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
2018-02-15郑兴林
郑兴林
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分行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同时在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波动性逐渐下降。而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比如对外源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金融发展将会对此类行业的经济波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结合实际,注重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实质联系,对我国后续整体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意义
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同步发展,能够使整体市场资源配置达到最佳,同时实现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但在某个阶段如果金融发展受限或被抑制时,经济波动频率便会上升,潜在经济增长便会下降,同时如果经济发展过度,相应资源配置便会无法体现价值,短期内经济可能会出现增高,但整体波动频率和幅度也会随着加大。以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1998年俄罗斯和东亚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为例,都是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未能相匹配所造成的结果,导致经济波动引发经济危机。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良好的金融体系是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发展下去的前提。
2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分析
2.1 信贷问题
当前我国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主体,其存在对市场信贷体系框架缺乏全面性的现象,从微观家庭调查数据来看,年龄、资产、当年收入与家庭受信贷约束概率整体上是负相关关系。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一直以来存在生产信息与风险管理不对称的情况,使得企业为实现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而进行的投资、研发投入、创新等行为无形受到抑制,使整个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根据相关统计资料中,从21世纪初至今,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近十倍,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银行信贷爆炸式增长形成的派生货币,使得出现通货膨胀,造成了巨大房地产泡沫,以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例的房价涨幅在短短数年超过十倍的现象来看,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整个信贷市场均衡状态被打破,这所导致的货币冲击以及价格冲击使得我国整个经济波动频率和幅度不断加大,对我国整体经济稳定发展形成威胁。
2.2 金融体制落后
我国当前所存在的金融体制落后于实体经济的现象,使得金融资源配置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以银行信贷过度偏向国企,民营企业信贷困难为例,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得不借助更加昂贵的商业信贷。如下图(图1)所示,其为2016年贷款行业不良贷款占比统计图,可以看出不良贷款占比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较高,这便主要与其商业信贷有关。
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居多,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相应企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同时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逐步强化,使得整个金融资源配置更加难以平衡,且国企投资冲动使得整个企业低效率和创新性缺失造成短缺经济持续存在;且政府补贴多是以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形式体现,比如零八年的四万亿财政扩张政策,其补贴多是促成国企大规模投资,这种金融资源向国企过度配置的现象,使得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极大安全隐患,不利于我国后续经济发展。
3 平衡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措施
3.1 明确金融与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
结合当前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相关金融机构应调整业务重点。一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业务重点是为国企,以及传统制造业提供尽可能多的融资,而后期要更多地为创新创业提供相应股权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信贷、避险、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跨市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以此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转换。金融业的发展理念要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效率提升,为此,应从单一服务功能转向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稳定推进的趋势,避免经济波动的状况发生[1]。
3.2 完善金融体系
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演变,当前我国金融制度体系存在陈旧化等问题明显。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这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适时协调到位造成的,当前金融发展无论是由政府主导或是市场主导,从本质上其体系的缺陷都较为明显,使得我国金融发展过程整体资源配置存在偏差,继而使经济发展过程出现波动。因此结合实际,针对当前金融体系对其后续发展,应避免过于注重金融机构的发展,及时做好对市场机制的培育调试,防止金融发展将重点放在市场外在形态发展上,明确以市场内涵为基础开展对应作业;同时注重金融行业偏重数量的增加,忽视市场效率的提升,以及过于强调绝对的金融稳定,忽略金融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动态平衡功能,以此形成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金融制度体系,使我国金融发展能够稳定、健康地朝着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方向前进,有效控制经济波动,最大限度体现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建设的均衡稳定性。
结语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有着正相关关系,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我国金融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整体能够稳定、高效、迅速地发展下去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