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2018-02-15郑亚李坤鹏
郑亚,李坤鹏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以下共识: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与加强国际合作、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等。这些共识被称为“复旦共识”。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探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称为“天大行动”。在这次研讨会中,提出将致力于一下行动:探索新工科发展新范式、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同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第一次会议,全面启动和部署新工科建设。在这项称为“北京指南”的行动中提出:明确目标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更加注重分类发展、形成一批示范成果。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与实践为研究基础,立足于研究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优化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
1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种类
本文旨在通过多主体参与,实现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因此,在此以不同合作主体为分类方式,可将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校企协同。通过利用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实现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二是校校协同。通过高校与高校、或者高校与地方中学、小学等的协同合作,培养学生跨区域跨环境学习工程人才专业技能,推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交叉融合。三是校政协同。亦可称为校地协同,指高校通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四是院校行业协同,指高校与行业部门、行业协会等等协同育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就体现了高校与行业协同的诉求。
2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路径
(1)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为实现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可推动开放式办学,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政府、企业、高校、用人单位、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政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2)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联盟。通过与多家企业、与政府机构、与用人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大范围、多领域的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并联合校企等单位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和评价过程,将社会人才需求跟踪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常态化、制度化,可贯彻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3)建立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平台。通过结合校内外资源,推动新工科教育开放融合式发展,优化校内外协同育人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
(4)创新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育切入点,创新新工科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学生选择的空间,增强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其次建设和推广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建立适应新工科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调入、聘请专职、兼职教师等方式,加强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教育,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5)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可通过校企联盟,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反复研讨,共同制定符合行业认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每年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更新,将新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培养与产业发展匹配的人才。其次,应更多参考行业建议,通过多主体参与,引入主流工作岗位技能课程,并联合编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再次,引进企业进入校园,在校内共建工程教育专业实验室,由行业部门或企业提供工程项目,由企业工程师实施工程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最后,结合区域联盟,与涉及核心领域业务的规模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实践实训中大量融入新技术教学和实践、培养适合新工科工程教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专,温辉,滑广军.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以湖南工业大学校外实践基地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0):22-23+36.
[2] 范立南,李佳洋.新工科视域下多方协同产业学院的共建共管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1):129-131+143.
[3] 高诚辉,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全方位协同育人 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25-28.
[4] 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37(04):5-8+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