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8-02-14李修建
李修建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六分场畜牧站,黑龙江 双鸭山 155620)
1 流行病学
生活史。蜱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其中蜱总科又分成三科,分别是软蜱科、硬蜱科及纳蜱科。绵羊和山羊主要感染的蜱是硬蜱,尤其是羔羊和青年羊的易感性较高。蜱的发育分成四个阶段,即卵、幼虫、若虫以及成虫。成虫在宿主体表吸血后进行交配,接着落到地面,爬行至畜舍、树根、草根等处,并在这些表层缝隙中开始产卵。雌蜱产卵结束后就会立即死亡,而雄蜱一生能够进行几次交配。卵呈椭圆形或者球形,当条件适宜时一般经过2~4周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在1~4周之后发生蜕皮发育成为若虫,若虫就会寄生于宿主体表吸血,然后落地继续发育,1~4周后发生蜕皮而变为成虫。硬蜱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通常需要经历2个月至3年不等时间。硬蜱主要在白天吸取宿主血液,整个生活周期通常会需要1~4个宿主。
寄生方式。蜱具有灵敏的嗅觉,对动物的汗臭味以及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在距离宿主十几米时就能够有所感知,此时就开始做好准备,随时活动,只要接触宿主就会附着在体表。如在森林地带生存的全沟硬蜱,成虫在寻找宿主时通常会在小路两旁的灌木枝叶的顶端以及草尖等候,待宿主经过并与其接触时就会爬附于宿主体表;在荒漠地带栖息的亚东璃眼蜱,通常在地面活动,其会主动寻找宿主;在牲畜圈舍栖息的蜱种,通常在地面或者爬于木柱、墙壁上寻找宿主。
流行特点。该病可广泛传播,动物非常容易感染,主要是羔羊、绵羊以及青年羊发病率较高。该病通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尤其是家畜圈舍、森林、草原以及丘陵山坡容易发生。成年蜱通常在每年2~11月活动,其中7~9月较为活跃,羊非常容易在采食过程中感染蜱。该病往往呈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病羊耳朵、眼皮、嘴部以及前后肢内侧等部位通常都寄生有不同大小的虫体,影响机体采食、休息。病羊皮肤会出现局部损伤,组织发生水肿、出血,并导致皮肤肥厚、皮炎以及溃疡等。症状严重时,病羊机体明显消瘦,生产力降低,会表现出神经症状以及麻痹,最终发生死亡。
3 防治措施
畜体灭蜱。消灭病羊体表上寄生的蜱,可采取人工捕捉,或者在寄生部位涂抹凡士林、煤油等油类物质,待虫体窒息后立即拔除。拔出蜱时,要注意使蜱体垂直于机体皮肤向上拔出,避免蜱的口器断落于宿主皮内而造成局部发炎,之后立即将蜱杀死。另外,也可使用下述药物进行灭蜱,即将1%敌百虫、0.1%辛硫磷、畜禽灭害灵、溴氢菊酯、双甲脒、除癞灵(辛硫磷浇泼剂)等药液喷洒于病羊体表,也用其进行洗刷或者药浴;也可口服或者皮下注射适量的阿维菌素(虫克星)、伊维菌素粉剂、针剂,间隔7~10天再口服或者注射1次。如果蜱已经钻入病羊的耳朵孔内,可采取民间疗法进行治疗,即向耳朵孔内滴入一点香油,即可使虫体自行爬出或者死亡后自行掉出。注意以上药物必须交替使用,避免蜱形成耐药性。需要注意的是,病羊体表进行药浴杀蜱时,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相应浓度的药液,避免机体发生中毒;不管采取涂擦药物还是药浴,都要先对少数弱羊进行试验;如果对整群羊采取体表杀蜱,要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羊存在外伤时不允许进行体表杀蜱。
环境灭蜱。对牧区进行灭蜱,尤其是夏季有大量硬蜱的放牧区,可喷洒1∶(1000~1500)的畜禽灭害灵(20%氰戊菊酯)、1%~2%的敌百虫水溶液或者1∶(300~600)辛硫磷浇泼剂,能够将牧草或者地面上的大部分硬蜱杀死。对羊舍进行灭蜱,要求将舍内所有全部缝隙和小洞都堵塞,以将硬蜱完全消灭,并形成不利于蜱生存和繁殖条件的环境。另外,墙壁、饲槽内外以及其他用具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如果羊舍地面为土壤,要铲去表层土壤,并更换新土。
加强饲养管理。在硬蜱大量活动、繁殖的季节,羊群要尽量选择在没有硬蜱的地区进行放牧,尤其是种羊最好由放牧变成舍饲。羊场新引进和输出的羊必须经过严格检疫,如果发现感染蜱要立即隔离,并采取灭蜱处理,避免使硬蜱随同羊群被带入或者带出。另外,还要加强人员防护,即在进入蜱活动地区要尽可能戴防护帽、穿长靴,且裸露的皮肤要涂擦驱避剂,避免蜱叮咬,且离开前必须进行检查,防止将蜱带回羊舍。
加强宣传及疫情监测。采取多种方式,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养殖大户、村防疫员以及乡镇防疫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防疫水平,同时对广大养殖户进行大力宣传,使其防疫意识增强,避免发生蜱病。另外,在监测动物疫病的同时,还要积极监测动物寄生虫病,不仅要对大家畜加强防疫检疫,还要重视小动物的防疫检疫工作,特别是宠物(如犬等),能够有效抑制动物蜱病以及人畜共患病的传播。