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 创新能力路径的探究
2018-02-14王旭戴萧嫣
王旭 戴萧嫣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逐渐重视起来,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程不仅能锻炼身体,维持身心健康,还能在大学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具有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国家要求高校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一分力量。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2-0088-02
体育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必须参与的综合活动,能使大学生身体强健,提升大学生体育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身体素质不好学生,渴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考研同学压力较大,身体缺乏锻炼,这些现象告诉我们,高校学生需要更多的、更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体育锻炼中去,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同时,高校也要相应国家号召,在教学改革中,融入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要素,加强学生具有创新意识[1]。
一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在进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也同样需要改革发展。当今社会,主要的构成因素是人才、知识与技术,只有具有人才与技术,国家才能够不断发展,具有自己的竞争实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想要提升国家实力、储备人才,就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尤其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国对于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更高要求[2]。在大学课程中,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是体育教学,教师具有优秀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发展、学生对于体育产生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我国不断发展的教育水平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校,体育需要打破传统,找到教学新方法,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提供综合性人才。
二 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关文件中规定高校教育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要具有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3]。我国相关教育法律也对体育方面进行補充与要求,要求高校要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高校体育教学在改革方面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教学方式适当改变,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4]。体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能提升学生自身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高,我国想要具有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强大的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必要方式。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也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改变自身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二)我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我国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后,教学目标更高,对于高校来说,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目前,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也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能够适应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现阶段,高校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基本掌握,但是大学生实践水平较差,没有创新思维,从而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课程上,需要不断地创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我国的后备人才[5]。
(三)体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要求
现阶段,社会进步速度快,但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渐降低,这就要求高校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将体育的知识、动作、方法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体育教学中,想要对学生进行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增强体育锻炼,增加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能够在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想要有所突破,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内容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6]。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根据学生自身能力与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缺少健身及娱乐的项目,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较好的课程模式,不过由于资金不足或者其他原因,高校更多的是以竞技类体育课程为重点,而像轮滑、游泳这类娱乐项目并没有得到开展,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行开展。
第二,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变着高校体育教育,但是随着改革深入,教学面貌并没有本质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不是教师自己创新出来的,而是对于其他教师或以前教学水平的一种模仿。教师也没有考虑到这种模仿会对学生、社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所以,面对新阶段的教学改革,要将创新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同时体育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也应进行适当改变,从而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
四 高校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对体育教学观念进行转变
在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依然传统,教学观念没有显著提升,导致高校很多创新问题及创新需求没有得到根本落实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应该将传统教育模式的知识、理论基础与创新进行结合,将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调整,使其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从本质上改善体育教学结构,从而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教学不足,并能够进行解决与改进,这对课堂知识与创新的融合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只有将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根本改变,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领悟,探索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使学生更快地进行成长[7]。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不能仅立足于当前的知识与观点,还要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进行主动性创新,让学生在体育中体验乐趣,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对于知识能够具有强烈的探索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讲解主要内容后,让学生根据内容自行练习,学生结合内容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多加鼓励,使学生形成自信心,也能够更加直观具体的感受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学生看来,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同时,要保持自身思想的活跃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要具有信任,给予学生自行创造的空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有所了解,对学生的不足要加以引导,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大学阶段,学生的观念层次提升,能够对知识吸收与理解,只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与鼓励,使其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这会使学生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认知,对于困难具有挑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8]。
(三)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还有对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自身创造力。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观察力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对社会进行认知与感知,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
(四)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与方法要进行合理规划,使学生能够在其中体验体育课程带来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题,结合学生共有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创新知识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应该相互沟通交流,从而便于对课堂内容的调整与总结,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教师在结合教材开展活动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课程中加入大量实践的元素,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入相应的文化渗透,使学生了解体育中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形成运动精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在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形成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体系。
总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各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与改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问题及途径进行分析,从而使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责任编辑:姜海晶)
参考文献
[1]卢吉.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2):69-70.
[2]石磊.高校體育精神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9):220-221.
[3]路洋.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性研究——基于大学生体质监控的视角[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8):171-172,+168.
[4]崔文轩.基于信息化下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5):99-100.
[5]佟岩.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创新教学的体现[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5):184.
[6]张勇.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4):62-63.
[7]朱哲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8):106+108.
[8]张明德.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