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含义
——评李济《中国早期文明》
2018-02-15黄琳
黄琳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100)
本文系在读完李济先生的《中国早期文明》一书有感而作,李济先生在“中国文明的开始”这一板块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发展以及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在探讨商文明的发展时指出“夏开青铜器及青铜铸造的先河,商综合了东夷、西夏和原商三种文化传统。”①通过对出土的动物遗骸的对比分析出商王室对狩猎的狂热这一特点,因此先生对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含义以狩猎的狂热使得动物纹饰被刻在青铜器上,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来解释,李济先生的观点引发了我对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含义的不同思考。
1 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的特点及来源
在开始讨论饕餮纹的特点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饕餮和饕餮纹的关系,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就是饕餮吗?答案是否定的。饕餮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吕氏春秋》亦有云:“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饕餮以贪吃、贪财为主要特点。
最早以饕餮命名青铜纹饰的是北宋的王黼,从此世代相传沿用至今。但随着近代考古工作出土的大量青铜文物表明,“有首无身”的饕餮原来是“有首有身”的,还有一些特点已不是饕餮一词所能概括的,因此马承源先生提出用“兽面纹”一词代替之前的“饕餮纹”。但是容庚先生说道:“饕餮之名是后人所定,其意义也是后人附会传说,不足取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仍沿用着名称,来作为这种纹饰的标识。”②所以本文仍旧采用饕餮纹一词来指称青铜器上神怪的兽面纹。
商综合了东夷、西夏和原商三种文化传统使青铜器铸造艺术达到顶峰,商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其中最突出的纹饰是饕餮纹。我们将根据出土的商代乳虎食人卣和龙虎尊上典型的饕餮纹来分析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的特点。
首先我们从整体上来看一下这两座尊上动物的特点,乳虎食人卣整个造型神秘狞厉,虎踞坐,双耳竖直,裂口巨眉,利齿毕露,双眼圆瞪,面目狰狞。人在虎前,脸朝左侧,被利爪按压呈屈膝状,头伸进大张着的老虎口中,面带极度恐惧之态。虎与人身均遍布各式花纹。龙虎尊上龙头探出肩外,厚吻巨口,双目大睁,额上有双角。龙背刻有方菱、三角纹。虎头下有一人,双手平举齐肩,被虎爪紧紧钳制,人头被含噬虎口之中。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饕餮纹很明显的共同特征是巨睛阔眉,目瞪口咧,面目狰狞。
再从构图来看,两座尊都十分注重对称和整体平衡,尊上的纹样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对称美。同时为了增强饕餮纹的醒目度,多以其它纹饰相衬托,以浅细的几何纹为底纹,铸刻粗重的饕餮纹,再在饕餮纹身上铸刻其它纹饰。④因表达效果的不同,各位置上的纹样具不同风格,使整体上有一种平衡感。
关于饕餮纹的来源,李济先生在《商代装饰艺术的诸种背景》中曾试图证明商朝铜器上所见的动物艺术非常可能是由木雕演变而来的,通过木雕残片上“肥遗”和“老虎”图形的对比,得出这些图案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经过若干修正,以适合中国的传统,但商文化的真正基础仍在亚洲东部,具体是起源于何物,李济先生并没有给出结论。⑤我们认为最可信的是马承源先生的“兽面纹是由各种动物拼凑而成的幻想动物的集合体。”这一说法。⑥商代青铜器纹饰以兽面纹(饕餮纹)和动物纹为主,是最早施于青铜器表的动物纹样。动物纹基本呈现出现实中的各种动物形象,而兽面纹(饕餮纹)则是各种现实动物的幻想集合体。
2 商民族的崇神性
2.1 思想上的崇神性
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人们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活方式,使人在大自然面前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相信自然万物都掌握在神灵手中,神灵的安排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尊敬并且信奉神灵,才会得到恩泽与庇佑。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导致周文王在灭黎后,商人的统治濒临崩溃,商王纣认为秩序是神规定的,人力是无法改变的,仰天大呼:“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勘黎》)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这种思想也体现在祭祀上,商人每年举行多次祭祀天地、祖先、神灵的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而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上的纹饰也就成了人们头脑中无所不能的神灵形象的呈现,中国早期社会人类的表达方式是以具象代抽象为特点,就使得人们基于现实中的各种动物形象加上幻想,在青铜器上呈现出了神秘狞厉的饕餮纹形象。
2.2 政治上的崇神性
商初正处于奴隶制的上升阶段,政治统治极其动荡。虽然商汤以“天命”亡夏后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疆域,但内有奴隶暴动和王室倾轧,外有方国林立,使商朝处于荡析离居之境。为了加强统治,商朝统治者便大肆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天神、地祗和祖先等以祈求神灵庇佑同时也传递神灵存在的思想。《礼记·表记》有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意思是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尚书·洪范》有云:“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遮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建于人,用静吉,用作凶。”意思是决定国家大事的有5种因素,即国王、卿士、庶民、龟、筮。前三者为人的因素,后两者为神的因素。在决定国家大事时,只要龟筮赞同,不管前三者赞同与否,仍算吉。如果龟筮有一方反对,不管前三者赞同与否,算作内吉,作外凶。如果龟筮都反对,其结果也只能是“用静吉,用作凶”。可见神的意志远远高于人的意志。
2.3 青铜文化上的崇神性
