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通论》与自觉性的思维方式

2018-02-14杨淑静

行政与法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黑格尔哲学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哲学通论课已成为各高校人文通识类基础课程。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一书探讨了哲学通论课在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自觉性思维方式过程中所开辟的独特的理论道路及其发挥的真实的理论作用。以黑格尔关于哲学的比喻开篇的《哲学通论》从理论思维、人的存在、时代精神三个层面推进了哲学思维的自觉性,其不仅深度耕犁了哲学基本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哲学的真实含义,也为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自觉性的思维方式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 键 词:改革开放;哲学通论;自觉性的思维方式;高校哲学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12-0019-07

收稿日期:2018-10-29

作者简介:杨淑静(1980—),女,辽宁朝阳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巴黎手稿》与《资本论》的辩证法思想比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B18。

改革开放40年来,在高校人文通识课程建设中,哲学通论课的设置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哲学通论课从思维的自觉、人存在的自觉、时代的自觉三个方面引导和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一书借助于黑格尔关于哲学的比喻,从思维方式、世界图景以及价值规范等方面展现了自觉性思维方式的理论面相。

一、思维方式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就是解放思想,而思想解放的广度和深度则直接取决于思维方式的转换。孙正聿教授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参照系,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哲学,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哲学作为普及人文修养的教育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为一点,即哲学研究者们开始追问哲学本身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研究强化了应有的问题意识,哲学教育也不再停留于以往对知识体系单纯的追求,而是更加注重反思并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从而在深层次上发挥理论本应有的规范和引导的力量。以黑格尔的比喻开篇的《哲学通论》在自觉性的意义上强调了何谓反思性的思维方式。

黑格尔“消化与生理学”的比喻妙在打破了人们惯有的关于逻辑学的认知,即逻辑学不是教人思维的,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即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思维自身的运动逻辑,不仅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全部知识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思维自身的运动展现的是思想对自身运动的逻辑自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格尔才一直坚定地认为,哲学作为研究真理的科学是理念自身自觉的运动和发展。

要深入研究思维运动的逻辑,必须回到“哲学基本问题”,这也是贯穿《哲学通论》的一条主线。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一言以蔽之,作为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了思维运动的永恒的逻辑内容。其包含着两个层次的理论内容:第一个层次形成知识或意见,第二个层次形成真理性的认识。这两个层次所理解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完全不同。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一语道破了思维运动逻辑的第一个层面的真实含义,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是一切知识得以可能的前提。“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一个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2]在诸多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中,经验常识和科学的基础是思维运动逻辑的第一个层面提供的,即以承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为前提。正是如此,经验常识和科学才能获得确定性的知识,并固定为知识体系。换言之,在常识认识和科学认识中,作为认识形式的思维和作为认识内容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且不可变异。深究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个不得不回应的理论症结,即如何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承诺中找寻理论思维的自觉性。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破解了从经验常识和科学出发去把握世界的内在的理论难题。常识和科学形成知识的前提是高度承诺了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最直观的方式,也是学生进行哲学思考的入手点。常识展现的是思维逻辑的“自明性”,同样,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其形成知识的前提与常识是同出一辙的,即科学不仅承诺了思维逻辑的“自明性”,同时也集中地表达了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性。“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的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也就是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3]也就是说,常识和科学将思维运动的逻辑作为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认识前提而先天接受下来,哲学则恰恰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是对常识和科学的超越。哲学不仅自觉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对常识和科学所承诺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进行了前提性的批判。

超越常识和科学的关键在于从思维方式自觉的意义上重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近代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而且是直到近代认识论才得以被澄清的问题。近代以前的本体论直观的哲学只是将外在的客观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其所反映的世界中虽有了思维的成分,但由于还没有达到对思维的自觉,所以,思维还只是自明的前概念。由此看来,素朴实在论直观的思维方式在将存在作为逻辑先在的范畴的同时,离开了思维的视域,从而直接地断言存在本身,并把这种存在作为本体或万物的本源,以此去解释全部的经验世界以及有关经验世界的全部的知识。到了认识论哲学阶段,思维不淳朴了(黑格尔语),不淳朴的思维自觉到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不再单纯地研究外部的存在,而是转而关注思维本身,并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这种视域转换直接将素朴的实在论推进到了认识论,即哲学不再單纯地研究外部客观存在,而是将在研究外部存在过程中的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作为研究的根本问题。思维概念自身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规定性,此时,哲学才真正出现了。在黑格尔看来,哲学获得真正的理论形式,在于自觉到了思维的本性,并在思维中自由地把握自己和自然,从而思考和理解合理性的现实,也即普遍性的存在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说,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原则并不是淳朴的思维,而是将思维与存在所形成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非常认同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提出:“这个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4]思维不仅能切中实在,同时还能以理论的方式把握实在、表征实在,这不仅是近代认识论哲学取得的最显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构成了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对这些哲学问题的回答直接关涉着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理论思维的哲学自觉不仅是思维运动逻辑自身的理论内容,同时也是思维运动逻辑的理论自觉,它为空洞的条文和现成的说教注入了思想的血液,将哲学教育从讲坛哲学直接推进到论坛哲学,这是思想的解放,也是解放的思想。

