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手”互联网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①

2018-02-14李琼

中小学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牵手国学中华

李琼

“亲爱的同学,你闻到沁人心脾的‘国学浓香了吗?请跟随文文和明明,打开《中华经典国学》,利用手机或Ipad扫描二维码,观看形象直观的‘微视频,聆听声情并茂的‘微朗读,诵读历史悠久的中华经典,遨游博大精深的国学海洋,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与圣贤为友、与经典相约……”这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开发的区本特色课程“中华经典国学”中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读。

经典国学教育是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各地各学校在推进经典国学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2014年,包河区教研室发放了2.1万份问卷,在全区两万多名小学生和家长中开展调研,发现在经典国学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三多”现象,即学校零星的碎片化的经典国学教育居多;重国学知识讲授、轻国学精神涵咏的居多;学校选用的经典国学教材质量不高的居多。为此,包河区教研室组织优秀语文教师,借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历时一年半,研发出版了区本特色教材《中华经典国学》,并以此为依托,在全区扎实深入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融入互联网,让课程内容鲜活起来

1. 精品入教材,体现适切性

《中华经典国学》教材小学版共六册,每册6~8个单元,每单元有“情境导读”“国学飘香”“诗词诵读”“文化漫谈”四个板块。其中,“情境导读”由卡通人物文文和明明以生动的情境对话引入,或自然地引出单元中心内容,或分享学习心得,或简介相关人物,或激发诵读欲望和兴趣……“国学飘香”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核心,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编排顺序,精选了《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等优秀典籍中适合不同年级孩子诵读的内容,让小学生在诵读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诗词诵读”中,一、二年级选择的多为朗朗上口的状物写景类诗词,同时链接了与所选诗词紧密联系的有趣故事或知识讲堂。三、四年级按照朝代顺序,先后选编了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作品。五、六年级按托物言志、山水田园、送别和边塞等类别精挑细选了60首古诗词,还选了几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为小学生步入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文化漫谈”包括节气节日、书画音乐、中医保健、地方建筑等民族文化。如三年级学习“中医与儿童保健”主题,五年级学习“中国瓷器文化”主题;六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中国茶文化和徽州文化的学习,初步认识徽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植入二维码,凸显趣味性

在课程研发期间,我们遴选了部分诵读水平较高的专家、教师和小学生,将一段段经典古诗文演绎成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吟诵或吟唱等音频作品,并将其转化成二维码,编入教材。此外,我们还邀请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其中,将一个个有趣的经典国学故事,融入游戏和漫画元素,制作成一个个漫画故事,然后利用包河区教科研网络平台生成二维码,植入课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或Ipad扫描二维码,听读欣赏、跟读习诵,观看“微视频”,聆听“微朗读”,吟咏经典国学。“互联网+”的融入,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促进了亲子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对接云平台,让教与学灵活起来

1. 纳入课程表,保证科学有序实施

作为包河区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中华经典国学”被区内各小学纳入课程计划,并且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晨诵、午读、诵读社团和德育活动,分学期落实课程内容。在推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除准确把握典范性、时代性、启蒙性、丰富性、浸润性、开放性等课程编排特征外,还需要遵循以下五个教与学原则。一是模糊性原则,即学生在诵读中不求甚解,学校只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能够积累一定的经典篇章即可;二是差异性原则,学校整体推进,分层要求,允许学生个体间在学习内容和进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三是自主性原则,学生分学期自主完成规定习诵任务,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主动诵读积累更多的经典古诗文;四是激励性原则,要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喜爱经典;五是循序渐进原则,诵读内容由浅入深,篇幅由短而长,选文由耳熟能详的篇章到有一定深度的篇章。在实施过程中,各学校注重充分利用区域网络研修平台和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诵读吟咏中体验情感、涵养品格,由此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2. 名师网络“面对面”,开拓教学新模式

每年寒暑假、每周双休日白天和平时的晚上,包河区小学语文名师团队都会利用互联网服务云平台,开设名师面对面“国学讲堂”,开启“中华经典国学”网络公益课程,这种教育新模式也成为包河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区所有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作息时间,自主选择国学课程,随时随地用电脑或者手机登录账号,参与网上在线研习。

名师们在进行网络授课时,主要采用“四化”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是诵读化—以朗读背诵为主,理解为辅,尤其提倡素读和悟读,素读即本色地读、纯粹地读、不求甚解地读,悟读即有感悟地读、用心地读、边读边思考。二是情境化—如配上优美的古典音乐、画面,融入微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三是故事化—抓住小学生的天性,引入有趣的国学故事,帮助学生领悟诗文哲理。四是生活化—把国学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国学讲堂”在线学习的小学生人数不受限制,也不会卡机,师生互动交流充分、顺畅,评价及时,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也感觉学得轻松、有趣。许多学生在互动中留言道:“国学讲堂太有意思了,听得我连饭都来不及吃了……”还有的感慨:“太有趣了”“真没想到,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国学讲堂”在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三、精心做活动,让“获得”真实起来

1. 过程性评价重积累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二年级教师充分利用每课评价表中“我会读”“我会背”“我会……”的自我评价方式,引导小学生自觉诵读、自觉积累、自觉思考;三至六年级,每一课不仅有自评,还有同伴互评、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主要从会读、会背、会用三个层级进行评价。教师还可创造性地实施每日一诵、诗词过关手册、诵读存折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学校还将“中华经典国学”纳入每学期的语文口语绿色评价中,采用“网络档案云分析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 “诗词大会”展素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伴随着音乐,“小木兰”诵着《木兰辞》,率领“千军万马”走上舞台……这是2016年包河区诗词大会的一个特写镜头。自2012年以来,包河区坚持开展“书香包河”师生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诗词大会)。每年在各校广泛开展诵读活动的基础上,分学生组和教师组进行区级比赛。比赛中,每支队伍先进行自选篇目的诵读表演,再现场抽取必答题展示。在诵读表演环节,选手们以表演朗诵、配乐朗诵、情境朗诵、舞台短剧等多种形式,深情演繹了远至先秦、近至现当代的几百首诗词曲赋。这一活动如今已成为包河区学校重要的文化活动品牌。

3. 丰富活动促巩固

我们倡导教师采取课堂指导+活动促进的方式,即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加深学生记忆,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如通过“经典诵读擂台赛”“班级故事会”“我是讲述小达人”“我来配音”,以及“国学经典”诗文朗诵、经典诵读展演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熟悉和掌握;充分利用“中华吟诵网”“古诗文网”,以及“中华经典国学”区域网络研修平台和“微学堂”等,引导学生吟咏、诵读经典国学。教师还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学校和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吟诵感悟、实践体验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包河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整体推进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号:13292145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牵手国学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