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水笔墨展人物情怀
——皴法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的运用
2018-02-15姜璐
姜璐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1 皴法的发展概述
山水画独立于隋唐时期,隋唐以前的山水画“空勾无皴”到五代时期的“皴染具备”尤其是皴法的自觉运用,是山水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隋唐时期的山水画是以青绿勾填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于成熟。展子虔的游春图设色浓丽,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既具象又抽象,以笔墨的运动变化去表现山体结构的用笔规则,不同的用笔规则就形成不同的皴法。皴法作为表现画面形式的一种技法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取向,画家通过不同的皴、擦、点、染的技法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也是国画区别其他画种表现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2 皴法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
皴的本意是指粗糙皲裂,在山水画中起到辅助线条的作用,通过浓墨淡墨皴擦出物体的结构,增强山石的质感。中晚唐时期山水画已有显著提高,五代时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荆浩提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神形具备,将笔和墨结合起来,全景式的构图气势宏伟而壮观。而南方的董源首创披麻皴法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成功地画出了山川远近层次和氤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皴法因表现山石的不同地质构造,发展到宋代各种皴法日臻成熟,又经元、明、清不断完善,形成了丰富的皴擦种类,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雨点皴牛毛皴、横擦皴等十六家皴法。在表现色墨关系时,可以通过皴法可以在清润透明的色与斑驳淋漓的墨的笔触里寻觅微妙的浓淡、枯湿、虚实的变化,墨色酣畅、色滋墨润,色与墨相得益彰。
3 皴法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运用的原因
山水画在隋唐时期才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在隋唐之前山水画一直是人物画的附庸存在,用来衬托人物的背景存在。吴道子创造的笔减意远的山水“疏体”的写意画法打破了唐以后精雕细刻的青绿形式。而山水画独立形成一种画种之后,技法开始独立发展,从而也会造成一种误解,认为皴法仅仅是适用于山水画的一种技法。而人物画中皴法的运用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人物画“十八描”技法的运用最能说明问题,发现其中十八描中很多技法用笔跟皴法颇为相似。而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更是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中国人物画在唐代之前注重线的表现,讲究一波三折,不注重表现人物的光影体积注重的是一种神似,看起来不如西画的光影明暗逼真,似乎缺少科学性。而随着时代更迭,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物画也刮起了一阵改革风潮。
4 皴法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具体的运用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画一直处于变革的浪潮中,由于批判中国画传统、否定文人画和推崇西方绘画吸潮的影响,使得中国画的发展朝着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方向发展。代表画家就是徐悲鸿,徐悲鸿是极力主张将西方写实绘画的元素运用到中国人物画的改革,在注重写实的绘画主张下虽然有忽视笔墨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是成功的。为了更加真实的表现人物形象,皴法开始作为展现人物结构特征的笔墨技巧逐渐发展起来,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就是以徐悲鸿和蒋兆和为首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家,大胆地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光影结构,明暗体积技法,体现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就是运用皴法展现人物的明暗转折。更加真实的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皴法在人物画中大量的被应用,成为其绘画表现形式的重要技法,其中代表画家有蒋兆和、周思聪、李伯安等。
蒋兆和拥有深厚的西方人物造型功底,为了更加真实的表现人物特征,融入西画人物技法,并使之自然地转化为皴擦,而这种皴擦又是从山水画中提取出来的。这一艺术语言的成功转换,使得意笔人物画的表现力大大加强,用毛笔侧峰皴擦出人物的明暗体积,同时使西方素描、解剖等科学的造型因素能较好的移植到人物画之中。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水墨人物画形式,发展形成了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如蒋兆和的《与阿Q像》画中阿Q身材消瘦,额头上明显的青筋,身穿破旧的衣服,低着头在自我幻想,将西画造型的真实性与山水画的皴擦点染技法集合,把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阿Q的形象表现的十分逼真形象。
皴法在水墨人物画中越来越频繁的运用,都是皴法适应了中国绘画发展的需要而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皴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要沿着传统路径向前推进,从越来越多的皴法等传统技法中创新,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