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2018-02-15
(临汾市尧都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 临汾 041000)
猪圆环病毒病在许多养猪场都发生过,猪圆环病毒Ⅱ型常常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功能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炎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先天性震颤等,严重地影响了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1 病原体
猪圆环病毒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病毒,为单股环状DNA病毒。猪圆环病毒有2种型,圆环病毒Ⅰ型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圆环病毒Ⅱ型有致病性,能引起仔猪发病,而且致病性很强。
2 流行病学
猪圆环病毒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主要引起断奶后的仔猪发病,呈地方流行性,常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猪和隐性感染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脾以及淋巴结等器官中,经排泄物、分泌物等排出体外。也可通过污染了的饲料、用具等进行传播。有时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使新生仔猪得病,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本病的发病率能达到25%以上,病死率最高可达90%以上。
3 临床症状
本病常常会引起仔猪的免疫抑制,由此引起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其他病原体,病情较为复杂。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疸或苍白,食欲不佳,生长迟缓或停滞,抗病能力下降,被毛粗乱,咳嗽甚至呼吸困难,有时有腹泻和发热症状,体表的淋巴结肿大,用手可以摸到,严重的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而突然死亡。
3.2 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
皮肤感染呈渗出性皮炎,仔猪的背部、耳根部、后肢、腹部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的红色斑块,也有的形成紫红色斑块。面部、下颌、颈部有水肿,眼睑水肿,眼睛分泌物增多,严重的出现跛行、发热、呕吐等症状。
3.3 先天性颤抖症状
这种情况是由母猪垂直传播引起仔猪发病,健康的母猪如果在怀孕的关键期接触了圆环病毒则可引起仔猪发病。具体表现为从轻微到严重不同程度的颤抖,最严重的颤抖可导致乳猪在出生1周内不能正常吸食母乳而饿死。耐过一周的乳猪可以存活,卧下时颤抖停止,但体质不佳,外部刺激如突然听到响声或因寒冷等原因,能引起颤抖或颤抖增强,严重的整个生长期都没有停止颤抖。
3.4 繁殖障碍
母猪感染圆环病毒Ⅱ型后,出现返情率高、流产、产死胎、产弱胎等症状。所产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高;公猪感染圆环病毒Ⅱ型后,可通过交配传染给母猪,从而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在发病猪群中,某一头猪可能只出现一种症状,但整个发病猪群中可能见到所有的症状。许多病猪的临床症状与继发感染有关,如有继发感染,则有与继发感染的疫病相应的症状。在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较差的情况下,病情明显加重,病死率也高些。
4 病理变化
剖解病死猪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浅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这些重要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变硬,有的淋巴结出血或有化脓性病变。
肺脏变硬,有散在的隆起的肿块,严重的可见肺泡有出血斑。肝脏色泽发暗,萎缩,肝小叶间可见结缔组织增生。肾脏水肿,灰白色,表面有淤血点,有时被膜下可见白色坏死灶。有时脾脏肿大,有肉样变化。结肠粘膜有充血或出血。
5 诊断
如果发现有5~16周龄的仔猪发育迟缓,皮肤苍白或黄染,或者皮肤有红色的出血点、出血斑、淤血斑,剖解病死猪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应怀疑此病。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抗原抗体检测,最可靠的确诊方法是做病毒分离与鉴定。
6 防治措施
本病无特效药,但用抗生素可控制一些继发感染,缓解发病猪的症状,降低仔猪的死亡率。使用新型的抗病毒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可以有一定的疗效。
但对本病要以预防为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⑴疫苗免疫仍然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最有效的手段。定制适合本场的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减少对仔猪的刺激,避免过早过多的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⑵对有发病史的猪场,应做预防性的投药和治疗,对控制细菌性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有很好的效果。对仔猪的用药:在断奶前一周至断奶后,使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150mg/kg)拌料饲喂,同时使用阿莫西林(500mg/L)饮水。对母猪的用药:母猪于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里添加支原净(10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300mg/kg)。
⑶加强饲养管理,全面均衡的营养能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葡萄糖、益生菌等,以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控制好饲养密度,加强通风,及时清理粪污,保持圈舍干燥,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⑷坚持自繁自养,对引进的母猪、种猪进行严格的检疫。严格按照全进全出的原则,在每次清圈后,对圈舍及周围环境做一次彻底地消毒。
⑸发现可疑病猪及时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并对养猪场的其他猪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对病死猪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措施,否则无法彻底消灭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