二、世界图景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为现代人类社会描绘了新的画卷。如何认识历史并走向世界历史的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论自觉,即世界图景的自觉性。

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把世界观理解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的症结在于把主体的人排除在世界之外。当学生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入手对世界观进行重新的思考和理解时便会发现,世界观的核心在于人,即人被抛入世界,人在世上、人在途中,人的目光才构成了世界观的真实含义。否则,世界观只是观世界。思维方式的自觉性的确立根源于世界图景的自觉性的塑造。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中最具有根基性意义的是“同一句格言”的比喻,“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5]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老人和小孩虽言说的是同一句格言,但含义却是完全不同的。《哲学通论》之所以高度赞誉黑格尔关于哲学的这个比喻,意在强调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而之所以说黑格尔的这一比喻是根基性的,原因就在于其表达了哲学真实的理论旨趣,即哲学是关乎人的存在的。正如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所言:“黑格尔的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缜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与发展,而且是蕴含着及其深刻的生活体验。”[6]这种生活体验不是简单的感知和体悟,而是人获得的关于自身存在的自觉性。诚如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所讲的“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有过相通的判断:“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成为大写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某种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以及能尊重自己并能自视能配得上高尚的人是获得存在自觉的人。孙正聿教授也曾经多次指出,如果让他给哲学下一个定义的话,他愿意用这样的一句话,即“哲学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关于人自身存在的自觉。哲学是使人崇高起来的“意义普照光”。“哲学的‘爱智,无论是对自然的‘惊讶,还是认识人自己,都不仅仅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关切,对生活境界的陶冶”。[7]哲学教育就是要在体悟哲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形成一种奋发进取而又睿智通达的生活态度,“为学与做人,其道一也”。

按其本质来说,教育具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广义的教育就是哲学教育,或者说首先应该是哲学教育,即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教育。蔡元培在提交给巴拿马万国教育会议的论文《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明确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8]循此理想,其在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的任职演说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由此可见,养成健全人格,是蔡元培持之以恒的教育主张。健全人格的前提就是人性的自觉,这是教育的宗旨。哲学作为普及的人文修养教育,它创造的是一种“有我”的哲学,即哲学绝不是一种冷冰冰的“无我”的学问,哲学教育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外在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学以成人为己任的大学问、真教育。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反复强调,人不同于动物的关键点在于,人已不再是动物的感觉的本性,而是崇高的精神的本性,人的崇高的精神本性昭示着人有着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不仅来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自觉性。《哲学通论》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关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即人的存在的自觉性。

要想获得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自觉,首先必须阐释人的存在以及所展现出来的理论样态,这构成了《哲学通论》理解关于人的存在自觉性的第一个方面。毋庸置疑,人是矛盾性的、实践性的存在,但这一点并无法解释人能获得关于存在的自觉。《哲学通论》之所以能使人获得存在的自觉,原因就在于人能自觉到自己是矛盾性、实践性的存在。从直接的意义上来说,矛盾处在一种为我关系中,“‘矛盾对于世界是什么来说,并不是作为‘矛盾而存在的。惟有認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作为‘我而存在的人类——才能自觉到人和世界以及二者之间的无限丰富的‘关系和‘矛盾”。[9]人是矛盾性的存在,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是直接性、外在性的存在,这是人的存在的自然性,它遵循的是时间形而上学的逻辑;另一方面,人是内在的矛盾性的存在,这是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性,它遵循的是历史形而上学的逻辑。存在的双重性要求在把握人的存在样态的时候,既要避免陷入外在存在的直观性,同时又要在意识(黑格尔说的“普遍精神”)层面上把握存在,这便依赖于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不仅包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矛盾的反思,同时还包括在这种反思中所展开的理性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等的关系。那么,人为什么能在反观自身的同时还能在思维自觉的意义上把握自身的存在呢?马克思认为,这根源于人是实践性的存在,“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在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0]

在此基础上,《哲学通论》从第二个方面展开了关于人的存在的自觉性,这便是主体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对象意识。将自我意识理解为对象意识,只能获得关于存在的理解。传统旧唯物主义由于客体性原则和直观性形式,只能获得关于存在的对象意识,而永远无法达到理解并把握人的感性活动的层面。那么,如何克服对象意识的直观性,将对象意识变为自我意识,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认为:“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是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意识作为意识的对象,寻求和反思这些对象意识及其所意识到的对象对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11]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通论》不仅推进了黑格尔的认识论辩证法,同时也推进了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自我意识作为意义的存在的自觉,超越了作为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合流的绝对理念,同时也推进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将以自我意识为根基的历史作为解释原则变革了旧的唯物主义。换言之,馬克思不仅不同于费尔巴哈,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哲学作为新世纪观昭示的是意义的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新样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通论》将自我意识的实质内容定位为对人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自我意识,它不仅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包括社会的自我意识。

作为对人的存在的理论自觉的哲学,其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人能反观自身并能把握自身,而在于人能获得关于自身存在的理论自觉,即获得关于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自我意识和意义的社会意识。这是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人性的自觉,也是启蒙理性时代以来最显著的理论进步。

