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景观设计
2018-02-15李洁
李洁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引言
快速发展变化下的城市格局使得城市地面硬化面积逐渐膨胀,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铺装材料替代,雨水下渗、净化和收集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城市绿地系统超负荷接收雨水,形成洪涝灾害,由于降雨后地势较低的路面容易积水,人们把迅速排走雨水作为修建市政排放管网的主要目的。导致雨后城市雨水迅速排放到河流,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使河流洪峰频增,沿岸洪涝问题愈发严重。
通过海绵系统将雨水进行调蓄利用于城市发展建设中,对于城市防洪减灾、缓解水资源危机,调节生态系统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城市海绵系统研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雨洪问题引发的内涝问题迫使城建个部门积极探索吸收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力将海绵城市中景观营造经验作用于城市化建设中。2012年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系统这个理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能够合理利用降落的雨水资源,根据雨水渗入地面、蒸发汽化的循环过程建立合理的机制良性利用雨水,缓解水资源缺乏问题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中是利用自然原始地形,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的蓄水能力和净化能力。海绵城市的实现是利用种植草沟、屋顶花园、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方式来实现的,它能具体解决居住区、广场、路面的积水问题。
1.1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意在将(LID)低影响开发理念作用于雨水可持续使用,该措施一方面通过对弱降水源头分散集蓄利用后层层过滤涵养地下水资源;其次通过排水管使强暴降雨能够及时排除减轻城市出现内涝的可能,满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的需求;最后再通过海绵景观如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生态植草沟、城市河湖等设施应对在超过雨水管网排水标准的较大降雨范围时防洪减灾的要求。低影响开发兼顾雨水资源回收利用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延缓雨水对城市的冲击负荷,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雨水处理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改善生态水循环环境、预防城市内涝灾害都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1.2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
(1)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正式发布,提出了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次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兼顾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海绵发展模式。
(2)《郑州市2007年度雨水集蓄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郑州市2007年度雨水集蓄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安排建设集雨水窖10000个(含塘、堰、坝工程),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区,涉及16个乡(镇)、33个行政村。
(3)2015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编制的《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试行)》正式发布,南宁市作为我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在我国的推广及建设意义重大,是为实现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生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图集中规范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有关雨水收集系统等的诸多措施。
2 生态问题现状
现如今,中国正遭遇由高速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后遗症,巨大的人口负重与贫乏的生态资源使我们进入到一个充满生态与环境危机的时代:城市内涝频繁、饮用水资源短缺、大气及水土污染严重等。
据研究表明,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上限,而且生态水循环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遏制。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内涝与城市饮用水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明显,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全国400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饮用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据研究分析显示在过去3年中,全国约有350多个城市遭遇因雨水问题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仅在2015年上半年就已有41座城镇因内涝受淹,居民财产安全及人身安全受到重大损失,多城市地区在雨季来临时都启动了“看海”模式,给居民日常工作及出行影响重大。
生态循环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水污染和城市雨洪涝灾害已经成为阻挡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协调水资源与城市发展问题是新时代的课题,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3 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的海绵技术措施就地就近的存蓄、渗透、过滤、净化城市雨水,可用来涵养地下水资源并调节自然生态水循环;存蓄的雨水资源可加以循环利用,如作用于城市环卫、浇灌绿化植被、补充城市河湖水源等,利用相对自然的方式让雨水在城市的活动更加生态。
城市与生态共生、城市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共生、城市与雨水共生、水体与植被共生解决当代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雨水内涝问题,还原生态雨水循环结构,涵养地下原始水结构,创建更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1)透水化处理。对实际建成的区域进行材料更新,多采用人工铺设的透水性地面,弱化城市硬质地面,局部简单,经济的五观化处理雨水管理问题。对降水径流形成的源头进行分散处理。
(2)净水梯田。净水梯田是天然雨水净化器,和许多种植在水泥围挡的绿化带中的树和花卉不一样,净水梯田一层层的设计,是雨水的天然过滤器,提留湿地多层绿化水质杂质,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打造的低成本净水循环系统。
(3)雨水下渗系统。屋顶雨水从排水管进入弃流池初步沉淀后,一部分进入可循环水景观,一部分通过延长径流路径经净水梯田台台滞留、过滤净化,最终汇入中心下沉花园,获得洁净水质。同时城市道路雨水从路两侧的开口道牙经过台地净化也汇入下沉花园。中心花园具有存蓄雨水的作用,之后可用于植物浇灌、洗车等,内部雨水会自然循环补充地下水源。
(4)多功能景观。使用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的植物配置,在植物的选择上可选须根发达、管理粗放、净化水质、能改善生态景观环境的植物种类,像芦苇、美人蕉、灯芯草等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雨水中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还比人工设备更加生态、低能耗。
4 景观规划设计对策建议
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发展。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是必然趋势。为实现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共存关系,减少城市生态水资料的浪费,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规划。在城市规划前期制定规划,宏观把握城市绿化建设方向,将土地利用方式与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从根本上控制城市雨水横流的问题。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职能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性雨水特点的海绵城市理念制度条例,推动城市化雨水系统项目的规范化、合理化,便于后期施工、维护等问题。
(3)强化公众意识。通过宣传,加强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增加解决城市雨水利用问题的相关辅助力量,这也是推广城市雨水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人民在参与各项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是各级决策者、实施者和受益者之间的相互冲撞、融合和协调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实施性,还可促进海绵化城市建设策略的顺利实施,有人民支持和监督的政策实施过程会更加便捷和顺利。
5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的构建,摆脱了城市景观规划单一的工程化视角。利用雨水收集系统与城市生态格局相结合,多目标,多角度的解决城市雨水肆虐问题,将雨洪灾害有序的转化为对生态有利的资源,减轻生态压力。这将是未来城市景观建设更为生态的景观规划途径,不仅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及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趋势,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现代化的景观规划趋势一定从生态、文明、绿色原生态的角度出发,建造更为生态化的人居环境是需要设计者与全民共同参与并且坚持持续努力的。
参考文献:
[1] 胡灿伟.“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生态科技,2015.
[2] 王宁,吴连丰.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给水排水.2015.
[3] 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经济地理.2015.09.
[4]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给水排水[J].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