商朝建立后,疆域不断扩大。《诗经·商颂·殷武》记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在战争的影响下,商文化与各方国文化之间不断进行融合。文化融合过程中,由于方国的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商民族,而且其遗存的宗教特色中崇神性也比较浓厚,如大量面具的存在和虎的存在,使得商文化随之也带有浓厚的崇神特色。
崇神是一种精神行为,要想扩大影响促进传播,精神的东西往往需要一种物质载体,而作为当时生产力发展标志的青铜器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商人用青铜礼器烹煮、盛装祭祀物品荐献给诸神,用乐器演奏祭神之乐,以娱神,沟通神人以求神佑。礼乐器上凝聚了商人尊神先鬼的民族特性,从而使青铜文化在商代以崇神性为主要特点。⑦青铜器上的纹饰因受方国文化中面具和虎形的影响,加上原商青铜文化中对神灵的幻想,使得青铜器上的纹饰愈加神秘威严。
由以上关于商人思想、政治、文化上崇神性的分析,加之物质文化往往是上层建筑文化的载体,故其物质文化尤其是青铜文化如实地反映出殷人社会崇神这一特点,青铜器上的纹饰当然也不例外。
3 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的意义
李济先生通过对青铜器上的动物艺术的演变分析,主张这些纹饰只是商王室单纯的动物爱好,只起装饰作用,并无其他意义。但艾兰先生发现商代青铜器的动物图案只局限于几种特定的动物形式,而且这些动物都有特定的隐喻事物的特性。如饕餮有时表现为虎形,是一种吃人的兽;就表现形式而言,总有一定之规,例如饕餮变化多端,但人人都能辨认。制作者并非在自由创造,而是一次又一次重复表现同样的动物形象。基于这样的观察,她坚信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不是纯粹的装饰,而是有特定寓意的纹饰。⑧
关于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的意义,《吕氏春秋》作了最早说明:“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在对此书的真实性与目的性进行考察后发现, 《吕氏春秋》中所描写的饕餮与我们讨论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同,再者最重要的是《吕氏春秋》一书以教化为主要目的,主要以善恶相报的思想来规矩人们的行为,其对饕餮的解释也正是于此,所以这段话并不能揭示该种纹饰的意义,其说法不足以让人信服。
我们认为饕餮纹的含义多元,以崇神避邪说为基调,兼具王权象征的含义。面目狰狞的饕餮纹使人有望而生畏之感,李泽厚先生解释道“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衹。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胁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符号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的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情况、观念和理想。”⑨《左传·宣公三年》有云: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意思是“关键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鼎的本身。以前夏朝开始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事物都绘成图画,九州的长官则献来青铜,于是便铸成铜鼎,并把各种奇形异状的神怪图像都铸在鼎上,万物皆备,让百姓知道哪些是助人的神,哪些是害人的奸,这样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再遇到有危害的鬼怪,即使是魑魅魍魉,也不能前来加害。因而能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承受上天的保佑。”以上这些可以解释饕餮纹具有避邪的含义无疑。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饕餮纹都代表避邪的含义呢?答案是否定的。
青铜器作为礼器主要用于祭祀。上述我们已经分析了商人崇神心理下饕餮纹的避邪含义,那么王权象征的含义如何体现呢?李济先生在《中国早期文明》一书中分析商文化的起源时,根据出土的不同文化区的动物遗骸对比分析后指出商朝动物种类明显增多,不仅表现在家畜种类的增多,还表现在野生动物种类的增多。据此李济先生认为一方面这和商朝当时所处的森林环境有关,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商王室对狩猎的狂热。《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乙编》中第2908号甲骨片有如下的记录:成午卜 (在成午那天卜卦);谷贞 (是名叫谷的人卜的);我狩?,禽?(我们去狩?,能获得多少);之日狩,允禽,获(只)。(这天我们实在猎到…)⑩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商王室对于狩猎的狂热使其把这些猎物的形象刻在祭祀神灵的青铜器上,这既是一种战利品炫耀又是一种王权尊严的象征。
4 结语
这篇文章的讨论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对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特点和来源进行梳理。通过论述饕餮纹的命名起源和出土青铜器上饕餮纹的纹饰特点,我们更倾向于饕餮纹是各种现实动物的幻想集合体这一说法。二、从商代青铜文化的崇神性来对饕餮纹的崇神避邪说和王权象征含义进行论证。本文分别从商民族思想上的崇神性、政治上的崇神性以及青铜文化上的崇神性,加之物质文化往往是上层建筑文化的载体,故推断出其青铜文化如实地反映出殷人社会崇神这一特点。最后通过对出土文献的分析得出自然敬畏下,“铸鼎象物”中饕餮纹的崇神避邪含义;狩猎狂热中,祭祀礼器上刻铸饕餮纹的王权象征含义。种种迹象表明饕餮纹的含义多元,以崇神避邪说为基调,兼具王权象征的含义。
注释:
①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
②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12.
③刘铮.从天人关系析青铜器纹饰的演变.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
④杨菊华.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华夏考古,1999(1).
⑤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26.
⑥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16-317.
⑦杨菊华.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华夏考古,1999(1).
⑧唐际根.中国青铜器纹饰含义的探索与论述:从<美术、神话与祭祀>到<中国早期青铜礼器的含义问题>.美成在久,2014(11).
⑨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6-51.
⑩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