三、价值规范的自觉性

哲学最根本的理论使命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确立一种根据、标准和尺度。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便需要将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价值规范统一起来以思考社会问题。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便能说服人,而《哲学通论》正以“有理”“讲理”的理论魅力实现了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三位一体。

在讲到哲学史进展的时候,黑格尔提出哲学研究中的另外两个比喻,即“厮杀的战场”和“花朵花蕾和果实”。“全部哲学史就成了一个战场,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12]不仅如此,哲学史的更迭还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13]虽然黑格尔的原意强调的是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以及哲学理念的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扬弃,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的理论自觉。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指出的:“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14]

《哲学通论》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第一节“哲学基本问题”,这是因为,哲学基本问题决定着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自觉性。在《哲学通论》一书中,孙正聿教授区分了两个层次的思想内容,即构成思想和反思思想,构成思想是对思想内容的反思,反思思想是对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反思是哲学的致思取向,是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的前提批判。那么,当把哲学意义上的反思理解为思想的前提批判的时候,其理论内涵是什么?其理论旨趣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认真理解《哲学通论》中所提出的“思想的前提批判,既是哲学反思的实质性的内容,又是哲学的艰巨使命。”[15]只有在哲学理论使命的意义上,即思想的时代自觉的意义上理解思想的前提批判,才能真正觉察到哲学作为反思思维方式的真实的理论含义。毋庸讳言,哲学的使命就是用思想去把握时代,从而表征、塑造并引导时代精神。

为什么说思想的前提批判指向的是时代精神的理论自觉呢?这是由思想前提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的前提作为思想的逻辑起点,“它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也规范着人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1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的前提批判是对时代的标准和选择的自觉,从而揭示出隐匿在思想中的时代精神,并以理论的方式表征时代精神,达到对时代精神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对人的存在的自觉就是对时代的自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不是某种变动不居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是特定时代的人类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自我意识。时代精神就是每个时代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理念。美国导师哲学家丛书系列曾对不同时代的哲学理念做出这样的概括,中世纪为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为冒险的时代,17世纪为理性的时代,18世纪为启蒙的时代,19世纪为思想体系的时代,20世纪为分析的时代。这种概括便是从哲学理念变革的意义上彰显时代精神,其关于时代精神的追问和理解不仅会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文明史变迁,而且会使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类未来文明形态的走向。不仅如此,这种对时代精神的概括还引发了一个最根本性的追问:我们时代的哲学理念是什么?它如何表征自己的时代精神并能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对此问题,马克思有过自己独特的理论判断,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对时代性的哲学理念的思考内蕴着时代性的理论自觉,它集中体现了时代性的哲学使命。

时代精神的自觉反思不仅来源于思想的前提批判,同时也得益于思想前提的自我批判。人类思维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导致时代的哲学理念也陷入了最高的权威性和内在的否定性的矛盾中,这必然要求思想前提的自我批判。对此,哲学家石里克曾作过精彩论证:“所有的大哲学家都相信,随着他们自己的体系的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时代已经到来,至少,他们已发现了最终真理。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哲学家几乎不能成就任何事情……他们全都坚信,他们有能力结束哲学的混乱,开辟某种全新的东西,它终将提高哲学思想的价值”。[17]思想的前提批判内蕴着思想前提的自我批判。《哲学通论》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做的工作阐释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以及前提的自我批判。当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18]时,其不仅对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哲学理念进行了前提批判,同时也从对哲学的历史任务的分析和理解中揭示出了人的历史形态的文化指向和文明内涵。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其不仅实现了理论思维方式的跃迁,同时作为意义的普照光,也是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哲学通论》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哲学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其课程的理论使命在于以对思维方式、世界图景以及价值规范的自觉为前提,为当代大学生和高校人文通识课程的建设以及人类的未来展现了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

【參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哲学古典哲学的终结[M].人民出版社,1965.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2012.564.

[3][6][9][11][15][16]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92-93,18,189,205,175,175.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哲学古典哲学的终结[M].人民出版社,1965.16.

[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423.

[7]孙正聿哲学文集(第九卷)[C].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88.

[8]蔡元培教育论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5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人民出版社,2009.161.

[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1.23.

[1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2.

[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09.12.

[17]石里克.哲学的未来[J].哲学译从,1990,(06).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2009.4.

(责任编辑: 刘 丹)

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y and Conscious Thinking Mode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f General Philosoph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40 Years

Yang Shujing

Abstract:Reform and opening up 40th anniversary,the general philosoph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general humanitie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is background,it is urgent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form to rethink the significance of general philosophy education.This paper takes professor sun zhengyu's 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y as the text to explore the unique theoretical path and the real theoretical role of the general philosophy education course in cultivating and shaping the self-conscious thinking mod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The 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y, which begins with Hegel's metaphor of philosophy,has its unique significance.Hegel's seven metaphors showe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philosophical theoretical promote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from three aspects:thinking mode,human existence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In this sense,self-consciousness not only deeply cultivates the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but also make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true meaning of philosophy.On the other hand,i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and shaping the self-consciousness thinking mod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as well as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world view and values.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y;conscious way of thinking;general philosoph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