毒剂过高或者过低,对猪体产生伤害,以此保证生猪消毒的效果[3]。
2.3 综合治疗,加强防疫工作的全面性
在生猪防治过程中,养殖户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手段,应采用综合性手段,对生猪进行治疗,以此提高生猪的防疫效果。所以在防疫工作过程中,首先应保证食物以及用水安全,为生猪提供均衡的营养,同时对于生猪的饮用的水,应进行消毒处理,如果不符合要求,应进行消毒;其次还应定期打扫猪舍,及时处理生猪的粪便,减少细菌的滋生;再次应加强疫苗的实验检测,禁止使用价格低廉,存在副作用的疫苗,以此充分疫苗的作用,加强猪病的有效防治。
3 总结
目前,猪病防治存在许多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受饲养密度、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生猪出现病害,而且猪病类型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猪养殖的难度,所以还应加强对猪病的有效防治,走出猪病防治的误区,以此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陈开成,陈开云.猪病防治的若干误区与应对措施[J].乡村科技,2017(04):61-62.
[2]何勇,魏定辉.猪病防治的三个误区与合理应对[J].中国动物保健,2017,19(11):64-65.
[3]黄成学.消毒在猪疫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探究[J].今日畜牧兽医,2017(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