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堂教学“媒介引导”的有效性研究

2018-02-14孔敏亚

体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有效性

孔敏亚

摘  要:本文以“篮球体前变向运球”为课例,从教师“媒介引导”和学生“运动体验”两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分析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媒介引导完成教学活动或者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况,通过归因分析,提出教学建议,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媒介引导;有效性;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11-0047-0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建议”中指出“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练,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必须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状况,引导学生进行完整、有结构、系统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

针对一节课而言,教师的“引导行为”与学生的“体验行为”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教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预设和生成课堂的关键。本文从教师媒介引导的角度实施课堂观察,探究媒介引导的有效性。本文的课堂观察量表是考量教师实施媒介的操作工具,鉴于对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我们在观察量表的设计时,选择了不同的学生个体为观察对象,将教师的媒介引导与学生的体验行为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用的媒介与使用场合,分析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媒介完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况。最后通过归因分析影响学生技能学习的相关因素,提出教学建议,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帮助。

一、媒介引导的概念

媒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体育教学媒介是教师教学生时传递信息的中介物,指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借助器械等组织学生体验,让学生通过真切的身体感受,建立正确的动作。

二、“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学中媒介引导的要素

根据高运老师的教学设计,这是一节以教师引导为主的篮球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媒介引导、分组体验为主的方式实施教学。针对教师的引导是否有效,课堂中,我们选择观察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用的媒介类别与使用场合,分析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媒介完成教学活动或者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况。根据高运老师选择的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内容特点,设计了《“引导体验型”课堂教师“媒介引导”观察量表》并记录(表1)。

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学中媒介引导的结果分析

(一)教师教学引导媒介使用的类别和场合

1.媒介使用类别(表2)

教师整堂课使用了6种媒介:其中A1“教师示范”使用了8次,占所用媒介的23.5%。准备部分教师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形式(2次)展开教学,目的让学生边看边听边练,提高学生的练习次数。基本部分:教师共示范6次,其中第一类示范是连续性示范,出现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障碍环节,纠错示范、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看似承上启下,但学生不明确目标;第二类示范是在小组中针对个别学生的示范,整堂课仅有一次,太少;第三类示范是讲解动作要领或纠正错误的集体示范。多次集体状态下的示范对学生技术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对学生技术的学会还需要考虑示范的面和示范的时机。

A2“学生示范”整堂课只采用1次,使用的目的为了展示小组学习的效果,从参与的人数上看(每组一位同学),教师只是为了小结该环节学生的练习情况。

B1“图纸”使用4次,本课教师使用了3种不同的图解,第一种是说明练习方式的图解,第二种是动作与重难点的图解,第三种是归纳动作要领的文字说明,三种图解按递进性设计。但教学中安排在小组讨论中去探究,其实简单的方法用图解去探究,实在是浪费时间。

器械B2“障碍物”媒介运用了6次,占所用媒介的17.7%。障碍物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变向,但每组的障碍物只设置了3个,数量太少,学生还没真正体验到就结束了。

在帮助媒介的运用上:教师C1“语言提示”出现了14次,占所用媒介的41.2%,说明新授课教师习惯使用讲解引导教学;C2“行为帮助”只在准备部分抓尾巴游戏中出现了1次,没有做到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有效帮助。

2.媒介使用场合(表3)

教师的6种媒介有15次是在学生集体状态下使用,其中集体练习中使用了6次(占37.5%),集体静止时使用了9次(占56.2%),媒介在B“个别场合”使用1次(占6.3%),在环节5最后一次体验中辅导了一個学生。虽然媒介引导是新授课的特征,但从集体的两种状态的比值及其他使用场合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媒介引导占用了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学生缺少体验,不利于掌握变向运球技术。

(二)学生学习的体验行为(表4)

从观察结果看,基本部分教师分了6个环节,1和2环节采用集体练习的方式,但是练习的次数很随意。其余4个环节运用了障碍物体验行进间变向运球,均采用分组练习的形式,但每个环节每个学生都只体验了1次,说明教师在媒介的引导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次数严重不足。

(三)基本部分教师媒介使用情况与学生练习次数(表5)

环节1复习原地左右换手运球:教师在球性练习结束时,在学生集体练习的状体下,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指挥学生集体复习原地运球,每位同学体验30次;然后教师在学生集体静止的状态下出示错误示范,并分析如何让球变向。让学生集体再练习20次。该环节学生的练习次数一会儿多一会儿少,没有规律和节奏,说明教师是随意布置的。

环节2新授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教师在学生集体练习的状态下,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集体向前体验10次,讲得多,练得少。

环节3设障碍变向换手运球:该环节分了4步,教师用了4种媒介,其中A1“教师示范”1次、B1“图纸媒介”1次、B2“障碍物”3次、C1“语言提示”4次,媒介2次是在学生集体练习的状态下,2次是在学生“集体静止”的状态下使用。学生分4组练习,每位学生体验了2次有障碍物的变向换手运球。该环节教师设计了多种媒介,学生也主动参与放置障碍物,并主动参与练习,但从单个学生仅仅练习2次的数量上可以看出,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媒介引导上,说明示范出现的时机有问题,讲解的语言过多。

环节4通过图解了解动作:教师采用“动作要领与方法”的图解结合语言提示,让学生在集体静止的状态下分4组探究,以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动作的了解。该环节花了3分钟探究,且没有出现练习。

环节5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障碍:该环节分了4个步骤,教师用了5种媒介,其中A1“教师示范”2次、A2“学生示范”1次;B1“图纸”1次、B2“障碍物”2次;C1“语言提示”2次。其中1次教师示范是在分组练习纠正个别学生错误时出现,其余媒介都是在学生集体静止的状态下使用。学生分4组练习,每位学生总共体验了4次有障碍物的变向换手运球。该环节貌似学生练习的次数变多了,但分解到每个步骤,学生的练习还是只有1次,从使用媒介的数量与所花的时间来匹配学生的练习,还是远远不成正比。

环节6游戏:运球接力部分,教师采用B1“图纸”、B2“障碍物”、C1“语言提示”来巩固拓展技能,学生分4组集体游戏一次。设计思路是巧妙的,但教师的语言没有突出靠技能来发挥全组的水平,造成花了较多的时间组织游戏,学生却只尝试到1次。

四、“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学中媒介引导的效应

本课例选用媒介类别与使用场合、练习方式与练习次数指标来设计“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观察量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下选用恰当媒介,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引导。通过观察,建议教师在基本部分解决重点环节,示范与讲解上要分主次,不要出现连续多次集体静止中的示范和讲解,造成既浪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又没听懂。基本部分环节3设障碍变向换手运球,第一步分发练习示意图,相互讨论换成C1语言提示,把探究的时间用于分组体验。环节4通过图解了解动作,要领图解建议设计成口诀,小组探究改成师生共读口诀要领,并采用C1语言提示分解動作集体练习。

设计的练习方式有待改进,4组的练习完全可以设置成8组甚至两两一组的练习,学生在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更多的参与体验。在障碍物的设置上要增加数量(每组5个),并控制好间距,采用巡回双程练习,这样可以提高一倍的练习次数。

媒介最大的特点是使教师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有明确性。“媒介引导”是辅助、支架,“学生体验”是目的,是形成运动性认知的通道。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崔允漷,沈毅,吴江林,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胜江.合理使用量表,提高体育看评课效果[J].中国学校体育,2016(4).

[4]沈菁,刘培龙.小学生滚翻类技能“引导体验型”课型课堂观察研究[J].江阴教育,2015(5).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