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理论实践转化中企业管理者异化应用分析

2018-02-15梁傲男

西部皮革 2018年18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异化动机

梁傲男

(山东威海外事学院,山东 威海 264504)

1 引言

管理科学和理论实践转化中的异化应用[1]指的是在管理理论与研究成果向管理实践迁移转化过程中,实践者有选择性地剥离、裂解、曲解管理思想和知识的核心构件、关联关系、应用条件或环境,造成管理理论转化中的扭曲变异,继而导致管理理论或知识的实践效用递减甚至反效用的现象。企业管理者是链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管理理论的实践者[2]。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层其掌控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先进管理理论的学习者,企业管理策略的制订者,企业推进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者。在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探索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异化现象的原因必须要对管理者这一重要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弥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对企业管理者这一因素的分析至关重要。

2 管理理论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异化应用是由理论的实践者对研究发现或理论的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企业的管理者在推进管理理论应用的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操作者的角色。企业管理者在操作过程中如不能正确的应用理论就会造成理论在实践中的异化应用现象。下面总结了由管理者造成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异化的现象:

(1)管理者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偏差现象

学习、应用管理理论需要管理者对理论的共性和实际的特殊性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管理理论是对实践进行高度提炼,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它具有抽象性和高度的共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量增长迅速,内容繁杂。这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更广博的知识,并具备对知识的甄别能力,但是受管理者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可能无法甄别适合企业的理论,也不能全面、透彻的理解相关理论,是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曲解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理论将无法有效地解决现实的问题,理论无发指导实践,削弱了管理理论的实践效果。

(2)管理者“肢解”管理理论整体结构的现象

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的选取管理理论的一部分,忽视理论的整体性,“断章取义”的片面应用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将管理理论进行“肢解”,把理论中的某一部分“割裂”开来,单独拿出其中一点来应用,就不能深刻把握管理理论的精髓,这必将会对管理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3)管理者盲目“跟风”,套用管理理论现象

现在企业中存在一种“理论时尚”的现象,许多的管理者将引进先进的理论当成是政绩,或者是体现自己管理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出于这种目的,就出现了管理者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国外或者国内的模板,或者理论体系直接套用到企业的现象。当其他公司引入某种新的管理思想时,管理者也会“跟风”引进管理理论,而不顾忌企业实际管理活动的需要,忽视企业文化等高层次的因素,造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水土不服”现象。

(4)管理者对管理理论进行不当的适用性改造。

在企业引进新的管理理论时,为提高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必然的会对理论进行一些改造,而在改造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出错率。不当的改造会使管理理论的精髓发生偏移,使原来的理论在研究转化的过程中出现扭曲。另一方面,激进的企业管理者往往是胆识过人,他们倾向于采用冒险性的战略思想,这种行为也以为着高风险性,但是高风险并不代表着一定就有高成效。这需要管理者的聪明睿智和长远的眼光,并且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这种高瞻性、冒险性的战略理论,无法在短期内就收到良好的效果,往往会加大了管理理论与实践异化的发生率。

3 管理理论实践中转化企业管理者异化应用现象原因分析

企业管理者视角下,造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异化应用现象的原因,主要从管理者自身因素和管理者所在的企业环境、管理团队等内、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从管理者自身内在因素考虑,主要有以下两个层次:一是管理者动机,二是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素质背景。从管理者所在的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层次、管理者的职位以及管理者所在的团队等方面。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拥有者不经营公司,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大都是由外部引入的。外部引入管理者的个人动机就决定了其对管理理论的采纳意愿和行为意愿。同时管理理论作用于实践对象并产生效果,需要依靠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素质作为工具。管理理论需要与管理者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相结合才能应用到经营管理实践当中去。因此,管理者的动机和个人素质能力素质,将会对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影响。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管理者所在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管理者职位的高低会对管理者视角和管理理论的选择偏好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管理者的职位考核、晋升方式,会对管理者带来外界的压力,也会影响管理者应用理论的动机,理论应用方式。管理团队则主要是通过团队文化、管理者与下级员工的关系对理论的操作环节的效用产生影响。

