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等待:让学习真实发生
2018-02-14何晓波
何晓波
课堂教学,是等待的艺术。教学等待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任务进度和学情需要而选择的有意义的教学舒缓或中断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教学等待的原初思想。教学等待体现了从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教学立场转换的实践诉求,从知识本位到智慧生成教学方式转换的内在需求,从单向交往到异向交往教学结构变化的现实要求。今天我们面对强势的效率至上的现实教学语境,更需要探索实践教学等待的具体路径,以谋求学校课堂教学生态的实质性改善。
一、优化教学问题,在动态中把握预设与生成
教学活动既有预设性又有生成性,高品质的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在教学等待语境,预设不仅包含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方法、过程、组织方式等元素,还需要对等待内容、等待方式以及时间节点等进行缜密思考。而教学情境总会生成新的需要等待的目标(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思维的、情感的),如何因势利导地利用新的生成点组织、改变或者丰富原有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等待实践的一大难题。而科学提问则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策略。
要做到科学提问,充分发挥教学问题的组织功能,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化选择。一是预备一定数量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在备选问题中提炼出1~3个主问题、3~5个子问题,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链。二是注意问题的思维层次性,合理设置指向识记、领会、分析、运用、归纳、评价等不同思维层级的问题类型。三是关注学生认知特点,问题链要体现知识的结构性、认知的层次性、思维的生长性、能力的发展性,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进阶。四是表意清楚,问题的表述清晰易懂,不至于产生歧义。
通过问题优选,一是在教学设计层面将“教师主导型”的“满堂问”屏蔽掉,杜绝了教学问题在投放时的多、乱、散、浅通病,为学生留下足够的学习空间;二是从学生认知需求出发,寻找最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真问题,提高问题的精准度;三是在教学中优选并运用生成性问题组织教学,增进教学的丰富性、变化性与发展性。
二、做好时间管理,放大学生专注学习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主动、积极地弱化教学控制行为,通过“教学舒缓或者中断行为”,放大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学生关注并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所用的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学生用于完成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并且获得较高水平的成功体验的专注时间)”,可以增加学生思考时间,增长学生智慧。但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被不合理地浪费了,要使教学等待价值最大化,教师就需要做好时间管理,在时间的规划与运用上作出合理决策。
首先,教师要从课堂时间的确定性出发,思考单位教学时间的整体性、可分性与连贯性。作为一个单位教学时间的完整形态,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确定的,这是整体性。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学情需要,对40分钟进行分割,如一节课有四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就相应的有四个大致划分的时间区间,每一个时间区间都有自己的特定任务,这是可分性。充分考虑到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认知活动的连续性特点,所分割的时间区间在结构上、逻辑上呈现应和态势和自然流畅的脉络,这是连贯性。
其次,教师在时间管理上要做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教师对所分割的教学时间以及时间区间内的教学任务不宜作主观随意的改变,但课堂教学是情境化的,常常又需要对时间作出合理的调整。合理统筹后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再是随意的或者机械的,而是流畅的、灵活的,突显出育人价值。
三、合理使用“支架”,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支架”(即学习帮助),把学习的管理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一旦获得这种技能,他们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要让教学等待成为具有意义的教学行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延伸学习的长度,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以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展示性学习为主干元素的课堂学习框架就是这样的学习支架之一。三者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框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对课堂的专横占有,从而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等待的时间。
作业(包括广义与狭义的形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支架。作业是重要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效果反馈方式,使用得当也能够成为教学等待的利器。在课堂上,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作业,不仅能够降低教师的时间占用率,也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帮助教师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作业层次的丰富性、作业评价反馈的多路径(如线上线下的及时反馈、自媒体的运用等),能够突出教学等待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意义。
四、营造真实环境,实现有效教学交往
教学情境是人与人、人与知识世界的交往状态。这些交往状态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正如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所看到的虚假提问、虚假合作、虚假讨论那样。教学等待要发生意义,必须有一个适宜发生教学等待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真实的教学环境。真实的教学环境具有情感真诚、认知真实、行为率性的基本特点。情感真诚,即师生之间能够超越世俗的物质羁绊,相互面对的是一份师生情谊;认知真实,即师生在教学中不弄虚作假,让认知真实发生;行为率性,即师生在拟社会化情境交往中,坚持本色,不掩饰。这样的“真环境”为学生身心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如何才能够营造这样一个适宜学生生长的“真环境”?首先,教师要以“真语言”为媒介营造“真环境”。即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在此基础上以朴实的语言真诚对话,回到事實本身。其次,教师要调节教学节奏,在倾听和对话中动态建构民主、平等、和谐、友善的主体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节奏的调节,舒缓教学节律,把握课堂情绪,引导课堂在自然状态下呈现思维的进阶、情感的升华,为“真环境”的营造助力。
参考文献:
[1]徐超富. 转识成智: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2]李德全, 杨正强. 论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3]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李素敏, 纪德奎, 成莉霞. 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基本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