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技术的基本特点与训练方法
2018-02-15王宁
王宁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
引言
目前排球运动是在我国和世界开展得比较普遍和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各个阶段人群的欢迎。尤其是在我国女排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五连冠,以及2003年世界杯冠军和2004年奥运会冠军,加之12年后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重夺奥运会冠军,使得排球这项运动在国人心目中保持着较高的地位。
1 排球技术的基本特点
排球运动自问世一百多年来,其竞赛规则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但比赛双方始终围绕着使球在对方场区落地,或使对方击球失误的竞技目的展开激烈的争夺,因此也带来了排球运动特有的,其他球类运动所不具备的技、战术特点。
1.1 击空中球技术特点。无论是在排球比赛还是在排球游戏中运用的各种击球方式,都必须是击在空中的球,接本方同伴的球是如此。
1.2 击球时触球时间较短。排球运动问世至今,其竞赛规则始终不允许"持球",即不允许球在击球部位停留的时间过长,这是除了借助工具击球的乒乓球、网球等项目外,区别于其他球类运动的一大特点。
1.3 独特的得分和失分计算。在不借用工具击球的球类比赛中,只有排球比赛(6人制排球)在运用各种技术动作击球时,都存在直接得分和直接失分的两种可能性。
1.4 允许全身各个部位击球。目前所有的球类运动都有其规则限定的身体合法触球部位,惟独排球竞赛规则规定运动员全身任何部位均可触球。
2 排球技术的训练方法
任何排球技术训练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正确选择与运用合适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合适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是完成训练任务的载体,是为完成训练任务服务的。想要不断改进与提高排球运动技术水平,必须选择和运用合理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去实现。
2.1 发球
(1)准备动作:双脚自然开立站在端线后(左脚脚尖指向预计的排球出手后的飞行路线,右脚脚跟在左脚脚跟同一直线后约半步的位置上,右脚与左脚约成30°-45°),上身略前倾,身体中心线指向去球方向,目视预计的排球落点,左手略弯在身体左肩前方略下持球,右手伸直,略比右肩低一点,指向身体的右后方。
(2)发球:左手将球向上抛出,待球落下后在合适的高度(即自己最自然顺手的高度)挥臂将球击打过网(以松握拳的虎口面击球)。
2.2 垫球
(1)预备动作:左右手自然弯曲,放在胸前两侧,上身略微前倾,两脚一前一后半蹲于场地上,后脚跟离地。
(2)来球时的动作:右手松握拳,放在左手上,两手自然合拢;两手臂自然伸直、夹紧,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整个手臂抬起与身体约成90°(此角度尽量保持不变,即肩关节不转动),身体的中心线对向要去球的方向,以小臂的前三分之一触球(不可用握拳的部位垫球),整个身体略下沉以缓冲来球,最后用脚蹬地的力量以整个身体将球“抬”起来——在整个垫球过程中手臂与身体的夹角应当尽量保持不变。
2.3 传球
(1)预备动作:双脚自然开立(约与肩宽相同),目视来球方向,上身略微前倾,左右手自然弯曲放于胸口两侧,身体中心线对正去球方向。
(2)来球后的动作:双手同时向上迎接来球(两手中间距离尽量小,以免漏球),手掌自然成一个弧形的球“窝”,两手的食指与大拇指成“八一”状(食指在上成“八”字,大拇指后倒,成“一”字),在面部前方接触到球(两手“包”球)后整个身体略下沉以缓冲来球,然后整个身体反弹(即以整个身体将球“抬”起来),上臂、小臂、手掌、手指依次用力将球弹出(注意:最后发力的是大拇指和食指)。
2.4 扣球
(1)准备动作:一传出手后(即球已经垫起来,正往二传手的头上飞行的过程中,扣球手就向场地的左方向移动(最好能到边线外进攻限制线——“三米线”向左的延长线上约1-1.5米的位置上),目视二传手传球的线路。
(2)扣球:二传手将球传出来后,扣球手在其出球的线路上选择自己要击球的点,然后两步助跑起跳(跳起时两臂一起前摆,最后成左手在前,右手自然界弯曲置于右耳一侧,并呈“挺胸”的姿态),在自己的最佳击球高度收腹、提肩、甩臂、压腕将球向下击打到对方场地内。
2.5 拦网
(1)准备动作:双脚自然开立,约与双肩齐平,双手曲屈举于面部侧前方,目视对方扣球手,眼的余光看对方二传手,人离网约20厘米,手离网约5厘米。
(2)拦网:对方扣球手跳起后拦网者起跳,在自己的最佳有效高度向上伸手、推腕、收手。
结语
合理的排球技术特点与训练方法是人们在比赛中规范完成比赛任务和获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对促进人们追求健身娱乐与运动水平提高有显著作用。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人的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又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总之,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会使人在兴奋与愉快中增进友谊,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2015.7重印)
[2] 许瑞勋.排球运动文化导论[J].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2
[3] 许瑞勋,汪全先.排球运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07(6)
[4] 潘迎旭.中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正伦.凌空霹雳——排球[M].南京: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