3.1 企业管理者动机不纯造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异化

管理理论的采纳动机可以分为:基于企业绩效的动机、基于企业政治的动机以及基于管理者个人私利的动机。如果企业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的动机不纯、使用方法不当,就会造成实践的效果与管理理论的内核不符,严重的影响管理理论的实际效用价值。企业管理者的考核、晋升渠道一般是通过绩效和政治渠道。管理者出于职位晋升的目的引进管理理念,以期望纯粹的获得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或者是将引进的管理理论作为组织内部权力调整的手段。这两种做法都是出于管理者的功利性的动机,最初采用最新的管理理论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社会影响力,获得社会的持续关注,或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并不是为了改变企业原本的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优化企业效率,提高企业综合实力。那么在企业管理者在引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时候出于功利性的动机,为了增进个人权威或者是促进利润快速增长引进理论,就会造成实践与理论原则的不一致。这就造成了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理论应用过程中采取生搬硬套、断章取义、忽略企业实际情况的方式,这必将会使理论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2 管理者的个人能力背景造成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异化应用

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大部分管理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开展的,并没有考虑太多的个性因素,所以本文将个性也作为其中要探讨的因素之一。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素质归结为:管理者的个性、知识背景以及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三个层面。

(1)管理者的个性影响其对管理理论的采用意愿。

管理的个性包括其个人喜好、对风险的偏好程度、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等,企业管理者的性格特点不同,他们的领导风格也会不一样,这就会造成其对管理理论的选择偏好的不同。管理者可能就会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是自己好理解的管理理论,再或者是激进、冒险的引入高风险的管理理论等。可以这么说,管理者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管理理论的采用意愿,进而在管理理论的引入环节影响其实践效果。

(2)管理者的知识背景,影响管理者对管理理论采用行为的结果。

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随着进入新经济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项由专业管理人士从事的事,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广博性、综合性的知识[3]。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具备这样的知识素质,管理者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就会不同。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管理活动当中,必须将理论与具体的企业环境进行结合,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对理论进行适应性的改良。但是受企业管理者知识层面的限制,管理者很难将一般性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知识。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仅仅是理解了管理理论的表层意思,而不能深入的理解管理理论的深刻内涵,因而就不能对理论进行恰当、有效的改良,进而影响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效果。

(3)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的制约,造成管理理论与应用情境的脱节。

这里的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主要是指情境迁移能力。理论都是去个性化、高度提炼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每个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具体应用管理理论时,需要管理者充分的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地域及文化,以及企业的规模、所有制情况和企业文化。由于管理者对理论的情境迁移能力的缺乏,理论结合具体情景的应用也就存在差距。有些管理者不顾企业环境的影响,直接把别人的理论搬过来,甚至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定会造成理论与实践在应用过程中与企业的环境不符。

3.3 企业管理组织层次造成管理者视角的局限引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异化应用

一般说来,大多数的企业管理层次分为上、中、下三层。处于不同层级的管理者的角色任务和工作职责是不同的,比如,上层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从企业的全局出发,对整个组织进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而基层管理者则是按照规定的步骤,协调基层员工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级的不同,管理者职位的高低将会对管理者的应用管理理论的视角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上层管理者相比较下层的管理者,他们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采用新的管理理论时,需要站在企业的战略层面的角度,考虑的因素也相对比较的多。下层的管理者则主要考虑的是实践层面的东西,他们更加倾向于强实践性的理论。如果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不从自身管理层次的高度出发,如基层的管理者采取全局性的管理理论,高层的管理者采取针对性非常强的管理理论的话,将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异化现象。

3.4 管理者所在团队限制管理理论的实践操作效果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企业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新的管理理论的施行也是这样的。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得以在企业有效地施行必须依靠管理团队的共同协作,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将会严重的限制理论实践的效果。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的最终操作环节,也会落实到下级的管理团队成员身上。沟通是团队高效运行的关键,管理者推行一个新的管理理论时,只有在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并达成一致后,才会显示出其效益,由于管理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将会影响团队成员对新的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必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

