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场检疫出多起猪丹毒病例而引发的思考
2018-02-15吕阳育
吕阳育
(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济源 459000)
1 猪丹毒简介及流行趋势预判
2017年11 月初在济源某屠宰场共检出68例猪丹毒病猪,占该年现检出病害数的65.5%。根据近几年该屠宰场检疫数据,发现在屠宰环节该病一般在3~4月流行,其他月份较少,且检出率较低。但今年该病在8~10月发生较频繁,多为亚急性疹块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调查发现,病猪大多来自江西吉安、上高等地,究其高发病率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今年济源等地高温高湿天气,为该病菌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养殖户未及时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病菌趁虚而入。第三,养殖户在防治该病的过程,频繁或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导致该病的肆意传播。纵观近年来该病的流行情况,有如下发展趋势:第一,因抗生素类药物频繁使用,该病菌的耐药性增强,极有基因变异的可能,毒力将愈发增强。第二,天气因素是关键。高温高湿对丹毒杆菌的繁衍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猪丹毒病的宰后检疫要点
在宰后的检疫过程中应多注意皮肤及内脏的病理变化。患病猪皮肤多处疹块凸起,常见于背部,颈部等,且疹块多呈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分布密集,界限明显,可与普通皮疹加以鉴别。用手触摸疹块粗糙而硬实,按压疹块处,正中变为苍白,周围有一圈红晕,严重者可发生干性坏疽,脱落后留下溃疡灶,有的发生大面积的皮肤坏死[1],可与创伤结痂区别。皮肤区域内血管扩张,皮下结缔组织水中浸润且出现出血点;脏器中常见肾脏肿大,呈花斑状,时见“大红肾”;全身淋巴结肿胀,呈紫红色,切面多汁。准确把握猪丹毒检疫要点,将肉眼观察,手动触摸,内脏剖切观察加以结合,鉴别诊断。
3 兽医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及对送检病料的要求
兽医实验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该屠宰场委托检疫的204份疑似感染丹毒杆菌的病料进行检测。首先对采集的病料加入PBS液进行研磨。我实验室使用的是经高压灭菌后的研钵,手术剪,镊子进行研磨工作。再次对研磨液提取DNA液。使用的是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购自美国赛默飞公司;采用磁珠法提取所需核酸,磁珠法相比传统的试剂盒离心柱膜法,特异性更强,提取的核酸浓度、纯度更高,耗时更短。最后使用目前国内较成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避免了繁琐的引物和探针的设计工作,利用荧光PCR技术对病原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此方法特异性强、高效、简便,对于临床样品大通量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结果:与宰后检疫的检出符合率达86.5%,其中淋巴结、肾脏的检出含菌量较高。说明使用该方法可实现高灵敏性和高速的优势结合,更高效率地扩增致病菌DNA,为猪丹毒的定性检测提供了更好的保证,并为进一步研究丹毒杆菌在各脏器中的分布提供依据,为实际检疫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有部分病料在宰后检疫中发现疑似猪丹毒但实验室并未检出丹毒杆菌的情况,可能与病料的采集不规范有关。另外虽在屠宰环节猪丹毒病猪眼观疹块型较多,但通过组织病原检测,疹块组织的含菌量并不是最高的。这对丹毒病料的采集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现场病料的采集工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兽医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所以采样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针对性地进行病料的采集。采集发生典型的症状部位。第二,注意采集病料的时间。最好在生猪屠宰或死亡后的6h之内采集。第三。采样必须无菌操作,避免外源性污染及样品的交叉污染[2]。第四,病料采集后做好标记并立即放置在冷冻冰箱或冷藏后送往兽医实验室保存,以防腐败变质。
4 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养殖户,第一,养殖户应建立规范的猪丹毒弱毒疫苗的免疫程序。猪丹毒活疫苗或含猪丹毒的二联、三联疫苗,免疫程序为:8周龄首免,2~4周后2免[3],免疫期可持续6个月。第二,若出现猪丹毒的急性爆发,应尽早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也可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或抗血清,都确有疗效。第三,猪舍及用具要保持干燥、洁净,定期消毒。加强对生猪的观察,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观察。
对于商贩,第一,到正规养殖场购买生猪,与养殖户建立良好长效沟通机制,从源头把好生猪质量关。第二,了解生猪进入定点屠宰场所需的证件,加强自身法律法规意识。
对于检疫人员,第一,掌握对猪丹毒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探究近年来猪丹毒的新型流行趋势,切断该病流入市场的传播途径。第二,深入病猪原产地的调查研究,加强与原产地检疫相关部门的良性沟通,共同维持生猪购买良好秩序。
对于当地政府部门,第一,做好猪丹毒疫情舆论工作,切实加强动物疫情防控部署工作,维稳当地治安管理秩序。第二,大力普及猪丹毒相关疫情的知识,宣传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动物疫病的法律法规。
[1]吴清明主编.兽医传染病[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370-373.
[2]张姣荣,管艳平.动物病料采集和送检要点[J].养殖与饲料,2013,(0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