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坑院现状及其发展
——以泾阳县瓦窑村为例分析

2018-02-15何甜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1期
关键词:窑洞民居

何甜

(长安大学)

1 简介

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是窑洞的主要建造形式。下沉式窑洞广泛分布于陕西、山西、宁夏、青海、河南西部等地,其中河南三门峡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相对最大,该地区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在陕西关中地区,主要形式是下沉式窑洞,当地人称“地窑”,“地坑院”,是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它是黄土高原地区形成的最古老、最独特的民居样式之一。

记载地坑院最早的资料记载于南宋绍兴九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文中记载,郑刚中安抚河南、陕西等地时,经河南省西部地区,记录“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地窑作为窑洞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是黄土层特有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新的居住形式。

1.1 地坑院的营造

1.1.1思想观念

(1)风水观念的影响

开始箍窑,窑主请当地风水大师选地、定位、定向、定“天井”等。确定主窑位置,依据东、西、南、北朝向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建窑洞有“三要”,即主窑、门洞窑、灶火窑位置为主要,讲究阴阳平衡。窑中不能出现簸箕院,相传“簸箕院是破财院,大灾小灾常年见,挣一百花一千,马上变成穷光蛋”,体现了中国古老的风水学对民间建筑的影响。

(2)天人合一的思想

《考工记》记载“百工”造物的首要原则是:讲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古时,人类创造一种物件会考虑天气、材料、工艺的变化。窑洞民居与自然大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人们对所居住土地的热爱和崇敬感情。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看出,地坑院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楷模。

1.2 地坑院的布局

地坑院有主窑、侧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之分。一般,主窑的对面为下正窑,朝向主窑,左角为门洞窑,右角窑为茅房。在窑洞成型后,出窑道才由下向上开挖。排水通过院内渗井,直径1m左右的渗井,其深度大致与地坑院相当。如,6m深的地坑院,渗井一般为6.5m,深入的0.5m用煤渣垫底,这样可以使坑院的污水雨水渗漏速度加快,渗水效果比较好。

箍窑的尺寸一般为:院子深度为6m,平面构筑尺寸为边长为12m的正方形或者为8m×12m的长方形,正方体的窑坑一般有12孔洞,长方体的窑坑一般有10孔或8孔洞。主窑比其他窑洞要宽,洞口略高,其余窑洞口略低于主窑。窑孔的进深一般7~8m,也可根据需要和宅基地大小确定。受窑院大小(宅基地)影响窑腿尺寸。窑腿尺寸和窑脸的比例为:3m:2.5m或者3m:3.5m。窑背厚度大于等于3m,如果太薄的话,则可能对车辆荷载有影响,从而引起窑洞坍塌。最小厚度为2.7~2.8m。太厚也不好,窑洞可能比较潮湿,通风、采光会存在问题。相邻两孔窑开挖时从洞口窑脸向两侧倾斜,这样沿进深方向窑腿的宽度越大,越有利于窑体受力。

地坑院(地窑)民居具有因地制宜、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性强等特点。它的建造材料取自自然,人们不再居住,它又回归自然,是相当环保的民居建筑。藏于土层中的窑洞,地下热能和黄土层的储热能力被充分利用,从而使窑洞内“冬暖夏凉”。有保温隔热、调解室内微气候功能的窑洞民居,被认为是天然的节能建筑。

2 案例分析

(1)通过对调研陕西省泾阳县瓦窑村窑洞现存状况,下文总结分析其衰老原因。

调研区域位置: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以北。地貌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1614m,最低361m,垂直高差1253m。北部和西北部属于嵯峨、北仲、西凤三山及黄土台塬地区。

(2)现状

现如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当大的一部分窑洞已失去其居住功能,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有的甚至已经被填埋。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窑洞的居住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少量幸存,是因为当地部分老人对窑洞的情怀,虽然不做居住用,但保存相对完好。

(3)没落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村民对更宜居的居住条件的要求(主要是卫生方面);政府部门引导脱贫致富,居住窑洞的村民被划为贫苦户,因此不得不搬到地上的水泥砖房居住。

②通风采光不佳;由于窑洞位于地面以下,只有主窑(面朝南方)能得到相对充足的光照,其余次窑采光量过少。

③部分窑体出现裂缝现象普遍,缺乏整体抗震措施,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及维修。

④进出通行不便,特别是下雨天。

(4)居住优势

地坑院是天然原生态节能建筑的典范,其室内温度调节系统被称为“天然空调”;生态价值,地坑院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利用;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与建筑的历史价值的有效结合;窑洞构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文化资产;地坑院的建造经验及营造工艺值得探索研究;地坑院的装饰艺术颇具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

3 小结

通过相关案例分析,现对窑洞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对策提出对策:

(1)可开发旅游的地区,历史文化浓厚,村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民俗文化丰富;自然风光优美;窑洞数量多且集中分布。对已经破坏的和有人居住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的,进行调查统计,分类保护,开发旅游。

(2)没有开发价值的地区,实行部分保护现状,个别修缮后保护,以保留村落发展印记。

猜你喜欢

窑洞民居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