3.5 外部环境压力对管理者的干扰

管理者处在企业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必将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其中,“企业发展”、“下属滞后”等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的压力都是管理者压力来源。一方面,迫于企业发展的工作压力,管理者期望采用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来实现企业发展的超越,另一方面,现在社会流行的“理论时尚”现象,使很多管理者将推行新管理理论与社会影响力联系到一起,这两种现象都是功利主义动机,动机不纯会严重的限制管理理论的实践效果。管理理论的采用的动机不纯,不真正的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会出现“套用”管理理论的现象,这将会造成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内涵思想异化现象。

4 管理理论与实践异化的应对策略

避免管理理论想实践转化中发生异化现象,必须针对造成异化现象的成因,采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通过分析研究,企业管理者角度造成管理理论实践转化的异化现象主要有管理者自身及其所在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弥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必须从这两个的角度出发。

4.1 引入管理者动机的激励机制,建立管理者的精神激励制度

管理者在引用管理理论过程中的功利性动机,是造成理论与实践异化的重要原因。但是无论是“经济人”还是“道德人”,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需求人”。也就是说,对于功利主义而言,都是合理的,它们只是人的一种需求而已。因此,我们应该科学的对待管理者的功利性,承认功利是人的本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功利原则和奖惩制度才是激励的关键[4]。

因此,企业不仅要有针对普通员工的完善的激励制度,更应针对管理者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而且这种制度不仅要包括激励更应该包括惩罚[5]。首先,承认并满足管理者的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精神激励制度,激励的内容包括事业激励、声誉和地位激励。以此来提升管理者的精神需求的质量,倡导并培育管理者高尚的管理思想。促使管理者在引用、执行新的管理理论环节中,保持高尚的管理追求,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以更加慎重的态度,科学的推广新管理思想。最后,还应建立监督、惩罚制度。防止管理者在引进理论过程中盲目的追逐私人利益,忽视企业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并通过惩罚,来约束其不合理的做法。

4.2 加强对管理者培训,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管理的问题是复杂的,而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一般性、抽象性,管理理论的引进必须依靠管理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管理理论不断的更新,管理者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各种相关的学科知识。因此,建立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训制度,提高管理者个人能力水平非常的有必要。

管理者的培训主要包括知识增强和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在知识培养方面,不仅要帮助管理者提高其知识水平,及时的更新先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管理者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帮助管理者科学的界定自身的角色,做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加强对管理理论的吸收、转化。在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提升培训方面,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的情境迁移能力和变革能力进行培养,使管理者具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能力,关注企业文化背景,增强将普遍性管理理论转化到特定情境的能力。同时,管理者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推行新的管理思想、制定战略目标要纵观全局、科学预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加强管理理论的有效转化应用。

4.3 打造一个能力互补、志同道合的团队

通过构建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建立一个分工协作的体系,使每个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关联,降低管理理论施行过程中的差错率。建立强大的管理团队,首先,承认团队成员的多样性,营造一种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和支持的文化,接受别人的知识、信息和经验;其次,实现管理者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平衡,成员之间取得高度的信任感,成员之间遵守共同的目标,提高管理决策的实践效果。最后,团队要进行任务的量化,优秀的管理者,在进行新的管理理论的实践的过程中,将实践的目标量化,然后细分到可执行,同时协调量和速度,能够增强实践的可行性,提高理论的实践效果。一个强势、高绩效的管理团队将会大大降低由管理者个人造成的的理论与实践异化的发生率,成员之间有清晰的清晰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工作,将会提高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性。

5 总结

本文从管理者的角度对管理理论实践中转化的异化现象进行思考。在这一视角下,管理者是造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异化重要因素之一,管理者如不能正确理解、引用和使用管理理论将会大大降低管理理论的实效性。管理者作为管理理论的引入者、具体实践者和操作者,其个人的能力素质、引用理论的动机,以及其企业管理层次结构、所在管理团队将会对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的实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构建动机激励机制、管理者培训制度并创建高速运转的管理团队。通过提高管理者对理论学习和改良的自觉性和规范性,将是缩短管理理论与实践距离的有效对策。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者异化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企业管理者纵论品牌建设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中国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动机不纯
企业管理者要为社会奉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